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2020-12-22 環球情報員

公元1392年,應對方的請求,明太祖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為明帝國東北方一個半島上新建立的王國定名,即為朝鮮。次年,朝鮮正式被定為國號,後 一直沿用至今,也從一個國家的名字,進而拓展成了代指整個半島的地理名詞。

▲朝鮮太祖李成桂

但在這之前,半島的歷史是無法用一個國家來概括的。受到多方勢力的拉扯,半島上一直處於較為混亂的局勢,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眾多勢力中,高句麗和高麗便是其中的兩個。正是因為名字上的相似,高句麗和高麗經常被人放在一起甚至混淆,而這兩個只差一字的國家,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繫呢?

一、混沌的半島

朝鮮一名,雖為朱元璋所定,但並非朱元璋所創。根據一些歷史研究的結論,朝鮮最早源於周代商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領一部分殷商遺民來此建國,並取名為朝鮮。在《山海經》《尚書》等先秦典籍中也均出現有朝鮮這一名稱。

公元前108年,漢帝國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到帝國的統治範圍中,在此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被稱為漢四郡,大量漢人也從內地遷居至此,但這四郡的人口中依然混雜有大量當地部族的人口。

▲漢四郡

此時,在四郡北部分布有扶餘、肅慎,穢貊等部族,其中的扶餘人已經建立起了早期的君主制國家;而在四郡以南,則分布著尚處在部落聯盟時期的現代朝鮮民族的祖先,三韓部落。

在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可謂是一片混沌。因地區開發程度差、人口密度低,即便是已建立起完整政府架構的漢四郡,各郡的邊界也無法長久地確定下來,更遑論其他的更加原始一些的部族。

▲公元7年東北形勢,此時漢四郡的南界已經向北收縮,真番郡和樂浪郡也已合併入樂浪郡

因為如此,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政治局勢處在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缺少明確的政治邊界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但也增加了暴力和衝突。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樣一塊氣候寒冷不宜耕作且偏遠的土地,似乎也難以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沒有了擁有絕對力量的中原王朝的過度幹預,反而留給了當地各部族「公平競爭」的機會。扶餘人,就抓住了這樣的機會。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

二、何處來,何處去

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起初,高句麗人也只是許多處在漢王朝管制下的部族之一,而非一個獨立國家。

▲扶餘人早期的位置

但在王莽篡漢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王莽一向認為周邊的少數民族都只是夷狄,在掌權之後一改漢朝以往對周邊民族的親和態度,常以奴僕視之,任意驅使,便漸漸引發了各民族的不滿。

公元11年,王莽下令強徵高句麗人攻擊匈奴,高句麗人不願前往、紛紛逃亡,並殺死了前來追擊的新莽官員。就此,高句麗正式脫離了中原王朝,獨立建國。隨後高句麗趁中原政局不穩、邊疆混亂之際,兼併了幾個周邊的部族,並在公元26年定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

六年後,漢光武帝重新掌控了全國的局勢,高句麗也遣使入朝朝貢,並自稱為王,而漢廷也沒有對此表達任何意見 ,等於在事實上承認了高句麗的獨立。

▲現為世界遺產的國內城遺址

此後,高句麗不斷地兼併周邊部族,對漢王朝也是時叛時附。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公元140年東北亞局勢,玄菟郡已遷往內地,漢朝在朝鮮半島僅餘樂浪郡,高句麗則大幅擴張、但還未進入半島

在擴張過程中,高句麗並非沒有遇到阻礙,但以農耕為主同時保留大量漁獵的生產方式則成了高句麗人的法寶——農耕帶來的強大生產力是那些依然處在遊牧漁獵階段的部族所無法比擬的,而漁獵則讓高句麗人即使失去了城池和土地依然能夠生存。

最好的例子即便是244年(三國時曹魏)和342年(十六國時前燕)兩次國都被攻陷後 ,高句麗人卻都能夠在蟄伏之後捲土重來,每次重來也都比上一次更加聲勢浩大。355年,原樂浪、帶方兩郡(曹魏設,基本與東漢樂浪郡一致)被高句麗控制,維持了400餘年的漢四郡就此消失在歷史之中。

427年,高句麗將國都從國內城遷至平壤(原樂浪郡郡治便在此),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成了一個佔有今遼寧、吉林兩省大部、朝鮮全境及韓國北部的東北亞地區強國,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與新羅(由三韓部落中的辰韓和弁韓建立)、百濟(以三韓中的馬韓為主體,統治集團則是扶餘人)三國並立的形勢。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

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

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幹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但當隋唐兩代逐漸結束了漢末以來的混亂局面,自然不會對這個地處東北的威脅置之不理。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勢,完成統一

從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隋朝第一次徵討高句麗,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七十年間,隋唐兩朝對高句麗共發動了七次大的戰爭,前後動用軍隊達到400萬人次以上,才終於攻滅高句麗。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共收編人口69萬戶,而隋滅陳時,只收編了60萬戶——雖然戶數不能代表全部的人口數量,但所表現出來的事實是,高句麗並非是一個小國——高句麗政府所能掌控的人口,比佔有整個長江以南的陳朝,還要多。

▲唐滅高句麗之戰(圖中高麗均為高句麗簡稱)

當然這69萬戶並不全是高句麗人,還有大量的漢人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當唐朝滅亡高句麗後,這些漢人自然不必多說,也不需要唐廷專門去做什麼,但高句麗人,就成了邊疆的不穩定因素。

在高句麗人多次反抗唐朝統治無果後,唐高宗決定將高句麗遺民遷往河南、隴右、關中等地——與當地漢人相比佔絕對少數的高句麗人被迅速稀釋,高句麗這一支民族,也就此消失。

三、高麗誰人

一個勢力的消失必將會給其他的勢力留出空間,高句麗的消亡也是如此。唐軍攻滅高句麗的直接導火索其實是接到了當時半島上另外一個國家,新羅的求援,後者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已經處於亡國的邊緣。而一心想剪除高句麗這個大威脅的唐朝也樂見如此,迅速出兵與新羅共同夾擊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後的朝鮮半島

不過,在唐軍先滅百濟後滅高句麗、「超額完成」任務後,新羅卻做了白眼狼。此時半島上只剩下了唐朝與新羅兩個勢力,新羅便開始支持半島上高句麗故地的高句麗反抗勢力(正因高句麗人的反抗頻發,唐高宗才下令將高句麗人全數遷徙至內地以加強控制),不過這時候還算不上戰爭。

但670年,新崛起的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朝戰略重心開始西移,不斷抽調東部軍隊前往西線,給了新羅人可乘之機。

▲670年後,吐蕃成為了唐朝最大的敵人

新羅人不斷襲擊唐朝在半島的駐軍,但沒佔到多少便宜;唐軍數次取勝,但也無力徹底擊敗新羅。僵持多年後,兩國只得再次議和,新羅重新臣屬唐朝,唐朝也做個順水人情,將平壤(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交予新羅,新羅就此完成了半島的第一次統一,後世稱統一新羅。

▲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東北亞,平壤以南的半島已全部歸屬新羅

新羅統一後通過與唐朝的積極交流,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和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也曾一度繁榮,但這個因唐而生又因唐而興的國家,在9世紀以後,也隨著唐朝的步伐一起走向了衰落。公元900年,後百濟在百濟故土建立,次年,北方的新羅軍閥弓裔在高句麗故土自立為王,自稱為高句麗的繼承者,建立後高句麗,新羅的領土僅剩東南一隅,朝鮮半島再成三國鼎立之勢。

▲朝鮮半島的後三國時代

已處在亡國邊緣的唐朝自然無力再管半島的事情,而半島就成了後高句麗和後百濟的角逐場。而918年,後高句麗將軍王建發動政變自立為王,國號高麗,定都開京(今朝鮮開城特別市)後世也稱王氏高麗,高麗正式建國,並終在936年攻滅後百濟,完成了半島的第二次統一。

▲高麗太祖王建畫像

高麗,實質上是一個新羅地方軍閥自立建國的產物,可以說,高麗其實就源於新羅, 高麗對新羅的吞併也是通過禪讓(新羅王讓位於高麗太祖王建)的方式完成的。

但為何是高麗成了現代朝鮮和韓國的別稱,只能說新羅生不逢時。是10世紀往返於東亞與中東之間的阿拉伯商人,將高麗這一名字傳往西方而被人所知,並成為了現代朝鮮的英語名稱「Korea」的原型。

但高麗國卻沒能像這個名字一樣延續下來。正如開篇所說,公元1392年,高麗國權臣李成桂迫使高麗末代國王讓位給自己,並在次年遵照朱元璋旨意更換國號,立國474年的高麗國就此滅亡。

但這474年卻對朝鮮民族而言意義非凡,在高麗的統治下,原本在半島生活的百濟人、新羅人、高句麗人等民族開始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高麗民族,成為現代朝鮮民族的前身,也正因這一重要意義,高麗一名才能沿用至今,成為朝鮮民族的象徵之一。

四、辨析

雖然從高句麗滅亡到高麗建國,中間相差有250年,但在高麗身上,無論是國號還是剛建國時的領土範圍,總透著些許高句麗的味道。其實,拋開高麗的前身「後高句麗」不談,即便是「高麗」這個國號,也並非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原創。

▲十一世紀初的高麗王國,疆域已與現代朝鮮韓國相近

在我國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成書於554年)中記載有「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而這一條記載在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即公元398年,是中國史書中第一次出現高麗一名,而這裡的高麗便是指高句麗。

其後,在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各部史書中,包括《魏書》《宋書》《梁書》等,均多次出現用高麗一名,且還多次出現關於冊封「高麗王」的記載,而這些高麗所指代的便是我們所說的高句麗。而在出土的同一時期的高句麗文物中,也發現有關於高句麗自稱為高麗的銘文記載出現。

綜合這些歷史發現,史學界推斷約在5世紀中後期,高句麗便自稱為高麗,但改名的具體原因,因缺乏足夠的歷史資料尚無法確定。由此,從國號上看,高麗確實是高句麗的一種傳承,但並不代表高麗與高句麗之間有著實質上的密切聯繫。二者在國家起源、統轄區域和民族構成上都有著根本性的差別。

高句麗源於一支南遷的扶餘人,而後結合包括漢人在內的其他民族形成了高句麗人並在我國東北地區建國,而後不斷擴張進入朝鮮半島,其統治範圍包括但不只有朝鮮半島,是屬於半島上的「外來戶」。

而且,高句麗政權在半島上的統治範圍基本為漢四郡所轄區域,以大同江流域的平壤為核心,而這一區域的民族中又含有大量的漢人,因此高句麗的民族構成是以高句麗人和漢人為主。

▲高句麗壁畫

高麗政權的基礎則是新羅,基本繼承了新羅的所有特點。其統治範圍只包括朝鮮半島,同樣以三韓人為主體民族,後在發展中則逐漸融合形成了高麗民族,而那些在高句麗時代生活在半島的高句麗人和漢人,大多數早已被唐朝遷回了內地。

可以說,高麗的主體就是半島上的原住民,而高麗的統治重心也一直在較大同江更南方的漢江流域。

▲現代朝鮮,可看出平壤與開城的相對位置

可以說,王建在建國時定國號為高麗,只是為了借過去高句麗的名號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這兩個政權之間,除了名字相似,也基本上沒有別的什麼相似之處了。

現代中韓兩國學者對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之間依然有諸多爭論,主要的爭點是,高句麗是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還是屬於韓國歷史的一部分。將高麗與高句麗聯繫在一起的觀點也多源於此——通過將明確屬於韓國歷史一部分的高麗與高句麗聯繫起來,以將高句麗與韓國歷史聯繫在一起。

其實爭論的根源,還是在對歷史的根本認知方法的差異上。對於高句麗的問題,中國學者多持「多民族論」,即高句麗是一個地跨中韓兩國的多民族國家,是兩國歷史的共同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國地區與朝鮮地區交流的重要體現。

而韓國學者則多持「一族一國」的觀點,即一個國家的歷史只與一個民族掛鈎,高句麗的歷史,便是與朝鮮民族(大韓民族)掛鈎。但最根本的,還是相關歷史資料的缺乏給這段歷史留下了空白。或許某一天,新的歷史發現可以填補上這片空白,還原出一個完整的高句麗歷史。

長期作者|晚曙

長安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一山不容二虎,從中國古代的分分合合,淺析高句麗的崛起與消亡
    主要由濊貊族和扶餘族構成,後來在徵服和融合過程中,又吸收了一部分靺鞨人、三韓人和古朝鮮遺民。高句麗後來還改了名稱,和後來的高麗王朝一樣,也叫高麗,史學家為了區分兩者,就將前高麗稱為高句麗。中原王朝徵討高句麗高句麗的野心和擴張對中原王朝造成了威脅,所以隋文帝才要徵討高句麗,繼位的隋煬帝還是要三徵高句麗,結果國內直接亂成一團,隋朝也壽終正寢。
  • 高句麗可不是什麼弱國,初唐兩代雄主24年徵戰才滅掉他!
    文|Alex本文由小號特約作者原創發布韓國人現在天天說這是他的,那是他的,翻看地圖一看,他們一直叫囂的高句麗和現在的韓國關係真的不大,國土都沒搭邊。反而是朝鮮和高句麗密切相關。不過他們都很倔強,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咱們也真的別小看了他們口中的「高句麗」,他可是敢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死磕24年的主!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不同?一字之差,兩者卻是天差地別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很多稱謂在每部劇裡面的叫法都不同,因為現代人覺得沒有什麼關係,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在古代可能會惹來殺頭之禍。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縣長,有一些古代劇叫的是縣令,還有一些是知縣。很多人可能都已經看懵了,因為不知道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隋朝高句麗問題凸顯,因為對於中原政權來說,陰山燕山以南無天險,遼東被佔據就相當於大門的鑰匙在被人手裡,遊牧民族可以把華北平原當成小金庫,所以與高句麗的作戰是一定會進行的。有說法是京杭大運河修建的初衷是運輸兵糧,畢竟古代作戰糧草問題決定部隊動員數,高句麗本質上不是中原農耕文明,可以把它類比為女真、滿族一類的勢力。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誠然,人們在關注這些事件的同時,慢慢地,開始追尋中朝關係的歷史淵源。那麼,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大家的答案幾乎都是三個字:「一家人」。
  • 神秘的國度——高句麗
    高句麗,活躍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我國先秦古籍《逸周書·五會篇》記載:「北方臺正東高夷。」後世學者孔穎達註疏云:「高夷,東北夷高句麗。」卒本夫餘,後改為高句麗,究竟改於何年何月,史料並無明確記載。專家學者也各持其說。但根據史籍中的其它記載,漢朝王莽徵發卒本夫餘人為兵時,遭到了卒本夫餘國的抵制和反抗,王莽遂欲進兵徵討,由於夫餘國與卒本夫餘國的親情關係,兩國曾建有軍事聯盟,王莽在其大臣建言下,未敢輕易用兵。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國家初創,臣服漢朝 前37年,一個名叫朱蒙的扶餘王子逃離自己的國家,來到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建號高句麗,以高氏為國姓,後世著名的高句麗國由此誕生。 有關朱蒙的出生,有一個類似《封神榜》中哪吒出生的神話故事。
  • 西安出土高句麗王墓碑,韓國人屢次索要,日本人嘲笑:看得懂嗎?
    古詩中提到:堪笑高麗四九僧,面門搭了冬瓜印。這首詩中所提到的高麗,其實就是指現在的韓國。韓國歷史上的高麗王朝,其實和我國的高句麗歷史,並不是指代同一件事情。也不是只在同一個王朝,只不過是在名字上看起來有一絲相似度罷了。
  • 西安出土高句麗王墓碑,韓國人屢次索要,結果怎樣?
    古詩中提到:堪笑高麗四九僧,面門搭了冬瓜印。這首詩中所提到的高麗,其實就是指現在的韓國。韓國歷史上的高麗王朝,其實和我國的高句麗歷史,並不是指代同一件事情。也不是只在同一個王朝,只不過是在名字上看起來有一絲相似度罷了。
  • 要沒薛仁貴這個全場MVP,高句麗滅國之戰,險些釀成大唐薩爾滸!
    當時的高句麗,是有希望形成後世後金這樣的強凝聚力古典軍國主義政權的。然而好太王之後的高句麗,面對的不是軟弱的中原,而是不可一世的北魏政權,不僅無法繼續擴張,連劫掠都不敢多想。時間一長,高句麗因為無法獲得戰爭紅利,權力就離散化了。事實上如果沒有隋煬帝三徵高麗,權力分散的高句麗對於中原也是沒有致命威脅的,唐王朝對於高句麗的討伐,目的還是要收復中國的傳統領土遼東。
  • 安市城之戰——十五萬高麗聯軍侵襲下三萬唐軍的狂喜
    這其中固然少不了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後各種迷惑操作的推波助瀾,處於我國現東北地區的區域性強國——高句麗,同樣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當是時,高句麗王高元不遵藩國禮節,隋煬帝遂決定進行討伐。公元613年、614年、615年,隋煬帝匯集全國上百萬精銳部隊和優秀將領,三次親徵高麗。
  • 中日關係源遠流長,那麼唐朝和日本友好關係是如何發展的?
    雖然歷史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但在日本的確有大量的祭祀徐福的廟宇和碑文。但確實的說,從西漢開始,就與日本有了聯繫,到了東漢時期,日本還曾派出過使者。尤其是大唐時期,兩國的關係更為緊密。那麼唐朝和日本的友好關係到底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高句麗楊堅打,楊廣也打,李世民李治接著打,隋唐為何一定要滅它
    隋文帝楊堅滅掉陳國之後,對於高句麗這個國家便有了想法,不過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沒有藉口就打其他國家終歸有點不是那麼名正言順,隋文帝於是下詔: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簡單翻譯來說就是你們高句麗就是一個小國,不打你是因為我心存仁慈不想打,嘲諷了一波高句麗。
  • 高句麗做了什麼,讓隋唐對它攻伐70年,隋煬帝甚至因此耗盡國力?
    高句麗的歷史很複雜,本文的高句麗是指高氏高句麗,與918年建立的王氏高句麗不是一回事,除了名稱相同,沒有任何繼承關係。限於篇幅,本文簡略地給大家梳理一下高句麗的歷史,以及它與漢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高句麗王朝的起源秦漢以前,東北大地上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比如穢貊、沃沮、扶餘等。大約在劉邦建國前後,扶餘族出現了一個牛人,叫東明,他建立了扶餘國,並統一了包括遼寧、吉林和朝鮮等地。西漢末年,扶餘族又興起了一個分支,首領叫高朱蒙,有專家考證說,高朱蒙就是扶餘王室後裔。
  • 澱粉和生粉雖然兩者一字之差,但用途卻大不相同,放錯毀掉一鍋菜
    澱粉和生粉雖然兩者一字之差,但用途卻大不相同,放錯毀掉一鍋菜!柴米油鹽醬醋茶,雖然說這樣的生活是有一些平淡的,但是我們卻能夠快樂的生活,尤其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呢,我們在做菜的時候都會用到一些調料,澱粉和生粉,就是經常能夠用到的兩種了,相信有很多的人他們都不明白,澱粉和生粉只不過是一字之差能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對於他們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因為用途完全是不相同的,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再亂用了,放錯了的話就會毀掉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一鍋菜,那麼接下來就跟大家說一下生粉和澱粉之間的區別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 高句麗「孝道」:厚葬說還是靈魂說,為何要「磨蹭」三年才下葬?
    高句麗,看見這個古國名稱,讓人不禁會讀錯,同時也十分好奇這個國家會有什麼樣的制度等等……高句麗的喪葬習俗十分出名,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準備。「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三國史》對高句麗厚葬的記載十分形象,這是源於高句麗人覺得靈魂不滅,如果將好的陪葬品放入陵墓中,這樣去世的人們也可以得到富裕的生活。
  • 6張地圖看完朝鮮半島的歷史演變,李白和韓國還真沒任何關係!
    眾所周知,而今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一是朝鮮,另一個則是韓國。最近這十來年,韓國人沒少從我們這裡搶東西,一會說孔子是他們的,一會說李白是他們的,還把我們紀念大詩人屈原的端午節說成也是他們的,真是不要臉到極致。怎麼不說他們的祖先原本就是華夏族的分支呢?
  • 鐵器時代·高句麗遺蹟
    高句麗族很早就生活在東北渾江、富爾江、鴨綠江一帶。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置玄菟郡,以高句驪地為縣。 前1世紀朱蒙在遼寧省桓仁縣一帶建立了高句麗政權。公元3年琉璃明王移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魏晉時期高句麗與中原地區保持密切聯繫。 427年遷都平壤。清朝末年,集安的好太王碑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 與漢服有什麼關係?韓國人為什麼說我們抄襲?
    秦漢時東北有大國名「夫餘」地處嫩江下遊到吉林長春以北。史料稱夫餘王室後裔建立了「高句麗」。高句麗在南北朝時更名為「高麗」。高麗最強大的時候北及長春南達朝鮮半島北部,西到遼河東到日本海。這個高麗政權亡於唐朝前期。此後渤海國佔據這一地區。唐末王氏高麗政權建立,開國的高麗太祖王建是新羅松嶽郡人,也就是今天的朝鮮開城。王氏高麗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 朝鮮半島南部原來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後來分別被百濟和新羅所吸收吞併。百濟和新羅又被王氏高麗統一。王氏高麗於明初被李氏朝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