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可不是什麼弱國,初唐兩代雄主24年徵戰才滅掉他!

2021-01-11 漢周讀書

文|Alex

本文由小號特約作者原創發布

韓國人現在天天說這是他的,那是他的,翻看地圖一看,他們一直叫囂的高句麗和現在的韓國關係真的不大,國土都沒搭邊。反而是朝鮮和高句麗密切相關。

不過他們都很倔強,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咱們也真的別小看了他們口中的「高句麗」,他可是敢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死磕24年的主!

一、必打的戰爭!

隋唐之際,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麗、新羅、百濟。

高麗為高句麗之簡稱,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於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裡,南北跨度兩千裡,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

高句麗可不是什麼小國

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個國家——新羅和百濟,分別位於半島南部的東面和西面,國土面積比高麗小,實力稍弱。

三個國家長期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經常爆發戰爭,也為本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自隋文帝時代起,高麗便不斷挑戰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

隋煬帝三徵高麗的嘗試失敗了,唐帝國對高句麗的戰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隋朝對高句麗徵伐的延續。

貞觀四年(630年)唐帝國徵服宿敵東突厥,一躍而為東亞之共主,遂相繼向西、北、東、西南各方面,展開擴張之攻勢。

貞觀八、九年徵吐谷渾、十四年滅高昌、十八年滅焉耆。

北邊西邊的強敵都給唐帝國打的夠嗆,這時一直游離於帝國勢力範圍的高句麗顯得有些扎眼了。

被譽為天可汗的李世民,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和戰略家,他當然不會不知道徵伐對於東北亞局勢的穩定性的作用。

高麗榮留王即位後表面對唐臣服,實則心懷鬼胎,在邊境線上修築了一條東北起於扶餘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達渤海的入海口一千餘裡的長城, 貞觀十六年,高麗國內爆發政變,其東部總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繼位,然後一手把持軍政大權,成了高麗王國的實際統治者。

淵蓋蘇文(603年-666年),又名淵蓋金(淵姓),是高句麗(古代中國東北扶餘民族建立的政權)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

收復故漢疆域,維護東亞共主的權威,解決子孫後代可能面臨的東北的威脅,這三個因素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做出徵伐高麗的決策。

然而,經歷了立儲風波以及以及與北部薛延陀部的軍事衝突,使得唐太宗不得不把這個計劃推遲了兩年,為了麻痺淵蓋蘇文,他甚至對高藏進行了例行冊封。

唐太宗,太牛了,不用介紹

貞觀十八年七月二十日,解決了內憂外患的唐太宗準備親徵高麗,表哥楊廣沒做成的事,我來做。

他即刻下令進行戰爭準備:

一、造四百艘戰船,用於裝載軍糧;

二、徵調契丹等少數民族部隊,對高麗進行試探性進攻;

三、責將河北、河南諸州的糧草調往前線。

高麗面對唐帝國的軍事動員,對策是遣使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打算在北面對唐朝進行牽制。

在戰備方面一面加固高健武時代建造的「長城」,一面集結兵力,構築軍事據點,加大遼東諸城的防禦力量,企圖封鎖唐軍的水陸進攻路線和登陸港口,並實行堅壁清野,企圖在唐軍糧餉匱乏之時乘機反攻。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徵朝海軍總司令(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船五百艘、海軍四萬三千人,從萊州橫渡渤海直趨遼東半島;

任命李世勣為徵朝先遣軍總司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大總管,率領步兵、騎兵共計六萬人,從陸路進擊遼東。

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他堅信,隋帝國傾盡國力、四度遠徵而未竟的事功必將在他的手中完成!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徵,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

本插圖取自 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八冊 414頁

二.遼東.宿命之戰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 年)三月底,大將李勣採用聲東擊西之策渡過遼水,使得高麗人依仗的遼水屏障失去了作用。

四月十五日,李勣和李道宗率唐軍主力從西、北兩面進攻蓋牟城。

經過激戰,李勣部率先攻入城中,俘獲高麗二萬餘口,繳獲糧餉十餘萬石。

此次的攻城得手使得唐軍繳獲了極多後勤糧草,這使得唐軍幾乎不必再從國內繼續運送多少糧食,使得本來就不繁重的唐軍後勤負擔進一步的減輕,也使得唐軍在遼東有了一個據點。

在海路,張亮已越過渤海並攻下卑沙(今遼寧大連)。

為了震懾高句麗,張亮派先遣船隊到鴨綠江入海口。

很快,李世績和李道宗將隋煬帝曾久攻不下的遼東(今遼寧遼陽)包圍。

遼東城對於唐軍是有特別的意義的,煬帝三徵,均止步於遼東城,因此對於唐軍來說遼東城是必須越過的一道坎。

這時高麗的實際統治者淵蓋蘇文這才發現,自己已經惹上了個大麻煩,前方遍地戰火,交戰失敗的全是自己一方,還有那些從海上過來的敵軍隨時可能向平壤發動攻擊,該怎麼辦?

淵蓋蘇文雖然名聲不好,但軍政才能都是高麗屈指可數的。

經過分析,他得出結論:唐軍的主力還是陸軍,海軍只是輔助,實力應該有限。

否則,他們大可不必等待陸軍,而是直接殺向平壤。

因此,當前最重要的應是援救遼東城,擊退唐陸軍的正面進攻。

至於已經在鴨綠江口耀武揚威的唐軍艦隊,基本目的是炫耀武力,在國內造成恐慌,以心理戰為主,不會有實質性舉動。

對於這支部隊,只要牢牢看住灘頭,嚴防他們上岸即可。

很快,高句麗方面就組織了一支四萬人的軍隊,火速北上來援救遼東。

此時,唐軍負責阻截的是前鋒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範,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道玄從父弟,為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將領,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與李孝恭並稱為賢。

他的兵力比較可觀:四千騎兵。

面臨著一比十的「大好局面」,大多數人認為不可正面衝突,應該深挖壕溝,高築碉樓,藉助工事進行防禦,等待皇上率領的主力抵達。 對此,李道宗只說了兩句話。

一句是:賊軍以眾敵寡,輕視我軍,而且他們遠道而來,身心俱疲,正是我們迎頭痛擊的大好時機。 另外一句是「我們是前鋒,本來就是清道夫的角色,為皇上掃清障礙是我們的職責,怎麼能當縮頭烏龜,把敵人留給皇上?」

這時一個叫馬文舉的猛人主動請戰,面對十倍之敵,陣前豪氣幹雲,長喝道:「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策馬向敵陣衝擊,所向披靡。

高麗軍一開始看見馬大爺這麼生猛還有點懵逼,不過反應過來之後發現人這麼少於是都抄傢伙上了,兩軍殺得難分難解。

唐軍人數雖少,但是素質高,畢竟跟著天可汗四處砍人,都是些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亡命徒;

高麗呢,當然是勝在人多。

畢竟是眾寡懸殊,高句麗軍死的雖多,緊接著圍上來的更多。

面對著不利局面,行軍總管張君硋開始膽怯,率領部下向後方退去。 這下可苦了李道宗王爺,原本就不多的人馬被衝得七零八落,眼看這一仗便要輸了。

不過李道宗畢竟不是飯桶,帶著幾十騎兵衝入敵軍薄弱處一頓猛砍,高麗人沒見過這麼玩命的,也慫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另外一個拉風名將李勣帶著援兵到了,這下高麗人徹底完了,丟下一千具屍體跑的比西方記者,啊不,西突厥還快。

打敗了高麗援軍之後,李勣與李道宗率軍對遼東進行了圍困戰。

五月十日,李世民親率六軍渡過遼水之後下令毀去橋梁,這齣破釜沉舟大概是在向項羽同志致敬,嗯。

李世民大軍於馬首山紮營。

在聽取了前方的戰報後,李世民下令犒賞李道宗,並將猛人馬文舉提拔為中郎將,同時把懦夫張君乂斬首示眾。

然後帶著四百個小弟來到遼東城下。

此刻圍城戰役正在激烈進行,士兵們正扛著一個個裝滿沙土的大麻袋在填充城牆四周的壕溝。

李世民見狀,立刻翻身下馬,命士兵把袋子放到馬背上,然後一手拉著韁繩,一手扶著麻袋,親自把沙土運到了壕溝邊。 最高領導帶頭填坑換做是你感動不感動,你就說感動不感動吧?

艾瑪,太感動了 士氣啊,就立馬跟技能冷卻似的續滿了。

一袋又一袋的沙土被迅速扔進了壕溝中。

很快,遼東城下的一大段壕溝被填成了平地。

李勣立刻指揮軍隊,將拋石機、撞車等大型攻城器械運過壕溝,對遼東城進行毀滅性打擊 但是,高麗守軍一看唐軍這吃人的架勢,立馬拼死抵抗 唐軍晝夜不停地猛攻了十二天,將這座城池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箭矢巨石如雨而下,戰鼓聲、喊殺聲驚天動地,可遼東城卻依舊固若金湯。

在唐軍的攻城武器中,大型拋石車是高麗人最害怕的東西。

這種武器可以拋出重達三百斤的巨石,射程為一裡。

為了抵禦拋石車,高麗守軍在城牆上修築了一排排戰樓,而且還在城牆外緣建有塔樓,作為第一道防線。 李世勣發現分散的拋石車難以充分發揮威力,於是下令將所有的拋石車密集排列,然後在同一時間發射巨石。 這一招果然奏效。隨著無數的巨石像雨點一樣密密麻麻地從天而降,遼東城上的戰樓被紛紛砸塌。

李世勣抓住戰機,迅速出動撞車,將城牆邊緣的塔樓又一一撞倒,高麗守軍只好退入城中,放棄了第一道防線。

為了加強攻城力量,李世民又親率一萬多名鐵甲騎兵加入了攻城行列之中。

五月十七日,也就是唐軍圍攻遼東城的第十五天,老天爺終於站在了唐軍這邊。

七天之後,曾經在楊廣面前無比堅固的遼東城陷入一片漫天大火之中——趁著南風大作之時唐軍實施了火攻,從外城的防守工事到內城的府衙全部被大火所吞噬,堪稱:風伯怒臨遼東郡,祝融飛下焰摩天。 正在城中一片慌亂,救火不迭的時候,唐軍適時發動了總攻。

士兵們吶喊著衝向這座已經紅透半邊天的大城,遍體鱗傷的城牆上,布滿了徒手攀登的唐兵們。

雖然城中的高句麗軍還在負隅頑抗,但無奈大勢已去。

激戰一天後,遼東城終於被唐軍攻克。

高麗守軍一萬多人戰死,另有一萬多名士兵和四萬多平民被俘。

李世民隨即將遼東城置為遼州。

三、駐蹕山.名將的成人禮

貞觀十九年( 645 年)六月十一日,收降白巖城的唐軍率軍從白巖出發,向安市城挺進。

二十日抵達城北,立即發兵攻城。

次日,蓋蘇文遣高麗北部總督高延壽和南部總督高惠貞統高麗、靺鞨之眾十五萬援救安市,由此一場歷史上著名的駐驊山大戰拉開了序幕。

大戰開始之初,唐軍的形勢其實是極為不利的。

給你算比帳:東徵陸軍一共六萬多人,可是唐軍戰鬥力太強,已經打下高麗八座城池,這打下的總要分兵駐守吧,再加上安市城圍困也要人吧,後勤運輸線的維護也要人吧?

所以這時候天可汗身邊能用來跟十五萬高麗援軍對砍的,只有三萬人,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戰,端的是兇險萬分。

但是,歷史上總有逆天型的人才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李世民同志就是這樣的人 他對當前局勢的分析認為擺在高延壽麵前的有三個選擇:

上策、扼守高山與安市城形成犄角,對峙切斷我們糧道。

中策、趁著人多勢眾,一面派軍隊阻擋住我軍前進的步伐,一面派軍隊救出城中之人,共同撤退。

下策、還有就是不顧一切,和我軍正面死磕,一決高低。

我看高延壽這小子這麼二,選下策沒跑了。

水平啊,這個場景讓我想到了三國時代司馬懿徵公孫淵也是這樣,能對對手的戰略選擇做出準確判斷,這才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安市城能否攻下,又誕生了哪位名將?

未完待續,關注我們精彩很快回來~

相關焦點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幹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
  • 老師不會告訴你,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其實是中原最大的威脅
    關於隋唐歷史,高句麗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隋文帝開始到唐高宗李治結束,歷經隋唐兩代,跨越七十餘年的時間,中原王朝對於高句麗的徵服戰爭幾乎一直在持續,直至高句麗滅亡。 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對高句麗戰爭的失利,導致了隋朝內亂,最終隋朝滅亡。
  • 不滅國都沒臉在圈子裡混?唐朝初年的將領,把滅國當成家庭作業
    唐朝初年,的確是一個令人值得驕傲的年代,拋開他們在人倫親情上的缺陷,這個時代是很值得後世留戀的,因為這個時代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 作為大唐頂尖將領圈子裡的一員,不滅一兩個國家,你都不好意思入群。那麼到底有多少將領,曾經帶兵滅國呢?
  • 不滅個國都不好意思入群?唐朝初年的將領有多猛?滅國是家常便飯
    唐朝初年,的確是一個令人值得驕傲的年代,拋開他們在人倫親情上的缺陷,這個時代是很值得後世留戀的,因為這個時代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作為大唐頂尖將領圈子裡的一員,不滅一兩個國家,你都不好意思入群。那麼到底有多少將領,曾經帶兵滅國呢?
  • 要沒薛仁貴這個全場MVP,高句麗滅國之戰,險些釀成大唐薩爾滸!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去世,其長子泉男生繼承其位,後被其弟泉男建擊敗(兩人實姓淵,唐滅高句麗後避李淵諱將其改為泉姓),逃奔高句麗舊都國內城,「率國內等六城十餘萬戶,書籍轅門」(這是高句麗在吉林境內大部分的定居人口),投降了唐朝。上圖紅點是國內城位置,位於鴨綠江北岸,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
  • 高句麗做了什麼,讓隋唐對它攻伐70年,隋煬帝甚至因此耗盡國力?
    高朱蒙的勢力強大後,就開始不安分,他於公元前37年,在今天的遼寧新賓縣成立了高句麗王國,與扶餘國分庭抗禮。經過幾百年的長期戰爭,在公元494年,高句麗終於滅了扶餘國。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威脅到了漢政權的安全。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668年,75歲的李勣攻克平壤,俘虜高句麗王高臧,立國705年的高句麗宣告滅亡。50多年前,隋煬帝動員全國的力量,接連三次徵討都未能遂願,如今,他的願望被姨媽家的人實現,他總算可以含笑九泉了。 對中國人來說,高句麗既是一個十分熟悉,也是十分陌生的國家。
  • 神秘的國度——高句麗
    這當然威脅到了他兄弟帶素繼承王位的錦繡前程。後來,帶素向其父金蛙王揭發其兄弟朱蒙有反叛行為,朱蒙才不得不逃離夫餘國而倉惶南顧卒本川。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琉璃明王」將王城由五女山山城遷到了平原城,但五女山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王城和發祥地仍然倍受重視。此後數百年,山城不斷續建,一直是高句麗重鎮和交通要衝。在高句麗時期,這座山城從未被敵人攻佔過。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高句麗的起源是東北的森林遊牧民族,在南北朝的中原戰亂中趁亂拿下了遼東的一些郡,因為中原文明力量不足才一直沒有處理它。隨著隋朝建立以新形成新漢人王朝,統一了中原,但是好多鮮卑族漢化的人,在他們認識中,東北應該還是自家的後花園,但是由於高句麗的崛起,東北一部分地區被佔據,在隋朝解決了代替柔然的突厥問題之後,新的問題出現了。高句麗成為阻礙隋朝稱霸東亞的阻礙中國人都有天下的觀念,什麼是天下,及徵服東亞地區的地盤,三大決定板塊,細數每個朝代,漢朝,佔據了遼東,西域。
  •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他在位的時間並不算特別長,可自己確實做了太多的事情,國內大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像修運河,修東都這些工程都動用了大量的民力。隋朝原本才結束南北亂局不久,按理說他們應該讓民眾好好休息一下,可沒想到,隋煬帝為了自己的野心,把百姓當作牲口一樣使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因素。
  • 高句麗楊堅打,楊廣也打,李世民李治接著打,隋唐為何一定要滅它
    隋文帝楊堅打過高句麗,他的繼任者隋煬帝楊廣接著打,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以及他的繼任者唐高宗李治也派遣軍隊攻打高句麗,這幾位皇帝,就猶如在跑接力賽一般,一棒接一棒,直到唐高宗時期,將高句麗徹底滅掉為止。
  • 唐朝名將神秘消失16年,滅兩個國家,他的孫子是著名邊塞詩人
    唐朝滅掉車鼻國後,使其領土向西北延長近千裡,唐朝在這片土地上,設置了兩個都護府和22個州縣,後來成為誅滅西突厥的有力跳板。近代史學家岑仲勉曾評價高侃:高侃之功足與蘇定方、王方翼相類。雖然高侃功高,但在史書上,高侃確實極其低調的,至此之後的16年,高侃在幹嘛,史書並沒有交代。按理說,作為曾經滅過一個國家的唐朝名將,高侃應該會屢受重用,但奇怪的是,高侃仿佛在歷史上神秘消失了16年,不管是《資治通鑑》還是「兩唐書」,都找不到高侃的蹤跡。
  • 高句麗「孝道」:厚葬說還是靈魂說,為何要「磨蹭」三年才下葬?
    高句麗,看見這個古國名稱,讓人不禁會讀錯,同時也十分好奇這個國家會有什麼樣的制度等等……高句麗的喪葬習俗十分出名,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準備。「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三國史》對高句麗厚葬的記載十分形象,這是源於高句麗人覺得靈魂不滅,如果將好的陪葬品放入陵墓中,這樣去世的人們也可以得到富裕的生活。
  • 他差點滅高句麗,陪隋煬帝死,兒子卻做大唐宰相
    不要一天時間就把他們滅了!」立即派兒子來整、猛將費青奴出戰,把這支高句麗軍團滅,斬了高建的腦袋。戰打得太順利,來護兒有輕敵思想。副將周法尚苦勸不聽,立即選了四萬大軍,進攻平壤,。大業十年(614)下詔討論再打高句麗,沒有一個人敢說一個不字。他還是發起第三次伐高句麗之戰。來護兒水軍渡海,在奢卑城大敗高句麗人,準備挺進平壤。高句麗人也疲憊不堪,嚇得半死,派人求和,把逃亡在彼的隋將斛斯政送到隋軍。
  • 以隋朝的強大,為何三徵高句麗還會失敗?
    其中有一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窮兵黷武,他曾三次徵伐高句麗,而這三次遠徵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隋朝的周邊當時只有高句麗還沒有臣服,這讓自認為文全武德的隋煬帝分外不高興。 隋煬帝為了徵伐高句麗,很早就開始準備了。他讓天下各地飼養戰馬,以供養軍隊,還提升賦稅作為軍資。
  • 一山不容二虎,從中國古代的分分合合,淺析高句麗的崛起與消亡
    高句麗後來還改了名稱,和後來的高麗王朝一樣,也叫高麗,史學家為了區分兩者,就將前高麗稱為高句麗。公元前37年,夫餘王族朱蒙建立高句麗,據北齊魏收的《魏書》記載:「高句麗者,出與夫餘,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閉於室中。」可見高句麗其實是夫餘國的分支。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 唐太宗武功蓋世,晚年親徵高句麗,為何不能攻下安市城?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晉陽起兵,隨後四方徵戰,領兵消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打下了唐朝江山。後來唐太宗當上皇帝後,對外屢次用兵開彊拓土。雖然唐太宗武功蓋世,但是晚年親徵高句麗,卻不能攻下安市城,受挫於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 鐵器時代·高句麗遺蹟
    ▲高句麗遺址將軍墳 中國遼寧省高句麗族很早就生活在東北渾江、富爾江、鴨綠江一帶。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置玄菟郡,以高句驪地為縣。 前1世紀朱蒙在遼寧省桓仁縣一帶建立了高句麗政權。公元3年琉璃明王移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魏晉時期高句麗與中原地區保持密切聯繫。 427年遷都平壤。清朝末年,集安的好太王碑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 細數稱霸草原的6大雄主,都是貴族出生,但仍有兩人算是白手起家
    但遊牧民族自身也是徵戰不休,更替頻繁,而現在這裡,就來盤點下稱霸草原的六大雄主,看看都有誰吧。第一位:冒頓單于冒頓單于是匈奴的首領,他在公元前209年殺父而自立,並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之後他就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