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本文由小號特約作者原創發布
韓國人現在天天說這是他的,那是他的,翻看地圖一看,他們一直叫囂的高句麗和現在的韓國關係真的不大,國土都沒搭邊。反而是朝鮮和高句麗密切相關。
不過他們都很倔強,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咱們也真的別小看了他們口中的「高句麗」,他可是敢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死磕24年的主!
一、必打的戰爭!
隋唐之際,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麗、新羅、百濟。
高麗為高句麗之簡稱,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於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裡,南北跨度兩千裡,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
高句麗可不是什麼小國
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個國家——新羅和百濟,分別位於半島南部的東面和西面,國土面積比高麗小,實力稍弱。
三個國家長期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經常爆發戰爭,也為本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自隋文帝時代起,高麗便不斷挑戰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
隋煬帝三徵高麗的嘗試失敗了,唐帝國對高句麗的戰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隋朝對高句麗徵伐的延續。
貞觀四年(630年)唐帝國徵服宿敵東突厥,一躍而為東亞之共主,遂相繼向西、北、東、西南各方面,展開擴張之攻勢。
貞觀八、九年徵吐谷渾、十四年滅高昌、十八年滅焉耆。
北邊西邊的強敵都給唐帝國打的夠嗆,這時一直游離於帝國勢力範圍的高句麗顯得有些扎眼了。
被譽為天可汗的李世民,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和戰略家,他當然不會不知道徵伐對於東北亞局勢的穩定性的作用。
高麗榮留王即位後表面對唐臣服,實則心懷鬼胎,在邊境線上修築了一條東北起於扶餘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達渤海的入海口一千餘裡的長城, 貞觀十六年,高麗國內爆發政變,其東部總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繼位,然後一手把持軍政大權,成了高麗王國的實際統治者。
淵蓋蘇文(603年-666年),又名淵蓋金(淵姓),是高句麗(古代中國東北扶餘民族建立的政權)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
收復故漢疆域,維護東亞共主的權威,解決子孫後代可能面臨的東北的威脅,這三個因素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做出徵伐高麗的決策。
然而,經歷了立儲風波以及以及與北部薛延陀部的軍事衝突,使得唐太宗不得不把這個計劃推遲了兩年,為了麻痺淵蓋蘇文,他甚至對高藏進行了例行冊封。
唐太宗,太牛了,不用介紹
貞觀十八年七月二十日,解決了內憂外患的唐太宗準備親徵高麗,表哥楊廣沒做成的事,我來做。
他即刻下令進行戰爭準備:
一、造四百艘戰船,用於裝載軍糧;
二、徵調契丹等少數民族部隊,對高麗進行試探性進攻;
三、責將河北、河南諸州的糧草調往前線。
高麗面對唐帝國的軍事動員,對策是遣使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打算在北面對唐朝進行牽制。
在戰備方面一面加固高健武時代建造的「長城」,一面集結兵力,構築軍事據點,加大遼東諸城的防禦力量,企圖封鎖唐軍的水陸進攻路線和登陸港口,並實行堅壁清野,企圖在唐軍糧餉匱乏之時乘機反攻。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徵朝海軍總司令(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船五百艘、海軍四萬三千人,從萊州橫渡渤海直趨遼東半島;
任命李世勣為徵朝先遣軍總司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大總管,率領步兵、騎兵共計六萬人,從陸路進擊遼東。
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他堅信,隋帝國傾盡國力、四度遠徵而未竟的事功必將在他的手中完成!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徵,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
本插圖取自 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八冊 414頁
二.遼東.宿命之戰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 年)三月底,大將李勣採用聲東擊西之策渡過遼水,使得高麗人依仗的遼水屏障失去了作用。
四月十五日,李勣和李道宗率唐軍主力從西、北兩面進攻蓋牟城。
經過激戰,李勣部率先攻入城中,俘獲高麗二萬餘口,繳獲糧餉十餘萬石。
此次的攻城得手使得唐軍繳獲了極多後勤糧草,這使得唐軍幾乎不必再從國內繼續運送多少糧食,使得本來就不繁重的唐軍後勤負擔進一步的減輕,也使得唐軍在遼東有了一個據點。
在海路,張亮已越過渤海並攻下卑沙(今遼寧大連)。
為了震懾高句麗,張亮派先遣船隊到鴨綠江入海口。
很快,李世績和李道宗將隋煬帝曾久攻不下的遼東(今遼寧遼陽)包圍。
遼東城對於唐軍是有特別的意義的,煬帝三徵,均止步於遼東城,因此對於唐軍來說遼東城是必須越過的一道坎。
這時高麗的實際統治者淵蓋蘇文這才發現,自己已經惹上了個大麻煩,前方遍地戰火,交戰失敗的全是自己一方,還有那些從海上過來的敵軍隨時可能向平壤發動攻擊,該怎麼辦?
淵蓋蘇文雖然名聲不好,但軍政才能都是高麗屈指可數的。
經過分析,他得出結論:唐軍的主力還是陸軍,海軍只是輔助,實力應該有限。
否則,他們大可不必等待陸軍,而是直接殺向平壤。
因此,當前最重要的應是援救遼東城,擊退唐陸軍的正面進攻。
至於已經在鴨綠江口耀武揚威的唐軍艦隊,基本目的是炫耀武力,在國內造成恐慌,以心理戰為主,不會有實質性舉動。
對於這支部隊,只要牢牢看住灘頭,嚴防他們上岸即可。
很快,高句麗方面就組織了一支四萬人的軍隊,火速北上來援救遼東。
此時,唐軍負責阻截的是前鋒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範,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道玄從父弟,為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將領,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與李孝恭並稱為賢。
他的兵力比較可觀:四千騎兵。
面臨著一比十的「大好局面」,大多數人認為不可正面衝突,應該深挖壕溝,高築碉樓,藉助工事進行防禦,等待皇上率領的主力抵達。 對此,李道宗只說了兩句話。
一句是:賊軍以眾敵寡,輕視我軍,而且他們遠道而來,身心俱疲,正是我們迎頭痛擊的大好時機。 另外一句是「我們是前鋒,本來就是清道夫的角色,為皇上掃清障礙是我們的職責,怎麼能當縮頭烏龜,把敵人留給皇上?」
這時一個叫馬文舉的猛人主動請戰,面對十倍之敵,陣前豪氣幹雲,長喝道:「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策馬向敵陣衝擊,所向披靡。
高麗軍一開始看見馬大爺這麼生猛還有點懵逼,不過反應過來之後發現人這麼少於是都抄傢伙上了,兩軍殺得難分難解。
唐軍人數雖少,但是素質高,畢竟跟著天可汗四處砍人,都是些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亡命徒;
高麗呢,當然是勝在人多。
畢竟是眾寡懸殊,高句麗軍死的雖多,緊接著圍上來的更多。
面對著不利局面,行軍總管張君硋開始膽怯,率領部下向後方退去。 這下可苦了李道宗王爺,原本就不多的人馬被衝得七零八落,眼看這一仗便要輸了。
不過李道宗畢竟不是飯桶,帶著幾十騎兵衝入敵軍薄弱處一頓猛砍,高麗人沒見過這麼玩命的,也慫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另外一個拉風名將李勣帶著援兵到了,這下高麗人徹底完了,丟下一千具屍體跑的比西方記者,啊不,西突厥還快。
打敗了高麗援軍之後,李勣與李道宗率軍對遼東進行了圍困戰。
五月十日,李世民親率六軍渡過遼水之後下令毀去橋梁,這齣破釜沉舟大概是在向項羽同志致敬,嗯。
李世民大軍於馬首山紮營。
在聽取了前方的戰報後,李世民下令犒賞李道宗,並將猛人馬文舉提拔為中郎將,同時把懦夫張君乂斬首示眾。
然後帶著四百個小弟來到遼東城下。
此刻圍城戰役正在激烈進行,士兵們正扛著一個個裝滿沙土的大麻袋在填充城牆四周的壕溝。
李世民見狀,立刻翻身下馬,命士兵把袋子放到馬背上,然後一手拉著韁繩,一手扶著麻袋,親自把沙土運到了壕溝邊。 最高領導帶頭填坑換做是你感動不感動,你就說感動不感動吧?
艾瑪,太感動了 士氣啊,就立馬跟技能冷卻似的續滿了。
一袋又一袋的沙土被迅速扔進了壕溝中。
很快,遼東城下的一大段壕溝被填成了平地。
李勣立刻指揮軍隊,將拋石機、撞車等大型攻城器械運過壕溝,對遼東城進行毀滅性打擊 但是,高麗守軍一看唐軍這吃人的架勢,立馬拼死抵抗 唐軍晝夜不停地猛攻了十二天,將這座城池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箭矢巨石如雨而下,戰鼓聲、喊殺聲驚天動地,可遼東城卻依舊固若金湯。
在唐軍的攻城武器中,大型拋石車是高麗人最害怕的東西。
這種武器可以拋出重達三百斤的巨石,射程為一裡。
為了抵禦拋石車,高麗守軍在城牆上修築了一排排戰樓,而且還在城牆外緣建有塔樓,作為第一道防線。 李世勣發現分散的拋石車難以充分發揮威力,於是下令將所有的拋石車密集排列,然後在同一時間發射巨石。 這一招果然奏效。隨著無數的巨石像雨點一樣密密麻麻地從天而降,遼東城上的戰樓被紛紛砸塌。
李世勣抓住戰機,迅速出動撞車,將城牆邊緣的塔樓又一一撞倒,高麗守軍只好退入城中,放棄了第一道防線。
為了加強攻城力量,李世民又親率一萬多名鐵甲騎兵加入了攻城行列之中。
五月十七日,也就是唐軍圍攻遼東城的第十五天,老天爺終於站在了唐軍這邊。
七天之後,曾經在楊廣面前無比堅固的遼東城陷入一片漫天大火之中——趁著南風大作之時唐軍實施了火攻,從外城的防守工事到內城的府衙全部被大火所吞噬,堪稱:風伯怒臨遼東郡,祝融飛下焰摩天。 正在城中一片慌亂,救火不迭的時候,唐軍適時發動了總攻。
士兵們吶喊著衝向這座已經紅透半邊天的大城,遍體鱗傷的城牆上,布滿了徒手攀登的唐兵們。
雖然城中的高句麗軍還在負隅頑抗,但無奈大勢已去。
激戰一天後,遼東城終於被唐軍攻克。
高麗守軍一萬多人戰死,另有一萬多名士兵和四萬多平民被俘。
李世民隨即將遼東城置為遼州。
三、駐蹕山.名將的成人禮
貞觀十九年( 645 年)六月十一日,收降白巖城的唐軍率軍從白巖出發,向安市城挺進。
二十日抵達城北,立即發兵攻城。
次日,蓋蘇文遣高麗北部總督高延壽和南部總督高惠貞統高麗、靺鞨之眾十五萬援救安市,由此一場歷史上著名的駐驊山大戰拉開了序幕。
大戰開始之初,唐軍的形勢其實是極為不利的。
給你算比帳:東徵陸軍一共六萬多人,可是唐軍戰鬥力太強,已經打下高麗八座城池,這打下的總要分兵駐守吧,再加上安市城圍困也要人吧,後勤運輸線的維護也要人吧?
所以這時候天可汗身邊能用來跟十五萬高麗援軍對砍的,只有三萬人,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戰,端的是兇險萬分。
但是,歷史上總有逆天型的人才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李世民同志就是這樣的人 他對當前局勢的分析認為擺在高延壽麵前的有三個選擇:
上策、扼守高山與安市城形成犄角,對峙切斷我們糧道。
中策、趁著人多勢眾,一面派軍隊阻擋住我軍前進的步伐,一面派軍隊救出城中之人,共同撤退。
下策、還有就是不顧一切,和我軍正面死磕,一決高低。
我看高延壽這小子這麼二,選下策沒跑了。
水平啊,這個場景讓我想到了三國時代司馬懿徵公孫淵也是這樣,能對對手的戰略選擇做出準確判斷,這才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
安市城能否攻下,又誕生了哪位名將?
未完待續,關注我們精彩很快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