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

2020-12-21 正信布施大行持戒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

因果使然,到後來成了心腹大患,基本是漢族殺生吃肉惹來的。即刀兵劫。

漢族之前曾經素食,極少殺生,並素有尊德尊天的傳統,從周朝的厚德尊禮其實就可以看出來。在此基礎上,善法容易增長,儒佛道紛紛傳到中原。紮根生善,福德浩蕩,漢族為大乘佛法,道家和儒家的護法民族,力量雄厚,一直到漢,都是吊打周邊遊牧民族的。漢之前,中原平民基本食素。哪怕是三國,中原亂成了那個樣子,還是能夠抗住遊牧民族。

唐代開始的大乘佛法氣脈,中原幾乎天下無敵。但是與此同時,唐朝由胡風所染,開始廣泛殺生吃肉,破壞了之前的素食傳統,因此招來了胡人的軍變。為何是胡人軍變,看得很清楚了。當然,這個時候唐軍還是很能打的。為何?福報還在,還算是護法民族。可以一漢五胡。

當然,乘大乘佛法氣脈的唐朝本來並不會因此受重傷。福報還在。本來還可以接著強大的,結果卻出了兩個君主誹謗正法(佛法),謗法之報應,使得唐直接喪失了尊朝地位,成了垃圾政權。之前為周邊所尊,並非軍力強盛武力逼人,而在於「德」,說是「德」,其實是大乘佛法護法之福報。謗法之後,唐朝地位一落千丈,為遊牧民族反覆打穿。漢族萎靡之氣由此開始

宋代為何一直有很重的邊患?有法師說過,宋雖乘儒家仁德,放生善行浩蕩。但是殺生吃肉比唐囂盛不知道多少倍。宋帝喜吃羊肉,屠門夜半,被殺的債是要討的。這就是宋一直有很重的邊患,並最終被滅的原因。

縱觀宋代,發現宋漢軍和胡軍開始旗鼓相當了,漢軍裡的嶽家軍,孟珙等神兵天將一樣的軍隊可以打很多胡軍,但是又有很多軍隊被胡軍一掃而光。為何?又行仁放生,又殺生吃肉,福障同在,即是如此。但最後程朱理學上位,徹底謗法,切斷了儒家和佛法之間的聯繫。漢族失去了護法民族的身份,開始一胡掃五漢,即地位低化的後果。崖山之戰雖然慘烈。但是漢軍人數本遠遠超過蒙軍,卻被蒙古以少數擊破,即程朱理學謗法之後,漢族失去護法身份,謗法者,身份不貴。唐朝的萬邦來朝不可能了。

明時期仍用程朱理學,這也就是日本不尊明的一大原因。甚至到了末期,十漢抵一胡。到後來,漢族越來越淪為一個勤奮打工的民族,即謗法之報。此報甚至沿到現在。有人問為何中國科技和購買力世界第二,還被那麼多國家不喜?哪有唐朝萬邦來朝的樣子,為何?即謗法的後遺症。當然,詳細分析果報的話,比這要慘烈多了。

而這些少數民族,大多後來皈依佛法。現在看,地位是不是同樣不可小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農耕民族總被遊牧民族擊潰?看英國人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耕民族雖然往往能夠建立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古國都敗在了看似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手中。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悖論,因為農耕民族相對於人口、國土面積和資源等等都遠勝於遊牧民族,為什麼農耕民族會輸給遊牧民族?
  •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到底哪個更能打?
    書不錯,就是私貨多了點農耕文明不思進取,修築長城將自己圍起來。而遊牧民族則如狼一樣永不鬆懈,所以遊牧民族一直都比農耕文明更加先進、強大。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小蝦只是莞爾一笑,輕輕感嘆道:這是什麼撒碧理論?最為神奇的是,認可這種理論的人居然還不少……看來是歷史教育的鍋啊!為什麼?
  • 遊牧和農耕民族什麼仇什麼怨,打了幾千年?
    說起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這兩個兄弟,真可謂相愛相殺!自打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上臺,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就從來沒有閒著秦朝有 「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漢朝有 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 契丹及耶律阿保機的生存與奮鬥: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的縮影
    古時遊牧民族的崛起,基本上是靠在某時期冒出一個特別的優秀的首領:匈奴是冒頓單于,突厥是木桿可汗,金國(女真)是完顏阿骨打,蒙古是鐵木真,契丹(遼)則就是耶律阿保機。但他們的崛起,光靠這一點遠遠不夠,還需要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即中原政權由於各種原因,失去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有效壓制 。
  •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之所以有這麼多稱呼,是因為這十六州裡分別為「幽州(燕京)、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鄚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這裡有兩個中心,一個就是幽州,一個就是雲州,也就是如今北京城區和山西大同。涵蓋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打仗前會模仿狼的叫聲,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對於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狼是一種讓他們感到愛恨交加的動物。因為在草原上,狼是各種牲畜最危險的「敵人」,它們常常對牧民的羊群進行襲擊,許多牧民都曾因此蒙受損失。但是另一方面,狼群似乎也傳授了遊牧民族許多經驗,牧民通過觀察狼群進行狩獵,從而學到了一些打仗時的戰術。
  • 吉爾吉斯坦·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房內四壁皆掛著布滿各種民族符號和文化圖騰的圍布和掛毯,房頂正中間留有一個透氣天窗,光線從這裡導入,把氈房內一切的陳設與裝潢展現眼前。氈房結構簡單,拆遷方便,四季通用,柔軟的毛氈還可抵禦冬季刺骨的寒意,不但適用於不斷流徙的遊牧生活,還是中亞民族的心靈寄託處。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在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在歷朝歷代,為了對抗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
  • 車臣人的祖先,亞瑟王的原型,好戰的遊牧民族---阿蘭人
    阿蘭,又稱「阿拉尼」,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將其稱之為「奄蔡」(意指遼闊草原)。阿蘭據說是薩爾馬提亞部落與伊朗人混合血統的遊牧民族。羅馬歷史中記載「阿蘭」主要活動時間為西元1世紀時,阿蘭人是好戰民族,除了掠奪和屠戮其它國家或部落外,和平時期主要從事養牛牧馬的生活,如當時的其它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不會耕種。阿蘭人曾襲擊過強大的帕提亞帝國以及羅馬帝國,雖然他們在人數上不佔優勢,但是在戰鬥力上卻十分兇悍,一個阿蘭人完全可以對付三個手持武器的敵人。
  • 舌尖上的戰爭,遠徵數千裡的遊牧民族,後勤補給秘密是不起眼的羊
    遊牧民族起源於最早的畜牧部落,我們今天熟悉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紀的喜克索斯人。他們馴化了馬匹,第一次在人類戰爭史上應用了戰車。這種軍事優勢讓他們徵服了埃及, 也讓馴化馬匹的技術開始流傳。古代畜牧部落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投石索,牧羊娃大衛擊殺腓力斯巨人歌利亞用的就是這種古老的技巧,這是放牧羊群給人類帶來的第一個軍事上的進步。
  • 為何古代西北民族喜歡彎刀,而中原慣用直刀,原因讓人想像不到
    古時候我國的西北遊牧民族往往使用彎刀,反觀中原地區,則更喜歡直刀。出現這種普遍性差異,往往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 彎刀能夠受到西北遊牧民族的青睞,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彎刀並非西北遊牧民族的發明創造,他們之所以能夠使用,得益於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最初這種根據力學原理製成的彎刀,叫做阿拉伯式彎刀。顧名思義,彎刀來自阿拉伯帝國,當時中原地區也稱其為大食。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高瑞峰 攝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作者 高瑞峰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於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遊「打卡」地。
  • 為何漢朝以後,遊牧民族越來越不好打了?真實原因歷史書上沒有
    古代,平民百姓之間可以自由買賣交易大刀武器,可為什麼沒人將自己的鎧甲拿出來變賣呢?這是因為普通百姓人家不得任意持有鎧甲,官府嚴厲規定禁止擅自製造盔甲。官府不會因為百姓販賣大刀而處置百姓,但卻一旦在其家中發現存在盔甲,會被處以嚴厲的處罰。
  • 古代令人頭疼的匈奴又變成了哪個民族?您也許無法想像
    事實上,匈奴在我國歷史的舞臺上是一個非常頻繁的民族,這個民族既有彪悍的民風,又是一個響噹噹的遊牧民族,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的身體素質都很強,所以才敢對中原地區進行侵擾,並且一直是我國古代非常頭疼的問題,因為侵擾,導致我國北方部分邊境動蕩不安。"壯志飢腸轆轆,吃胡虜肉,笑言飢腸轆轆。」
  • 北活故事丨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薩米人的現代生活
    原始遊牧民族薩米(Sámen)有著許多的頭銜,如「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四國之民」、「最後的土著」及「拉普人」。薩米人從前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他們掌握有7種方言,其中以北薩米語為主,而且語言含義特別的豐富,光是「雪」這個詞,就有100多種的說法。
  • 中國古代民族西遷史:他們徵服了亞歐大陸,但是自己也被同化
    縱觀中國古代史,發現中國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有一個大的遷徙過程,那就是西遷和南遷。遊牧民族強大了,就會南遷,進入黃河流域,最終融入到漢族之中,如「五胡亂華」、鮮卑漢化等;如果衰落了,勢必受到其他新興民族的擠壓,最終遠走西域、中亞,然後分為兩路,一路走向西亞、一路開進歐俄草原,殺入東歐。蒙古高原上出現了如此多的遊牧民族,他們西遷都到達哪裡了呢?本文來簡單綜述一下。
  • 如今成了哪個民族?
    如今成了哪個民族? 匈奴曾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民族,尤其是在秦漢時期,長期對中原王朝的穩定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雙方從公元前200多年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戰爭。但是,為何後來的歷史中不見了這個民族?如果是民族融合的話,它又演變成了如今的哪個民族?
  • 為什麼古代中國北伐成功的很少,是南方軍隊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嗎
    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有,只是比較少。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從長江流域北伐中原。第二、再來說說後勤,南方軍隊多水軍和步兵,屬於農耕文明,士兵攜帶物資的能力有限,對後勤的依賴較高,不適合長途跋涉深入敵境的作戰情景,後勤難以供應,還隨時面臨著斷供的危險。而北方多遊牧民族,生長在馬背上,軍糧以牛羊馬肉、奶類為主,便於攜帶,食物所含熱量高,能滿足士兵長途跋涉的體力需要,後勤方面,北方軍隊較南方軍隊,有比較大的優勢。
  • 古代匈奴剽悍如斯,如今為何銷聲匿跡,匈奴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
    據歷史記載,匈奴民族,指代的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很難看出,具體指代哪個民族並不知道,更像是一個統稱,先後700年的歷史,從開始出現到消失,儘管看似與中原地區打的難捨難分,但是千年以前是一家,千年以後還是一家,根據《匈奴史殘稿》記載,匈奴人是矮個子,但是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 別再說乾隆無用了,侵擾中原3000年的遊牧民族,被乾隆完美解決
    自古以來,我國就常常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他們完全是馬背上的民族,憑藉其機動性總是打劫一番就揚長而去。自先秦時期,我國就長期遭受遊牧民族的侵擾,他們居無定所,憑藉極高的機動性打家劫舍,之後揚長而去。到了清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勢力為噶爾丹汗國,康熙雖然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但是疆藏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南部的遊牧民族依舊猖獗,尤其是噶爾丹的後人噶爾丹零策將準噶爾發展到了全盛,並且將地盤擴張到了疆藏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可以說,遊牧民族的問題困擾了我們3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