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2020-12-21 小閔學歷史

在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在歷朝歷代,為了對抗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比如漢朝和匈奴之間,漢朝為了打垮匈奴,整整一百年都在和匈奴大戰,而漢武帝也因此差點亡國,漢武帝後期之窮兵黷武比之秦朝末年都不遑多讓;而同樣的,在晉朝也是一樣,公元269年至280年,強大的鮮卑族肆虐河西,直接影響了伐吳大業,為了平息「秦涼之變」,晉武帝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換了四任都督才算徹底平息;隋唐時期也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突厥,李世民不得不和突厥可汗籤訂「渭水之盟」,直到李靖平滅突厥。

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自宋朝之後,遊牧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中原王朝一直在變,遊牧民族也一直在變

其實在中國古代,很多人提及漠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直認為他們是「落後」、「蠻夷」的代名詞,在中原王朝他們講究的是禮樂文化,而遊牧民族因為氣候的惡劣,講究的是弱肉強食,所以中原看起來「父死子繼,兄死娶嫂」等等讓人有傷風化的習俗,在遊牧民族看起來確實習以為常。

不過遊牧民族雖然看起來野蠻,但是這不代表他們不嚮往中原文化,在很多時候,中原王朝一直是先進的代名詞,這個時候遊牧民族很多人都在學習中原王朝的體制和文化,並付諸於實踐之中。

比如契丹耶律阿保機學習中原王朝的制度,並在之後建立遼國的過程之中直接活學活用,所以在遼國是兩套制度雙軌並行的,既有遊牧民族的勇猛彪悍,也有中原王朝的世俗禮儀,可以說是知己知彼。

而中原王朝可以說也一直在變,可是中原王朝不是每個人都有當年趙武靈王的雄心壯志可以學習胡人的騎射和文化,相反他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做到中央集權。

因為在宋朝以前,皇帝雖然是共主,可是權力有時候不一定掌握在皇帝手中,比如唐朝的藩鎮之亂,晉朝的世家坐大,都是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威脅中央。

如何改變這種困局,也一直是中原王朝考慮的事,所以後來趙匡胤鑑於武人專權的歷史教訓將其改為「士大夫共治天下」,從根上來說是解決了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問題,從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也的確沒有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可以說宋朝之後才算是真正的中央集權。

然而這種方式雖然保障了統一性,可是卻也讓中原王朝失去了部分血性,所以對陣遊牧民族這種「閹割」般的中央集權方式對陣遊牧民族是不可取的,因為遊牧民族已經學習到了一部分中原王朝的文化,對此可謂是知己知彼。

而中原王朝只顧頭不顧腚的方式讓對陣遊牧民族落了下風,他們看到了藩鎮割據的教訓,卻沒有看到當年晉朝「五胡亂華」的教訓,以及當年「契丹南下」的教訓。

殊不知對手也會成長,所以當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特性的遊牧民族對陣不知彼的中原王朝哪方會勝利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中原王朝在變化,遊牧民族也一直在變化。

科學技術流失

其實中原王朝在很多時候之所以能夠碾壓遊牧民族,那就是因為當年中原王朝在科學技術上一直是呈碾壓狀態的,在漢朝時候漢朝已經大舉開發鐵製武器,而此時的匈奴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武器,而且那個時候的騎兵都是輕騎兵,面對那漫天弓弩根本就是剋星,所以當時「一漢敵五胡」並非一句空話,核心問題就在於沒有同等條件。

然而自「五胡亂華」之後開始,中原王朝開始一步步流失這些科學技術了,當時鮮卑族入主中原也學習了中原王朝的技術,一部分鮮卑族人留在中原,一部分則繼續稱霸草原將這些技術帶到了草原。

這個時候的「鎧馬」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隨著遊牧民族學習到了中原王朝的甲冑技術裝備,將他們運用到了騎兵上那麼面對步兵就更加呈碾壓態勢了,所以這就說明從晉朝開始遊牧民族就已經開始學習中原王朝的技術了,所以這就說明這個時候開始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差距逐漸在減小。

而到了五代十國,隨著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此時中原王朝面對遊牧民族真的已經不再具備技術上的優勢了,因為此時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已經交手了幾百年,對他們可謂是了如指掌。

而且不知道各位注意到了沒有,當時為什麼遊牧民族專門放過工匠呢?因為這些工匠身上蘊藏著無限的價值,比如可以幫助他們打造鎧甲什麼的,因為鎧甲這些東西在古代本身就是不傳之秘,而這些工匠長年累月的打造已經熟悉了這一整套流程,所以可以將其讓自己所用。

而當遊牧民族掌握了中原王朝的先進技術和文化,那麼對陣中原王朝自然是碾壓狀態了。

所以中原王朝失去了一些優勢之後,遊牧民族自然不再怕他們了,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之後面對遊牧民族他們一直被動挨打。

相關焦點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而宋朝,也為自己的錯誤選擇,付出了歷史代價,兩宋皆亡於外族: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縱觀歷史,在中國所有的遊牧民族之中,契丹族是最溫和、最不具侵略性的一個民族,也是我國歷史上古老的民族,最早出現於4世紀,至14世紀中葉以後,契丹一詞不再出現於史書,歷經1000年。
  • 為啥唐朝之後,遊牧政權變得越來越難打了?其實,變的是中原王朝
    宋朝是中國古代的分水嶺。在這之前,遊牧民族想要入住中原,可謂難如登天;即使十六國時期的「五胡」,其實早就內遷、歸順中原;而宋朝開始,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已經變成了常態。這難道是他們變強了嗎?其實,北方遊牧民族沒變,變的是中原王朝。所謂難易、強弱,更多的是個相對概念。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 為何漢朝以後,遊牧民族越來越不好打了?真實原因歷史書上沒有
    古代,平民百姓之間可以自由買賣交易大刀武器,可為什麼沒人將自己的鎧甲拿出來變賣呢?這是因為普通百姓人家不得任意持有鎧甲,官府嚴厲規定禁止擅自製造盔甲。官府不會因為百姓販賣大刀而處置百姓,但卻一旦在其家中發現存在盔甲,會被處以嚴厲的處罰。
  •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到底哪個更能打?
    而遊牧民族則如狼一樣永不鬆懈,所以遊牧民族一直都比農耕文明更加先進、強大。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小蝦只是莞爾一笑,輕輕感嘆道:這是什麼撒碧理論?最為神奇的是,認可這種理論的人居然還不少……看來是歷史教育的鍋啊!為什麼?
  • 遊牧和農耕民族什麼仇什麼怨,打了幾千年?
    再觀 近代的清朝,依然是如此人家也是實打實的北方遊牧民族,20萬金兵定居關中,統治數萬萬漢人那麼,問題來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這兩個兄弟怎麼就不能和平相處呢?非要打了幾千年才罷手呢?當然理由有很多,其他的不多說今天我就單單從遊牧民族的牲畜上分析這個問題說起遊牧民族,想必還是有很多人會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草原上的壯漢,騎著烈馬,馳騁在綠油油的草場上,時而高歌,時而與夥伴比拼馬藝,有說有笑,到了夜晚,升起火堆,
  •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因果使然,到後來成了心腹大患,基本是漢族殺生吃肉惹來的。即刀兵劫。漢族之前曾經素食,極少殺生,並素有尊德尊天的傳統,從周朝的厚德尊禮其實就可以看出來。紮根生善,福德浩蕩,漢族為大乘佛法,道家和儒家的護法民族,力量雄厚,一直到漢,都是吊打周邊遊牧民族的。漢之前,中原平民基本食素。哪怕是三國,中原亂成了那個樣子,還是能夠抗住遊牧民族。唐代開始的大乘佛法氣脈,中原幾乎天下無敵。但是與此同時,唐朝由胡風所染,開始廣泛殺生吃肉,破壞了之前的素食傳統,因此招來了胡人的軍變。為何是胡人軍變,看得很清楚了。
  • 為什麼農耕民族總被遊牧民族擊潰?看英國人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耕民族雖然往往能夠建立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古國都敗在了看似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手中。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悖論,因為農耕民族相對於人口、國土面積和資源等等都遠勝於遊牧民族,為什麼農耕民族會輸給遊牧民族?
  • 被大臣打屁股的開國皇帝,一怒之下氣難平,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但歷史上偏偏有這麼一個奇葩皇帝,明明是開國皇帝,國家蒸蒸日上,自己英明神武,卻偏偏有一次被大臣按在地上,打屁股,這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這可不是什麼王朝後期,而是在國家最蓬勃向上的時候,這個被大臣打屁股的人,就是金太宗,金國的開國皇帝,就是他滅了遼和北宋,把金國推向了事業的巔峰,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雄主,會發生如此丟臉的事情呢,這還有從金國自身的歷史說起。
  • 唐刀的殺傷力很強,到了宋朝為什麼沒有人用?原因其實很簡單
    比如宋朝大規模發展弓弩以及火器,同時期宋朝的這兩項技術可以說絕對是領先於世界的,當然了除了弓弩之外,長兵器也是能夠克制輕騎兵的一個重要保障,當時為了有效克制北方遊牧民族的起兵部隊,宋朝也是在大規模的發展長槍兵。比如《水滸傳》之中就有「八十萬禁軍教頭」,其中金槍將徐寧和豹子頭林衝都是槍棒好手,也是克制長兵器的有效武器。
  • 宋朝被稱為「七國時期」,最強的不是宋朝,其它六國是哪六國?
    然而,對於宋朝,除了他的詞風鼎盛之外,我們大抵對它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因為這是一個閹割的皇朝,哪怕它的經濟文化空前發展都不足以掩蓋它的汙點,那就是它是歷史上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最為軟弱的一個皇朝,除了後來的滿清之外,恐怕這個皇朝是汙點最大的,畢竟哪怕是曾經的元朝都打到東歐大陸了。
  • 宋朝滅亡,是趙匡胤引起的禍端嗎?
    況且他處理跟著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方式也是比較平和,就通過「杯酒釋兵權」這一頓飯,讓武將們解甲歸田,並沒有枉死,比起那些卸磨殺驢的帝王好的不知道多少倍。 因此宋朝滅亡這口鍋背丟給趙匡胤的確是有點大,更不能說他是千古罪人,唐宗宋祖各領風騷並不是一句空談。那宋朝的滅亡到底該怎麼解釋呢?
  • 金國騎兵讓人恐懼的狼牙棒,當年宋朝軍隊為何沒有裝備?
    不知道大家見過狼牙棒沒有,就是那種看著像鐵棒一樣的武器,只不過上面有很多的針刺,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牛掰的樣子。特別是在宋朝,狼牙棒那是很常見的一種武器,多為宋朝的敵人金人所用。用狼牙棒上陣殺敵,那也是一錘一個,殺傷力極強,這也讓宋朝的軍隊很忌憚。既然狼牙棒那麼厲害,為什麼宋朝的軍隊不用狼牙棒和金人對抗呢?
  • 吉爾吉斯坦·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頌湖是一個高山湖泊,也是吉爾吉斯坦第二大湖,僅次於東北邊終年不封凍的伊塞克湖(Issyk-Kol)。9月的秋天,頌湖旁的草原天氣多變,日夜的溫度懸殊開始擴大,牧草也開始枯黃,思念的情歌卻才要吟唱。一覽無遺的高原牧場(吉爾吉斯語:Jailoo)上,遊牧民族的白色氈房悠悠地釋放著嫋嫋白煙。
  • 他指揮崖山海戰以少勝多滅南宋,身為漢人將領,為何幫元朝打宋朝
    或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既然有鼎盛就必然有衰敗。這是永恆不滅的定律。 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何嘗不想一統江山千秋萬載,奈何世事不由人。周朝八百年江山最後還不是走向春秋戰國。 宋朝的繁華和鼎盛,也沒有得以永久持續,崖山海戰一場戰役,便宣告了一個朝代的結束。
  • 同是農耕時代,為何歐洲騎士縱橫天下,宋朝軍隊卻以步兵為主
    一千年前的宋朝經濟空前繁榮,軍事實力卻羸弱不堪,在三百餘年裡外患不斷,被來自北方的遼、金、夏、蒙古四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輪番入侵。 生於苦寒之地的少數民族南侵的最大倚仗就是他們的騎兵部隊。與遊牧民族相比,農耕文明下的宋朝似乎天生就在騎兵作戰方面少了根弦。
  • 在宋朝,為什麼男人寧願去擺地攤也不去當兵?
    宋朝的城市裡開始出現了「夜生活」,開始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點相像了。當時比較出名的夜市就有首都開封府的州橋夜市,攤販主要經營的是一些小吃,每天都能到半夜三更(午夜12點)左右攤販才散去。我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內就有很大的篇幅是在描繪市井攤販的形象。
  • 讓皇帝頭疼的「瓦剌」,現在變成了哪個民族?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在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中,遊牧民族始終都威脅著古代王朝,從商、西周起,古人一直都在討伐外患,商王武丁平定鬼方,《易·既濟》: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鬼方戰敗後,大多數人都加入了其餘的遊牧民族,西周時期,又出現了蠻夷狄戎,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邊境有胡人、秦國有匈奴,漢代依舊以匈奴為主,隋唐有鮮卑、契丹族、女真族也慢慢崛起。
  • 宋朝第一大殺器神臂弓自元朝之後便失傳,其結構至今是個謎
    電視劇《精忠嶽飛》中,嶽飛和小梁王比武,一開始比箭,嶽飛見靶子太遠,故意連續拉幾張弓,說這些弓太軟,沒勁。宗澤說:「拿我的神臂弓。」嶽飛接過神臂弓,走馬挽弓,三發九箭,齊中靶心。在小說《說嶽全傳》中也提到神臂弓,是嶽飛在縣城比武。
  •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而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匯融合的地方。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將很多來自北方的「歸化」人口安置於幽、薊、雲、朔等邊州。這就使得很多胡人漢化,漢人胡化。形成了一種兼具農耕和遊牧特徵的新的生態與文明。但是因為唐朝對藩鎮問題失去管控,導致了著名「安史之亂」就是從「河北三鎮」開始的,其中範陽指的就是幽州。
  • 為什麼宋朝養出來的馬「壯不如驢」?甚至無馬可用
    宋朝剛成立之初,戰馬的數量是不少的,這是表示軍隊以及禁軍中步兵騎兵的數量,按照騎兵在禁軍中的大概比例來算,在宋太祖的時候,騎兵的數量大概是在5萬左右,然後到了宋太宗跟宋真宗的時期,戰馬的數量也是逐漸增多。不過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詔盡括內外馬,及取於在京騎軍不及二萬,且授內臣梁方平扼大河於溶州,至則大敗」可以看出,這時候的宋朝戰馬數量所剩的寥寥無幾了,那為什麼養著養著越來越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