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騎兵為何能建立三代王朝,卻又在數十年間神秘消失

2021-01-11 柴犬遇上秋天

引言

唐僖宗中和四年,曾經風光無限的起義軍首領黃巢率領著一千殘兵向兗州逃竄,四年前還在長安登基稱帝的黃巢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淪落到這個地步,當然此時的他也沒有心情去想這些,只恨自己沒多長几條腿,要不然肯定能把後面的追兵甩掉

正在追趕黃巢的是一支樣子很奇怪的軍隊,他們都是騎兵,身材高大,全身上下穿著黑衣,為首的是個獨眼將軍,用別人聽不懂的胡語指揮著手下士兵,這隻軍隊追趕黃巢已經一年有餘,看樣子今天是勢在必得了

終於,黃巢的一個手下忍受不了這樣亡命天涯的日子了,在虎狼谷短暫休息的時候,他趁黃巢不注意,砍下了老大的首級,隨即向身後的追兵投降,至此,歷時八年的黃巢起義宣告結束,那位獨眼將軍因功被唐王朝封為隴西郡王,他就是唐末軍閥李克用,五代後唐王朝的奠基人,他手下那支奇怪的軍隊被人稱為"鴉軍",是極其精銳的沙陀騎兵,這些沙陀人沒有想到,在以後的數十年裡,自己的民族將迎來巔峰,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黃巢起義路線圖

沙陀騎兵軍制的演變

沙陀部落在幾百年間從遊牧部落逐漸發展遷徙,直到五代時到掌握國家政權,政治地位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沙陀騎兵的軍制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遊牧民族沙陀部落原本隸屬於西突厥,公元658年,唐朝名將蘇定方滅西突厥,沙陀部落遷移到現在的新疆北部地區,安史之亂以後,邊軍內遷,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吐蕃趁機攻擊北庭都護府,還強行將沙陀人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每次徵戰必抽調沙陀人助陣,沙陀不堪受其奴役,在首領朱邪盡忠的帶領下回歸唐朝,被唐朝守軍安置在鹽州

這一時期的沙陀騎兵是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軍制,部落中的男子各個都是騎術高手,他們平時放牧,戰時當兵,兵民合一,部落首領同樣是軍事長官,所以戰力十分強悍

中國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例如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基本上都採用的是這種軍制,他們因此而稱霸北方草原,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危,甚至能夠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

這種軍制有什麼優勢呢?

1.兵馬來源充足,遊牧民族的總人口雖然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比,但是他們族中的男子天生就是戰士,可謂全民皆兵,"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皆籤為兵",所以在軍事人員的數量上兩者的差距就不是很明顯了,再者,遊民民族最不缺少的就是牧場和馬匹,甚至馬匹的質量還要優於南方地區,只要不發生嚴重的天災,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兵馬供給,這些優勢都是中原王朝所不具備的

2.軍事動員能力強,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如果遇到戰事,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集中在一起,完成軍事動員,而且由於實行軍政合一的體制,部族首領和族人之間的默契程度很容易轉換成戰場上的執行能力,再加上冷兵器時代騎兵天然就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使得遊牧民族騎兵在對陣步兵時常常能夠佔據上風

遊牧民族騎兵

3.戰爭成本低,中原王朝要想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需要採購和培育優質馬匹,長期訓練騎術,將農民轉化成合格的騎兵,戰時還要具備超強的後勤保障能力,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經過長期的儲備和積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可這些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基本都不是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解決,這也是遊牧民族南下侵襲的次數遠多於中原王朝北伐的原因之一

第二階段-割據軍閥沙陀人被唐朝接納後,一直生活在河東、代北地區,部落得以慢慢發展壯大,成為唐廷不可忽視的力量,唐朝中後期,戰亂紛起,唐朝中央政府多次徵召沙陀騎兵參戰,特別是黃巢起義後,沙陀人更是成為唐廷的主要依靠對象之一,為平定起義立下了汗馬功勞,沙陀人立下的功勞越大,封賞越多,其勢力也隨之大漲,在首領李克用的帶領下,最終成為唐朝末年唯一一個能與朱溫比肩的割據勢力

這個時期的沙陀人從遊牧轉為定居,其軍制也不再是亦兵亦民、兵民合一了,反而逐漸走上了募兵制的道路,沙陀士兵也轉變為職業軍人,不像第一階段那樣還要從事放牧之事了,沙陀人定居的河東、代北地區,民風彪悍,正好位於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界處,"河東山川險固,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後唐起於太原,馬牧則多在並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晚唐戰爭次數的增加,漢化越來越深的沙陀部落僅靠本族人口已經無法滿足戰爭需要了,於是他們採取了中原王朝的募兵制,大量吸收河東、代北地區的漢人入伍參軍,給沙陀騎兵注入新鮮血液,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河東、代北地區產馬

沙陀軍隊和當時的其他藩鎮軍隊一樣,分為牙軍和常備軍,牙軍是晚唐節度使們的標配,也就是節度使的私兵,沙陀牙軍全部由精銳的沙陀騎兵組成,前文提到的"鴉軍"就是其中的一種,另外李克用的"義兒軍"、李存勖的"帳前銀槍都"、李嗣源的"橫衝都"等軍隊,性質上也都屬於牙軍

沙陀人想要爭霸天下,僅靠沙陀騎兵是不夠的,還需要組建人數更多的正規軍,正規軍由漢人和少量沙陀人組成,大多為步兵,是李克用父子爭奪天下的主力,李嗣源曾說:"太祖在太原,騎軍不過七千,先皇自始至終,馬才及萬",說明沙陀軍隊在李克用時期就已經呈現出步多騎少的局面了

第三階段-中央禁軍後唐王朝的建立,標誌著沙陀人一下子從割據軍閥變成了中原地區的主人,沙陀軍隊的軍制也隨之發生變化,後唐莊宗將自己和各大節度使手下的精銳騎兵集中在一起,組建了中央禁軍,由李存審任"蕃漢馬步軍總管",執掌禁軍,明宗李嗣源繼位後,創立了侍衛親軍,侍衛親軍分為馬軍和步軍,分別號稱"捧聖軍"和"嚴衛軍",並廢除了"蕃漢馬步軍總管"一職,另設"判六軍諸衛士"、"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等職,分化了禁軍統帥的軍權,

後唐滅亡後,繼承後唐衣缽的後晉、後漢、後周三個王朝基本沿襲了後唐的禁軍制度,維持著以沙陀人為主體的局面,與一般印象不同,後晉和後漢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和劉知遠,並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石敬瑭,"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硃耶氏自靈武入附",劉知遠,"其先本沙陀部人也",所以他們建立的禁軍以沙陀人為主就不奇怪了

沙陀三王朝-後唐、後晉、後漢

後周建立後情況略有改變,開國皇帝郭威,史載"莊宗平梁,繼韜伏誅,麾下牙兵配從馬直,帝在籍中",說明郭威是李存勖牙軍出身,與沙陀軍隊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他在位時禁軍仍沿襲前代軍制,不過此時的殿前軍地位已經得到提高,幾乎可以與侍衛親軍平起平坐了,世宗柴榮登基後,北漢和契丹趁機南下,在關鍵的高平之戰中,侍衛親軍竟然臨陣脫逃

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將右,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禁兵衛蹕。帝介馬觀戰。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

幸虧殿前軍表現神勇,才得以反敗為勝,戰後,侍衛親軍的馬、步軍指揮使樊愛能和何徽被世宗斬首,從此,殿前軍取代了侍衛親軍成為禁軍的核心,以沙陀人為軍事中堅力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沙陀騎兵的戰術運用

沙陀騎兵之所以強大,就在於他們的戰術靈活多變,堪稱戰場上的殺手鐧,我們結合歷史上的實際戰例來看沙陀騎兵是怎麼打仗的

騎射克敵之法騎兵出現後,起初的作用不是在平原上與敵軍衝擊搏殺,而是利用其弓馬嫻熟、機動性強的特點來射殺對手

騎射

梁太祖朱溫和晉王李存勖為了爭奪河北地區,於公元901年發起了柏鄉之戰,當時兩軍隔河對峙,面對梁強晉弱的局面,李存勖主張速戰速決,但是他的手下大將周德威卻建議在梁軍氣衰後再進行決戰,兩人一番爭執之後,李存勖最終採納了周德威的意見

柏鄉比不儲芻,梁兵刈芻自給,晉人日以遊軍抄之,梁兵不出。周德威使胡騎環營馳射而詬之,梁兵疑有伏,愈不敢出,銼屋茅坐席以飼馬,馬多死

周德威在梁軍營寨外圍以沙陀騎兵射殺對手,使其不敢出戰,還切斷了梁軍糧道,極大打擊了梁軍的士氣,梁軍坐困愁城,只求速戰,後來周德威以三千騎兵前去誘敵,梁軍果然上當,全力出擊,被晉軍引往預設地點,遭到伏兵夾擊而大敗,柏鄉之戰後,梁軍的精銳龍驤軍和神捷軍損失殆盡,梁晉之間的形勢徹底逆轉

衝鋒陷陣之法中國在漢代時就出現了布馬鐙,但是馬鐙被大規模應用在騎兵上還是在南北朝時期,騎士有了馬鐙,在馬上就有了著力點,可以更好的實現人馬結合,最重要的是解放了雙手,可以讓騎士持有非箭弩類的武器,便於在馬上實現劈、砍等搏殺動作,再加上騎兵本來就具有的強衝擊力,使得騎兵具有了衝鋒和突破敵陣的作用

胡柳之戰坡時,周德威戰死,晉軍士氣大沮,連集合都拖拖拉拉的,軍容不整,這時對面四五萬梁軍登上無石山,晉軍一看,更是毫無鬥志,請求主將李嗣昭早點歸營,李嗣昭說:

賊無營壘,去臨濮地遠,日已晡晚,皆有歸心,但以精騎逗撓,無令返旆,晡後追擊,破之必矣…因縱軍擊之,俘斬三萬級,由是莊宗之軍復振

沙陀騎兵不但是對付梁軍的殺手鐧,即便與契丹人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猶有過之

天佑十九年,李存勖討伐契丹,但是他一向輕敵冒進,不久就被契丹大軍圍困

契丹三十萬奄至,嗣昭從莊宗擊之,敵騎圍之數十重,良久不解。嗣昭號泣赴之,引三百騎橫擊重圍,馳突出沒者數十合,契丹退,翼莊宗而還

李嗣昭以三百沙陀騎兵就能貫穿契丹軍陣,可見這一時期的沙陀騎兵在面對契丹人的時候還具有優勢,懾於沙陀騎兵的強大戰力,此戰過後,契丹再也沒有主動向後唐王朝發起攻擊

契丹騎兵

襲擾阻敵之法沙陀騎兵在大規模集中的時候能夠衝鋒陷陣,在小股部隊的運用上,沙陀騎兵也有獨到之處

後梁乾化元年,李存勖攻打幽州,幽州守將劉守光向朱溫求救,後梁立即分兵北進,這時的晉軍主力都在參與圍攻幽州,只有率領三千騎兵駐守趙州,朱溫攻陷棗強後又向進兵,符存審急忙令史建瑭率八百騎兵扼守下博橋

史建瑭把手下騎兵分成五隊,他們通過喬裝、放火、打完就跑的方式襲擾敵人,還放出謠言說晉王的大軍馬上就要到了,梁軍被這隻小分隊攪弄的毫無鬥志,朱溫不明虛實只得拔營而去,的晉軍趁亂出擊,五萬梁軍丟盔棄甲,屍橫遍地,朱溫經過此戰後病勢加重,脾氣越來越暴躁,回到開封後不久就被其子所殺,而李存勖奪取幽州,佔據河北大部分地區,為日後滅梁打下了基礎

長途奔襲之法朱溫去世後,後梁內亂,實力大減,李存勖登基稱帝,建立後唐,龍德三年,後梁孤注一擲,兵分四路攻唐,一度攻入山西腹地,在此危急時刻,後梁將領康延孝投降,李存勖得以知悉後梁軍力和開封府守衛情況,李存勖聽從謀臣郭崇韜的建議,準備奇襲開封,實施斬首行動

十月初二,李存勖率五千騎兵和三萬餘步兵出發,一天後渡過黃河後抵達鄆州,初四擊敗回援的王彥章部,李存勖捨棄步兵,令騎兵丟掉輜重輕裝前進,經過三天急行軍,初七攻下曹州,然後接著馬不停蹄向開封急進,於初九抵達開封城下,梁末帝大勢已去,自殺身死,歷時十餘年的梁唐(晉)之爭在短短八天的戰鬥中落下帷幕,沙陀人正式成為中原大地的主人

沙陀騎兵

這種戰法對騎兵的要求極高,既要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要在長途跋涉後保持戰力,所以歷史上採用此法的先例極少,此戰凸顯了沙陀騎兵驚人的忍耐力和執行力,通過長途奔襲之法直插敵人心臟,給予對方致命一擊,一戰滅一國,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恐怕獨此一家

沙陀騎兵衰落的原因

沙陀騎兵盛極一時,為沙陀三代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可是自宋代開始,沙陀騎兵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上,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兵馬來源越來越匱乏前文說過,沙陀部落為了爭霸天下,不斷招納漢人進入沙陀軍隊,這樣就使沙陀族人在軍隊數量的佔比一直下降,據《新唐書》記載,沙陀部落剛從西域踏上歸唐之路時尚有3萬人,到了鹽州就剩下1萬多人了,雖然後世史料沒有記載沙陀族最後還剩下多少人,但是在那個亂世的大背景下,相信沙陀人口不會有什麼爆發式的增長,再加上建立中原政權後沙陀族越來越遠離草原,必然導致優秀騎士的來源驟減,這些都使得沙陀騎兵的兵員補充越來越困難

再者就是馬匹的問題,後晉石敬瑭為了一己私慾,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了一個戰馬培育基地,後晉王朝缺少戰馬,曾經"發使於諸道州府,括取公私之馬",可見當時戰馬的緊缺程度,沒有優質的馬匹,又談何培養優秀的沙陀騎兵呢

幽雲十六州

沙陀人內鬥不休後唐莊宗李存勖建國後,一改創業時期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開始耽於享樂,寵信優伶,還無故誅殺等功臣,使得後唐內部人心惶惶,公元926年,鄴城發生兵變,李嗣源受命平叛,平叛途中士兵譁變,推李嗣源為主佔據汴州,莊宗在前往鎮壓叛亂的過程中,親軍首領突然造反,莊宗戰死

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李從厚一直猜忌李從珂,命令李從珂移鎮,李從珂索性造反,殺入洛陽登基稱帝,他自己的皇位是造反得來的,當然也猜忌手下掌握兵權的將領,他想削弱太原節度使石敬瑭的兵權,沒想到石敬瑭勾結契丹造反,最終取代後唐建立後晉

就是這些無休止的內鬥大大削弱的沙陀騎兵的戰力,不少沙陀將領和士兵沒有死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反而死在了自己同胞的手裡,本來人數就不多的沙陀騎兵在內鬥中越來越少,沙陀部落失去了最能依靠的力量,最後也丟掉了自己的政權

沙陀人漢化程度加深在沙陀部落剛到河東、代北地區後不久,就主動向漢文化靠攏,到了李克用時期,他開始用儒家思想來教育子女,李存勖"十二習《春秋》,手自繕寫,略通大義", 李從厚"髫齔好讀《春秋》,略通大義,貌類明宗",說明這時候的沙陀人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了

李克用大力推廣沙陀人與當地漢人通婚,他的家族中就有不少人與漢人結親,李克用本人娶了漢人劉氏、曹氏為妻,為李存勖娶韓惲之妹和伊廣之女(韓惲、伊廣是河東地區漢族官員),為李存霸娶張敬詢之女,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任茂弘之子任團,李克用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加強沙陀部落與當地世家大族的關係,為將來爭奪天下打下基礎

李存勖畫像

定鼎中原後,沙陀人更是加大了全盤漢化的力度,後唐王朝積極推進儒家教育,李嗣源曾說:"教導之本,經籍為宗,兵革已來,庠序多廢,縱能傳授,罕克精研。"將儒家經典書籍刻印出版,向全國推廣,沙陀三代王朝也普遍採用漢族傳統典制來加強統治基礎,莊宗"蓋前王之令典,為歷代之通規,必按舊章,以令多士",石敬瑭登基時接受百官朝賀,明確下詔採用唐朝禮樂,劉知遠追封六廟時"附東漢劉氏之後…國號為大漢",這些措施普遍得到了中原士人的認可,增加其政權的合法性,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沙陀人融合的速度,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裡,沙陀族完全融入到中華民族之中,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而存在,與之相應的沙陀騎兵也就不復存在了

結語

沙陀騎兵是唐末五代時期最強的軍事力量,他們是李克用父子爭霸天下的最大資本,也是沙陀三王朝開國的根本所在,他們的戰術靈活多變,經常能以弱勝強,扭轉戰局,從中湧現出了幾代帝王和數不清的名將,隨著無休止的內鬥和漢化的加深,他們最終與沙陀族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他們的英雄事跡卻被記在了史書之上,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拼殺的英姿將永遠被後世銘記

相關焦點

  • 建立五代後唐的沙陀,唐代三百年從西突厥別部發展到山西代北集團
    五代後唐之主李存勖是沙陀人,在唐王朝滅亡16年後消滅後梁建立後唐,是又一個入主中原的異族政權。 與其他入侵中原的異族政權稍有區別,沙陀是在唐王朝體系內發展起來的勢力,包括沙陀人、昭武九姓胡人、塞外五部以及漢人共同組建了代北集團,並以山西為基礎奪取了天下。
  • 五代十國的沙陀人,曾經3度建立王朝,為何歷史卻鮮少提及他們?
    五代十國的沙陀人,曾經3度建立王朝,為何歷史卻鮮少提及他們?沙陀族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與隋唐時期的西突厥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唐朝末年,沙陀人李克用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發展壯大。唐朝滅亡後,沙陀人依然奉唐為正朔,割據於北方一帶,先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
  • 五代英雄列傳:沙陀突厥
    沙陀騎兵是協助唐朝對抗吐蕃王國的一支重要僱傭軍,並在唐末時期迅速崛起,逐漸成為北部邊患。沙陀軍閥李克用更是戰功赫赫,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權力,左右唐庭決策,沙陀軍閥最終在五代時期取而代之,在中原建立了後唐王朝......沙陀突厥沙陀部落來自北方大沙漠,因其出自於西突厥別部,所以稱之為「沙陀突厥」。
  • 探秘雄踞西藏的古格王朝,為何一夜間消失了?
    然而就在這海拔3700米的地方卻遺留下了古格王朝的歷史烙印。古格王朝的前身,是象雄國。王朝的建立,還要追溯到公元9世紀,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象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有著獨特的象雄文。古象雄佛法在古象雄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總根源。
  • 沙陀民族的漢化問題
    五代沙陀政權的漢化問題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以范文瀾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沙陀在內遷和建立政權時己經實現了全面的漢化,「由於沙陀人在建立政權之前就基本上實現了漢化,得到漢族士人群體的認可,民族矛盾不很激烈。」與之相反,陶慰柄等學者認為「沙陀內遷直至建立政權時漢化程度不深,快速而全面的漢化集中在後唐、後晉、後漢前後五十年的時間裡」,「後唐明宗甚至因自己是蕃人』而有自卑感,感覺不足以為天下共主。」
  • 五代有四國是沙陀族建立?石敬瑭便是
    此後朱溫取代唐朝以後,李克用一直以恢復唐王朝的身份和朱溫較量。李克用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存勖就是沙陀第二位英雄,他取代了後梁王朝,建立了後唐,這是沙陀政權。後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與石敬瑭鬧翻了,石敬瑭為了自保,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藉助契丹的力量擊敗了李從珂,從而建立了後晉王朝。這也是一個沙陀政權。契丹國覺得石敬瑭死後,後晉不太懂禮貌了,所以就下令南下滅了後晉。
  • 唐末梟雄李克用是唐王朝的忠實擁護者?並不是,他有自己的野心
    而唐懿宗的回應是則派右金吾大將軍康承訓等人前去平叛,後者申請帶著沙陀三部落使(這是個官職)朱邪赤心等附屬於唐王朝的少數民族兵馬同行。在其後的平叛戰鬥中,每逢惡戰必定充當前鋒沙陀騎兵極為勇猛,曾經以3000鐵騎大破敵軍三萬人。公元869年底叛亂平定後,為了嘉獎朱邪赤心的大功,唐懿宗將其召進朝廷,任命為左金吾上將軍,並賜名李國昌。
  • 後唐末帝勇武過人,小名「阿三」,沙陀騎軍出身,卻成最短命帝王
    前文提到的解除契丹幽州之圍、胡柳破之戰、梁晉黃河對峙德勝之戰、襲取大梁之戰中,末帝皆與明宗一起率沙陀騎兵陷陣先登,屢立戰功,英武蓋世,在後唐軍隊中有極高的威望。李嗣源稱帝後,加封河中節度使,與安重誨不睦被解職。後安重誨被李從璋斬殺,李從坷調任鳳翔節度使,加封潞王。
  • 埃及最能打仗的蘇丹:全殲蒙古騎兵,碾碎歐洲十字軍
    不過還有一位蘇丹,堪稱是最能打仗的,蒙古騎兵、歐洲十字軍都被他擊破!那麼此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第四任蘇丹拜伯爾斯!馬穆魯克是奴隸的意思,他們主要是突厥人,由於他們能徵善戰,所以被阿拉伯人編入軍隊,組成馬穆魯克軍團。1250年,埃及阿尤布王朝滅亡,馬穆魯克軍團首領艾伊貝克成為馬穆魯克王朝的第一任蘇丹。
  • 牧民無意發現,一個消失700年的神秘王朝,十萬居民不知所蹤
    西藏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除了吐蕃文明以外,還有其他文明,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牧民無意發現消失的王朝上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局組織了一支考古隊,在考古學家張建林先生的率領下,對尋找古格王國那段神秘的歷史,但是一直沒有什麼收穫。
  • 文明中斷,文化衝突,法蒂瑪王朝的建立為何對古埃及意義重大?
    宗教禮儀為何說法蒂瑪王朝的建立是埃及獨立政權的形成?法蒂瑪王朝建立前埃及是什麼政權?這點有必要進行詳細解釋,前兩個王朝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了阿拔斯王朝哈裡發的影響的。比如土倫王朝的建立者艾哈邁德伊本土倫雖然出身於突厥貴族,但是他是趁阿波斯王朝實力衰退之際發動政變建立起來的土倫王朝。
  • 波蘭翼騎兵,號稱天主之矛,曾橫掃歐洲大陸,為何最後突然消失
    波蘭歷史上,曾有一隻神秘的騎士兵團,他們身披金甲,背插羽翎,手執長矛,要配利劍。遠遠看上去儼然像是一隻長著翅膀會飛的騎兵,因此得名「翼騎兵」。根據西歐史籍記載,十字軍的戰鬥力驚人,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這隻由瑞典騎兵為主要力量的騎兵團,來到波蘭邊境。瑞典騎兵沒有想到,波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正在悄然崛起,特別是16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是波蘭最輝煌的階段。1526年,韃靼人對波蘭覬覦已久,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
  • 當戰術天才吃了戰略短板的虧:李存勖為何沒能統一天下?
    那麼,這樣一位強大人物,為何在短短三年裡,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統一天下的大業也隨之化作雲煙?戰功之基:「晉王三矢」和「鴉兒軍」提到後唐莊宗李存勖,就繞不開一個頗負名氣的典故——「晉王三矢」,這也是李存勖一生中卓絕戰功的起點。
  • 四百年前消失的古格王朝遺蹟,發現神秘無頭藏屍洞,專家感慨:臭
    西藏,被譽為「世界屋脊」,在高達6000公尺的稀薄空氣裡,一眼望去,盡收眼底的是一片荒漠幹堤,而越往裡走,越覺得神秘,不管是看神山還是看聖湖,那裡有一個神秘的地方,在地上訴說著遙遠的輝煌,而那便是古格王朝,古格王朝是吐蕃王國消亡之後,他們剩餘的部隊前往後藏區建立的一個巨大王朝,而且也傳承了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
    具裝騎兵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厚重,到隋朝時期具裝騎兵發展到了鼎盛,成為了騎兵主力。隋朝具裝騎兵在楊素等良將的帶領下,三次對突厥進行了大反擊,曾在靈州之戰,重創突厥主力,突厥統帥達頭可汗也身負重傷。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當年席捲歐亞的蒙古騎兵,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那麼步兵對上騎兵可否有勝算了?一般而言無異於以卵擊石,因為從歷史上的眾多戰爭來看,騎兵對步兵都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例外。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隋唐-明清篇)
    具裝騎兵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厚重,到隋朝時期具裝騎兵發展到了鼎盛,成為了騎兵主力。隋朝具裝騎兵在楊素等良將的帶領下,三次對突厥進行了大反擊,曾在靈州之戰,重創突厥主力,突厥統帥達頭可汗也身負重傷。沙陀軍2、沙陀騎兵唐末,玄甲軍早已成了儀仗隊,而另一支騎兵卻崛起了,那就是沙陀騎兵。
  • 神秘的古格王朝10萬民眾一夜消失
    這裡就是古格王朝遺址。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末代贊普(藏王)朗達瑪死後,王室內部展開了爭奪王位的鬥爭。朗達瑪後裔中的一支吉德尼瑪袞在鬥爭中失敗,逃避到阿里地區,建立了一個小王朝。後來吉德尼瑪袞將阿里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古格王國(古格王國遺址)即是其第3子德祖袞的封國。古格王國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1200米,佔地總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群分上、中、下3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建築群下部有地道相通,外圍有石砌城牆,城角設有碉堡。
  • 西夏鐵鷂子,古代最強的重甲騎兵,為何沒能擋住蒙古人?
    「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裡而走,千裡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宋史·兵志》 西夏帝國是以武力徵服天下建立起來的國家,軍隊中是以騎兵和山地重步兵作為主力,而鐵鷂子部隊恰好便是騎兵當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
  • ​三歲走馬五歲射獵,從馬背上的民族到歐洲騎兵,優秀的騎士都從娃娃抓起
    三歲,以索維之鞍,俾斯手有所執,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及其長……凡其奔驟也,踐立而不坐……左旋右折,如飛翼,故能左顧而右射」。諸如匈奴、契丹、蒙古這樣「馬背上的民族」,不分男女,自幼就練成一套馬上的活動本領。不鞍而騎並不稀罕。甚至能在馬身上連續活動兩晝夜,趁馬吃草的機會,坐睡在馬背上。馬可·波羅曾講:「他們(指蒙古人)之能接受艱苦,世間無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