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使清王朝「起死回生」的關鍵奏摺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雷頤

在鎮壓太平軍的血腥戰鬥中,以當時十分先進洋槍洋炮裝備起來、由侵略中國的「洋人」組成的武裝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令人奇怪的是, 兩次鴉片戰爭外國侵略者給清軍以重創 ,甚至攻下都城北京,迫使大清皇帝倉惶出逃,皇家名苑圓明園竟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與外國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籤訂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與這些侵略者本應有不共戴天之深仇大恨 ,但曾幾何時,侵略者槍炮的硝煙未散、不平等條約的墨跡未乾, 卻突然能「中外和好」以至「借師助剿」 ,昔日之敵成為今日之友!

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具體歷史情境究竟如何? 在「外患」與「內亂」間清政府是如何權衡利弊的,對內對外方針發生了哪些改變?這些,都須從頭說起,慢慢道來。

在對外方面, 對洋人有所了解的郭嵩燾、馮桂芬一直就「主和」。郭認為「夷」「無意於中國土地民人」,而馮更曾明確提出要借兵「俄法」助剿,收復東南。但應者寥寥。而據守東南的一些封疆大吏在太平軍的嚴重打擊面前,多次請奏,提議借「夷兵」助剿,認為如不如此根本無法剿滅太平軍。對此提議, 鹹 豐皇帝 勃然大怒, 一再強調不許也不需要借「夷」兵助剿, 「若藉資夷力,使該夷輕視中國」,「後患何可勝言」。他當然認為最可能進犯京城、最可能推翻清王朝的「外夷」是最危險的敵人。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 於英、法侵略軍,清王朝確實岌岌可危:北方外國侵略者已將京師攻克,鹹豐帝出逃熱河;南方「天京」久攻不克,太平天國聲勢仍然浩大,遠無「肅清」、「剿滅」跡象。清政府顯已內外交困,走投無路。 它的滅亡,幾乎指日可待 ,然而沒想到它卻又「起死回生」。是 恭親王奕訢的《統籌全局折》使清政府的戰略方針發生根本性轉變, 使其 又苟延殘喘了半個世紀之久起了關銉作用。

▲奕訢

鹹豐帝在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前臨逃之際,命恭親王奕欣留下負責與英法侵略軍議和,這實際是「朝廷」第一次與侵華的洋人直接打交道,使中央政府對侵略者有了較多的了解。經過一番「談判」,備受侵略者侮辱的奕欣終與侵略者「議和」成功,籤訂了《北京條約》。

與侵略者直接打交道,使奕訢對新的侵略者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轉變。 此前,他以為這些「狄夷」與中國以前面臨的異族入侵完全一樣,是要將清王朝推翻而自己在中國稱帝。

現在, 他認識到清政府面對的新的侵略者與傳統異族的「入侵」完全不同 ,並非要推翻清朝的統治自己成為新的皇帝,而僅僅是要租界、要開放口岸,一句話,為通商得利! 「其意必欲中國以鄰邦相待,不願以屬國自居,內則志在通商,外則力爭體面,如果待以優禮,似覺漸形馴順。」

他看到北京城被攻破後,侵略軍 「分踞京城,把守安定門,所有城內倉庫及各衙門,彼亦深知,倘有包藏禍心,勢必據為己有。乃僅以增索五十萬現銀及續增各條為請,其為甘心願和,不欲屢啟釁端,似屬可信。」

在滿足了侵略者的這些要求之後,他們竟陸續撤軍南返,清廷著實感到意外,對侵略者最終要「問鼎中原」的恐懼、擔心和疑慮漸漸打消。對外認識發生這種變化的,不僅僅是奕欣一人,某些官員和士大夫也開始作如是觀。如署理戶部尚書沈兆霖此時也認為侵略者的武器遠用於中國, 「以萬餘眾入城,而仍換而去,全城無恙。則該夷之專於牟利,並無他圖,已可深信」,所以「夷人不足慮」。

名士李慈銘也認為 :「竊謂夷以數萬裡外浮海孤懸之軍,長驅入都,據堅城以自便」,中國軍隊已潰不成軍,京津間廣大地區都被他們控制。 如要侵佔土地早就佔了,但他們竟「往返請期,惟和是議」,其目的顯然不是佔地 。與前相比,這種對外認識的「新變化」在中央和地方顯然已頗有人在,尤其是位居中央手握大權的恭親王奕欣,成為這種觀點的總代表。

清中央政府對侵略者認識的變化,直接導致其對外政策的巨大變化。 正是在這種「新認識」的基礎上,奕欣於1861年初與其他幾名重臣會銜上了《統計全局折》正式系統地闡述了這種新認識。此折在回顧了清代「夷禍」之患及《北京條約》籤訂過程後說: 「自換約之後,該夷退回天津,紛紛南駛,而所請尚以條約為據。」

並不想要大清的土地和人民, 「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似與前代之事稍異。」 從此認識出發,他們自然要把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與西方列強對清政府的危害兩相比較,得出了如下結論: 「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憂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 以這種分析為基礎, 自然得出「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的邏輯 ,重新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

更為陰狠的是,他們以歷史上的「三國」為模式,分析了當下的農民起義、列強侵略和清政府彼此關係後,提出「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吳」 ,主張聯合列強鎮壓農民起義。他們提出:「今該夷雖非吳蜀與國之比,而為仇敵則事勢相同。

此次夷情猖獗,凡有血氣者,無不同聲憤恨。臣等粗知義理,豈忘國家之大計。惟捻熾於北,發熾於南,餉竭兵疲,夷人乘我虛弱而為其所制。如不勝其忿而與之為仇,則貽子孫之憂。古人有言: 「以和好為權宜,為實事。洵不易之論也。」 新的對外基本方針是 「就目前之計,按照條約,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隱示羈縻。數年間,即系偶有要求,尚不遽為大害。」

對這一將使清政府基本國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奏摺,鹹豐帝於1861年1月下旬頒發上諭,正式予以旨準施行,標誌新國策的正式施行,反映出清中央政府重新冷靜審視國內外矛盾後摒除了「感情用事」、其對外基本國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從維護清政府統治來看,《統籌全局折》戰略分析確實透徹,提出的具體建議可說是「刀刀見血」的狠招。大清王朝的垮臺本已指日可待,這一重大戰略、策略的轉變頓使它死裡逃生,反而借「狄夷」之力鎮壓了太平軍,又苟延殘喘了半個世紀之久。 這段歷史再次說明,能否因時而變、冷靜客觀地制定「國際戰略」對任何政權都生死攸關。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為什麼雍正死亡的場景,會出現血滴奏摺上,這暗示什麼
    《雍正王朝》劇中沒有放大這一節寫雍正死亡原因。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朝乾夕錫,常年的身體透支和精神上的打擊,無疑就是加快他的身體健康的原因。雍正親自硃批十萬字奏摺,一人就改了多項制度,大力發展經濟,為後世積累了大量財富,才造就了康乾盛世。
  • 雷頤:只開放不改革,清朝哪有不亡的道理?
    修鐵路、建電報局,對一個王朝來說都是好事,不論是鎮壓內部的叛亂,還是抵抗外部的侵略,都需要鐵路交通和電報,但是清王朝認為這違反了祖訓、違反了傳統,堅決予以反對。洋務派認為應該做,反對派認為這些東西外國人能用,中國人不能用。
  • 朕的圓明園,清王朝的一部興衰歷史
    圓明園的興建經歷了清王朝政治經濟最鼎盛時期,又見證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說一座圓明園就是一部清王朝的興衰史。我之前寫的《昔日的夏宮圓明園》是介紹景點的書籍,《誰收藏了圓明園》是介紹圓明園流散文物的書籍,而《朕的圓明園》則是講述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代皇帝及其嬪妃和太后在圓明園的故事,以及發生在圓明園的重大歷史事件。
  • 是誰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留日學生扮演了什麼角色?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敲響了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王朝的喪鐘,那麼,誰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呢?過了一段時間,張之洞首先發現了留日學生的問題:學子們到日本之後,接觸了新鮮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他們發現清王朝的落後,不單單是科學的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專權統治!只有推翻清王朝腐敗的政治統治,中國才能富強起來,於是,留學生們紛紛把矛頭對準了清王朝!
  • 日本侵華罪證《田中奏摺》被公之於世的艱辛歷程
    而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謀取田中奏摺,並且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為此,床次安排了蔡智堪與保皇黨元老們相聚,討論如何破壞田中的武力政策,並伺機謀取《田中奏摺》。當時的保皇黨元老們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敢將《田中奏摺》公布與國際社會,那麼就允許蔡智堪去秘密抄寫《田中奏摺》。得到這一消息後,蔡智堪非常高興,他立馬將此事告知了王家楨。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
  •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准了一份奏摺 敲響了封建帝制的喪鐘
    1905年9月2日這天大清朝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和名義上的掌權者光緒皇帝,批准了張之洞與袁世凱等人遞呈的一份奏摺,至此在中國施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敲響了喪鐘。說到中國古代的封建帝制,要從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說起,秦王嬴政搖身一變成了秦始皇這就是帝制的開端。
  • 盛宣懷:清王朝的最後催命人,他的兩記悶棍使清廷走上不歸路!
    前兩者支撐了清王朝的迴光返照,後兩者直接促進了清王朝的解體。這並非說後兩者多麼賣國,而是大氣候下上下離心所致。漢族大臣借太平天國運動崛起,居南方各省自雄。北京中樞卻試圖驅逐漢臣,最後把漢臣領袖袁世凱踢了,組成的內閣一悉皇族,輿論譁然。地方和中央對政治有不同期望。
  • 清緬戰爭中,大清朝為什麼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
    清緬戰爭是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王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
  • 皇帝每天批閱那麼多奏摺,都有哪些搞笑的批閱?
    皇帝的日常工作就是批閱奏摺,清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間,光是在奏摺上的批字就達到了一千萬字,由此可見,雍正帝十分勤政,據說他一天都睡不到四小時。圖片:雍正帝批閱奏摺劇照一、康熙時期的奏摺狂魔在大家的印象裡,奏摺上寫的都是與國家大計相關的大事,當然,還包括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悄悄話」。
  • 耿直的忠臣茹太素,因為奏摺寫的長,挨了一頓板子
    前言:在古代,官方的文章或是奏摺有很多固定的格式和語言,大臣們給皇帝寫奏摺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寫得好了沒有獎勵,寫得不好可就有懲罰了,所以在古代,大臣們在書寫奏摺的時候難免會小心翼翼寫一些無用的套話。朱元璋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對於事情喜歡有絕對的控制,喜歡事事親自過問,所以每次大臣寫的奏摺他都會認真的觀看以及批閱。當他看到如此之厚的奏摺時,頓時一個頭兩個大,根本不想去看,但是這也是朝臣認真寫的,裡邊可能會有好的建議,只能耐著性子讓讓中書省官員王敏讀給他聽。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清朝第一奏摺導致甲午海戰失敗,李鴻章得到了兩副對聯和兩個綽號
    海瑞寫的《治安疏》被稱為明朝第一奏摺,也被稱為天下第一罵疏,那麼清朝第一奏摺是哪一篇呢?因為文人之間明面上互相吹喇叭抬轎子背後下黑手使絆子,都不承認別人的奏摺能排第一。直到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才有一份奏摺被很多人推崇為「天下第一折」。
  • 雷頤:現在的群體性狂熱和之前一模一樣
    雷頤 大家談B 6天前雷頤: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1982年考入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1985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編。
  • 《田中奏摺》,日本侵華史的鐵證資料,是如何落入中國人之手的?
    田中義一會後的7月25日,田中義一將此會議的內容,以奏摺的形式上呈給了當時的裕仁天皇,這就是後來惡名昭著的日本侵華綱領《田中奏摺》的由來。床次說:「《田中奏摺》對滿蒙固然利害,但是要想搞到它十分困難,容我再想想辦法。」幾天後,床次來見蔡智堪說:「皇道派元老認為, 田中武力吞併滿蒙,將引起國內軍人的革命,危及萬世一系的天皇...我將利用這個機會謀取奏摺。」又過了幾天後,床次表示同意幫助蔡智堪秘密抄寫《田中奏摺》。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聊齋志異》中有人被惡鬼所殺,輾轉之後得到高人相助而起死回生;也有傷心的鬼魂借屍還魂而復活;還有善良的鬼魂感動奇人,助其起死回生等等。通過蒲松齡的《聊齋》中的幾篇典型故事裡面對於起死回生這些現象的描寫,從中所反映出的是一個時代對於人鬼狐仙等和生死的態度和理解,獨特的敘事、生死觀等等。
  • 官員刷屏請安皇帝批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清朝奏摺與諸朝大不同
    公文一般都行文肅正嚴謹,但清朝的奏摺與之前諸朝公文的風格似乎不太一樣,其中一些奏摺的內容今天看來有點奇葩,比如直隸總督很喜歡通報天氣情況:再比如杭州織造孫文成特別喜歡向皇帝請安,下面是他給雍正寫的刷屏式請安奏摺。
  • 無刪減版,能讓「爛片」起死回生?
    無刪減版,能讓「爛片」起死回生?   導剪版真的有那麼神奇,能讓一部「爛片」起死回生嗎?   也未必。   除了扎導以外,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靠導剪版「翻身」的作品或許要數雷德利·斯科特的《天國王朝》了。   這部作品如今是雷德利·斯科特眾多代表作之一,但是當年上映的時候可是受盡了嘲笑,不僅口碑可憐、票房撲街,還順帶坑慘了奧蘭多·布魯姆和伊娃·格林。
  • 《幻想三國志5》「珍藏版奏摺」公開 歷代經典人物登場
    奏摺中收錄了包括「姬軒」、「姬霜」、「百玥」、「溫青」在內的多名重要遊戲角色的立繪,同時附帶了相應的人物簡介。以下是奏摺中收錄角色的介紹:姬軒:字伯雅,個性溫良聰穎,能文能武,善良溫柔老實質樸。好學不倦的他,只要拿起書就可以輕易磨掉一個下午,對於戰亂的世代,始終抱著一份躍躍欲試的心情。
  • 清王朝野蠻、專橫、殘酷的表現:大興文字獄
    清代文字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量刑之殘酷,乃是歷代封建王朝望塵莫及的。一、明史案清朝文字獄,以康熙二年的「明史案」肇其端。號稱盛世的康熙王朝「明史案」共殺害了七十多條人命,這是一次有意識的小題大作,其目的是給懷有反清思想的漢族知識分子一個暴力的威脅。清代鉗制人們思想的精神牢獄——文字獄開始構建了。二、戴名世《南山集》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