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奏摺導致甲午海戰失敗,李鴻章得到了兩副對聯和兩個綽號

2020-12-05 半壺老酒半支煙

海瑞寫的《治安疏》被稱為明朝第一奏摺,也被稱為天下第一罵疏,那麼清朝第一奏摺是哪一篇呢?因為文人之間明面上互相吹喇叭抬轎子背後下黑手使絆子,都不承認別人的奏摺能排第一。直到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才有一份奏摺被很多人推崇為「天下第一折」。

這份奏摺僅有六百字(現在加標點為七百零五字,但清朝奏摺無標點),寫的言辭懇切入情入理卻又字字蘊含殺機,直接導致了朝廷第一重臣與邊將第一統帥失和,也為甲午海戰失敗埋下了誘因,奏摺作者李鴻章因此得了兩個外號和一副對聯。

李鴻章的兩個外號,來自同一副對聯,那就是「楊三死後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

這副對聯一出,「李二先生」「清朝第一漢奸」的綽號不脛而走。另一副除了李鴻章之外,還跟另外一位晚清名臣有關:「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前一副對聯簡單解釋一下就行:楊三就是著名的崑曲丑角楊明(鳴)玉,因為排行第三,所以習慣被稱作楊三。之所以把楊明玉拉出來,就是為了跟排行第二的李鴻章對仗。至於李鴻章是不是漢奸,咱們講完這道清朝第一奏摺和甲午海戰失敗原因之後再說。

第二副對聯需要解釋一下,因為這是明清兩朝的官場習慣——經常用地名指代高級官員。

明朝的嚴嵩常被稱為「分宜(江西袁州府分宜人)」、徐階被稱為「華亭(上海松江區當時叫華亭縣)」;清朝的袁項城是誰,就不用說了。對聯裡的宰相,指的就是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司農指的就是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常熟人翁同龢。

一個是手握重兵的清朝第一實權將帥,一個是在朝中一言九鼎的「帝師」,這一文一武是怎麼成了一對烏眼雞的呢?這咱們得從那道天下第一奏摺說起。

其實一開始矛盾的雙方,既不是翁同龢也不是李鴻章,而是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和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

鹹豐九年,捻軍跟太平軍一起進攻安徽巡撫翁同書駐節的定遠縣城。翁同書是個文官,打仗是一點轍都沒有,面對捻太聯軍的軍事壓力,翁同書只有跑路。

讀者諸君都知道,當時的清廷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堪一擊,而地方團練則越戰越勇,湘軍淮軍楚軍成了頂尖戰力。能擊潰翁同書的捻太聯軍,在地方團練的阻擊下師老兵疲,戰事在壽州陷入膠著。

翁同書打仗外行,處理團練首領之間的矛盾,也不靈光,這才有了苗沛霖之變(苗部與其他團練仇殺,反攻壽州)。翁同書為了安撫苗沛霖,不管三七二十一,殺了與苗沛霖有仇的九個團練指揮官,並把九個首級都送給了苗沛霖。

但是苗沛霖既要仇人頭,也要壽州城,於是翁同書只好再次跑路。

因為翁家一門高官(其父翁心存為上書房總師傅、體仁閣大學士,其弟翁同龢是鹹豐六年狀元),翁同書並不害怕被朝廷追究戰敗之責,所以他施施然跑回京城,準備風聲過去之後「起復委用」。

曾國藩綽號「曾剃頭」,多難剃的腦袋都敢剃,眼見得翁同書把事情搞糟之後回京享福,就暴跳如雷地遞上了一份奏摺,在奏摺中夾了一頁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夾片」。

按照慣例,曾國藩的奏摺,都是由他的學生兼第一幕僚李鴻章代筆。同樣義憤填膺的李鴻章文不加點一會兒就,僅有六百字的「清朝第一奏摺」就此誕生。

雖然只有六百字,但是全文照搬,讀者諸君也會看著很累,所以這裡就摘錄能一口咬斷翁同書骨頭的關鍵字句,請大家看看這份奏摺寫得有多狠。

李鴻章先是列舉了苗沛霖在壽州城的暴行和翁同書上報戰況的前後矛盾之處,然後給這件事情定了性:「顛倒是非,熒惑聖聽,敗壞綱紀,莫此為甚!」

這就是刀筆吏的老辣之處:戰敗事小,欺君罪大。有了李鴻章列舉的「翁同書欺君言行」,翁家再怎麼辯解,鹹豐皇帝都不會相信了。

給翁同書定下必死之罪,李鴻章還表示不能對翁同書網開一面:「軍興以來,督撫失守逃遁者皆獲重譴,翁 同書於定遠、壽州兩次失守,又釀成苗逆之禍,豈宜逍遙法外?應請旨即將翁同書革職拿問,敕下王大臣九卿會同刑部議罪,以肅軍紀而昭炯戒。」

李鴻章這段話,其實也是在堵鹹豐皇帝的嘴:別的督撫戰敗後都宰了,翁同書居然連官帽都沒摘,這豈不是厚此薄彼沒有一碗水端平?

給翁同書定下必死之罪,堵住了鹹豐皇帝的嘴,李鴻章最後連翁家的嘴也堵上了:「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如果翁家人出面求情,那就是包庇,就是不忠,如果朝臣任由翁家保住翁同書性命,那就是畏懼權勢,也是不忠。

李鴻章筆筆如刀字字殺機,算是趕狗入窮巷,朝廷和翁家無一人敢為翁同書求情,最後翁同書被判處死刑。

本來翁同書是必死無疑的,但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翁心存極其「巧合」地在翁同書被斬之前死掉了,更為巧合的是鹹豐皇帝也死掉了(這件事拖延到鹹豐十一年,可見清廷辦事效率之低)。同治繼位兩宮主政,趕上大赦的翁同書減罪一等充軍發配。

翁同書運氣好撿了一條命,李鴻章也因為這道奏摺名揚天下:《參翁同書片》被各大衙門幕僚廣為傳抄奉為圭臬,並尊其為「天下第一奏摺」。

曾國藩也對李鴻章的大手筆大加讚揚,並且順帶表揚了自己一下:「少荃(李鴻章字)天資,於公牘最近,所擬奏諮函批,皆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亦未可知。」

就是在一片讚揚聲中,李鴻章沒有注意到,有一雙充滿怨毒的眼睛在盯著他,這雙眼睛的主人,就是後來的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翁同龢。

翁同龢主政期間,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沒有增添一槍一彈一艦一炮,卻有被「主戰派」翁同龢逼著展開甲午之戰。

翁同龢的門生王伯恭在《蜷廬隨筆》中,揭露了翁同龢要借倭刀殺李鴻章的險惡用心:「正好藉此機會讓他(李鴻章)到戰場上試試,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李鴻章是不是漢奸不好說,但翁同龢絕非好人,這一點咱們通過三件事就能看出來:第一件,甲午敗報頻傳,翁同龢卻貼出了一張告示,懸賞一百兩白銀尋找自己走失的仙鶴;第二件,翁同龢一開始全力主戰,後來又全力主賠,並把經手的賠款放在錢莊吃利息,轉手之間獲利十五萬兩白銀;第三件,光緒請老師們吃飯,指著「價值十兩白銀一顆」的雞蛋說「這是稀罕物」,翁同龢不動聲色地回答:「我家除了祭祀這樣隆重的日子之外,從來就不買雞蛋。」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的恩怨講完了,但是最後我們還有三個問題沒有找到標準答案,所以只好請讀者諸君發表高見:其一,李鴻章與翁同龢,誰才是誤國漢奸?其二,沒有翁李結仇,甲午之戰清軍能打贏嗎?其三,翁同龢的所作所為,像不像明朝末年的東林文官?

相關焦點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陳悅:甲午之敗,是中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圖)
    陳悅:研究一場失敗的戰爭,對今天來說更多價值在於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挖掘、尋找引以為鑑的經驗、教訓,使錯誤不再犯。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還多了一層意義,因為甲午戰爭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海軍所參加的第一場戰事,也是最後一場戰事,儘管甲午戰爭中有陸地和海洋兩個戰場,卻使得海上戰場倍受關注。
  • 北洋水師的掘墓人,二代帝師翁同龢,他為什麼處處與李鴻章作對?
    一出門,這倆人就掐起來了,翁同龢先進攻:你李鴻章經營北洋水師,六年就花了三千多萬兩銀子,號稱遠東第一水師,既然已經成了最強水師了,為什麼還總是要錢?這兩句話也成了晚清有名的對聯,說的是李鴻章,李合肥吃肥了,但天下瘦了,翁同龢,甕常熟吃熟了,而天下荒了。四、雖說倆人是個人恩怨,但背後卻是兩大勢力在爭鬥,可以說李鴻章的背後,是曾國藩那一派,湘軍(淮軍)派。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戰敗以後在談判的時候日本獅子大開口,李鴻章李中堂最後在日本挨了刺客一槍,才使得戰爭賠款少了1億兩白銀。這樣的事不僅對於當時的大清國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羞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也仍然是一個難以抹去的恥辱。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
  • 誰能想到,甲午海戰中逃跑的一名水兵,最後會變成國家元首!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黎元洪,說到他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曾經跟過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李鴻章,跟過「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張之洞,曾經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在武昌起義後當上大都督,讓人沒想到的是,他還曾經當選過中華民國的三次副總統,兩次大總統。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最後李鴻章選擇了賦閒在家的丁汝昌。而丁汝昌也沒有讓李鴻章失望。他做事比較穩重,知道自己在海軍方面有著很大的不足,所以平時主要是抓一些日常工作,對於海軍方面的問題,都虛心請教聘請的顧問和船政學堂畢業的學員,絕不自以為是地幹涉。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翁同龢和李鴻章為何處處交惡,一段家族世仇有關,但不應牽扯國事
    但是李鴻章在和智利接洽購買時,卻是困難重重。一方面是日本的從中阻撓,另一方面在朝廷上又遭到翁同龢的鉗制。在這次購買軍艦中,翁同龢為何反對李鴻章?甚至在晚清政壇,李鴻章和翁同龢處處交惡。 根據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
  • 民國初期的大總統黎元洪,竟然參加過甲午海戰
    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是民國初期舉足輕重的一位政治人物,說起來,早年的黎元洪還曾經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差點喪命。1883年,19歲的黎元洪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開始了為期5年的海軍軍事學習。北洋水師學堂是清末重臣李鴻章開辦的新式學堂,採用英國教學方式。學生畢業後或到北洋艦隊任職,或出洋留學。黎元洪學習輪船駕駛技術,成績優異。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
  • 李鴻章成立的公司,如今已是世界五百強,收入550億,你肯定聽過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經屈辱的歷史,清朝末年,因為清政府的腐敗貧困和對外的軟弱無能,導致了列強對於這塊東方土地,一直是虎視眈眈,中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的損害,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平遠」、「廣丙」及「福龍」魚雷艇也因尾追單獨逃跑的「西京丸」,而為敵第一遊擊隊所斷,未及歸隊。在「致遠」「經遠」等艦同敵第一遊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同聯合艦隊本隊鏖戰。兩艦以寡敵眾,始終保持相互依恃的距離。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全體官兵仍然堅持奮戰,一面救火,一面拚死抵抗,並重創敵旗艦「松島」。
  • 清朝的罪人其實並非慈禧,而是一世人皆知的皇帝,把中國推入黑暗
    從部落時期開始我國就一直處於全世界的領導位置,秦漢時期的強盛、唐朝貞觀年間的萬國來朝、宋朝時一年1.6億貫銅錢的年財政收入和發達的科技創造、清朝康乾盛世時清朝的gdp更是佔到了全世界的23—27%。可是到了晚晴尤其是1840年之後,我國就飽受西方國家的欺辱,就連一直被認為是我國藩屬國的日本都能夠在甲午海戰中打敗北洋海軍。
  • 和諧海洋甲午海戰專題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火炮和炮彈的性能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戰場的走向。當時北洋海軍最大口徑的火炮是克虜伯公司生產的305毫米巨炮,裝備在「鎮遠」、「定遠」兩艦上,屬當時世界頂級,理論上只需一發命中,就可以重創日軍任何一艘軍艦。然而北洋海軍在海戰中戰鬥力卻出了問題,為什會這樣?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任何時候,反思失敗、反思戰爭都有著現實指導意義。畢竟,中華民族的屈辱,不能也不應該再有下一次。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但是清軍方面雖然在武器裝備上更新換代,但是整體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還停留在封建社會作戰那一套,因循守舊,而且李鴻章用人失當,主帥葉志超貪生怕死,最後平壤潰敗他其罪當誅。
  • 李鴻章告訴後世:這個國家妄圖徵服世界,切記遠離它!
    李鴻章告訴後世:這個國家妄圖徵服世界,切記遠離它它!李鴻章是晚清的一位重臣,也是著名的外交官,晚清籤訂的很多協議都是派李鴻章出面的。因此,也有很多人將李鴻章看做是賣國求榮的叛賊,其實並非如此。作為外交官李鴻章絲毫不退讓任何一片土地,雖然大清朝是戰敗國,但是李鴻章也是保留了自己該有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