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2020-12-16 騰訊網

先來說陸軍方面甲午戰爭的清軍主力以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淮軍為主,日軍方面就是日本編練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後出來的新軍。

上圖是甲午之戰日軍在旅順屠殺我國人民的圖片,落後就得挨打吾輩需自強。

武器裝備方面:清軍裝備的主要步槍是毛瑟1888式又叫委員會步槍,就是之後的老套筒,還有哈乞開斯步槍,快利步槍,馬克芯機槍,加特林機槍,克虜伯鋼炮。

日軍方面裝備:主要裝備村田18年式單發槍。甲午戰爭中,鬼子陸軍多數均使用這種當時工業落後的日本生產的二流步槍,性能遠不如連發毛瑟。火炮方面清軍已經是使用新式的克虜伯鋼炮,日軍還在用舊式青銅火炮。

但是清軍方面雖然在武器裝備上更新換代,但是整體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還停留在封建社會作戰那一套,因循守舊,而且李鴻章用人失當,主帥葉志超貪生怕死,最後平壤潰敗他其罪當誅。而日本軍隊接受了西方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已經一隻腳已經邁入近代化。兩軍作戰,武器重要,但使用武器的人更加重要。從甲午之戰清朝最後海陸軍的一敗塗地就可以看出了。

再看看海軍裝備的對比:

清軍主力是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總噸位34325噸,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有:

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巨艦,小鬼子眼饞的很,鎮遠後面被小鬼子當戰利品弄走了,兩艘艦艇噸位都達到7335噸,都裝備了22門火炮其中最大口徑的火炮達到305毫米,保護的鐵甲也厚,都在305mm以上,這樣還能保持14.5節的航速。德國工藝,皮實耐操。

兩艘裝甲巡洋艦來遠經遠,也是德國廠出來的姊妹艦,總噸位達2900噸,都配備了14門火炮,主炮210mm大口徑火炮,但是航速只有16節偏慢,可能是裝備過厚裝甲的原因。

三艘穹甲巡洋艦致遠靖遠濟遠,都是英國廠出來的姊妹艦,總噸位都是2300噸,前兩艘配備25門火炮,濟遠裝備18門,也都是210mm主炮,致遠就是大英雄鄧世昌的艦艇,致遠也是北洋水師裡航速最快的艦艇,航速能達到18.5節。

一艘岸防巡洋艦平遠,總噸位2200噸,這是國產艦隻,只能近海防護,裝甲齊備但航速很慢,裝備11門火炮,一門260mm主炮。

兩艘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也是英國廠出來的,總噸位都是1350噸,都是裝備18門火炮,主炮都是254毫米主炮。

其他的炮艦魚雷艦都不足千噸。

但是自1890年以後再沒有購置一艘新艦製造一艘新艦艇更新一門火炮,而日本卻勒緊褲腰帶加緊發展。

日本方面在甲午之戰前,總噸位達40840噸,已經超過北洋水師的總噸位,而且巡洋艦不管航速還是火炮都優於北洋水師,只是制不住北洋水師從德國買來的兩艘龐然大物,黃海海面打不倒的巨艦定遠鎮遠。

日本聯合艦隊1000噸以上主力艦艇有:

第一快速艦隊4艘艦艇,旗艦吉野,重點說說吉野,這艘艦艇在甲午之戰給北洋水師造成非常大的麻煩,快速巡洋艦吉野總噸位4150噸,航速是驚人的23節,配備火炮12門,主炮是4門新式152mm速射炮。坊間一直流傳李鴻章曾與日本爭奪此艦失利,但其實不是,李鴻章買的是另一艘,但更氣人的是,那艘似乎更好,航速差不多,火力噸位遠遠超過吉野。

防護巡洋艦浪速高千穗,英國製造,總噸位3650噸,航速都是18節,配備28門火炮,主炮260mm火炮。

防護巡洋艦秋津洲,英國設立日本自己製造的,總噸位3100噸,配備火炮22門,主炮4門新式152mn速射炮。

日本聯合艦隊主力6艘艦艇,旗艦松島,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總噸位4278噸,配備火炮39門,主炮1門320mm重炮,松島嚴島橋立是典型的小艦帶巨炮的類型,目的是針對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這就是日本聯合艦隊著名的三景艦。

裝甲巡洋艦千代田,總噸位2439噸,配備火炮24門,無主炮。

二等鐵甲艦比睿金剛,總噸位2250噸,配備火炮19門,主炮170mm火炮。

巡洋艦扶桑號,總噸位3717噸,航速比較慢只有13節,配備火炮20門,主炮240mm火炮。其餘都是不足千噸的炮艦魚雷艦。

日本聯合艦隊很長時間遠不如北洋艦隊,但是清政府的腐朽,讓形勢逆轉,甲午開戰前在北洋水師除了旗艦定遠鎮遠靠噸位裝甲能佔據上風,其他艦艇不管噸位航速裝甲火炮都遠遠不如日本,嗚呼一聲嘆息,做什麼都是別只顧拉車而不抬頭看路啊。

求關注求點讚求收藏,我會持續更新。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初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練習題
    二、典型例題1.作為「中國之巨禍」的甲午戰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此後半個世紀中日兩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把37年之後的炮聲看作黃海海面炮聲的歷史迴響並不為過。這是在強調( )。解析:依據題幹「把37年之後『九一八』的炮聲看做是黃海海戰炮聲的歷史迴響並不為過」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可知,37年前的甲午中日戰爭中(1931-37=1894),鄧世昌率領官兵英勇抗擊日本艦隊,壯烈殉國;據材料「此後半個世紀」可知:日本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侵華戰爭,反映的是抗日戰爭的歷史;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故材料旨在強調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不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大規模海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全部由蒸汽動力軍艦參加的海戰。甲午黃海戰敗,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以至於直到今天,對此戰戰敗原因的探討仍不絕於網上,有的說是政體腐敗、有的說戰術失誤、有的說士氣渙散、有的說情報乏力、有的說指揮呆板、有的說艦艇缺乏保養……這些都有道理,後果也都在戰爭中有所體現。本文只想談談裝備問題。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雖然火炮仍然在頑強轟擊,但失去動力的軍艦隻能做困獸之鬥。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三場海戰中最重要的一場——大東溝海戰的一幕場景。但從海戰中的情況來看,這個提醒並未得到重視。 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陳悅:甲午之敗,是中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圖)
    他堅信,甲午之敗,在某種意義上不是日本人打敗了中國,而是中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那些敗因,很多在今天還能依稀見到,如果只是盲目地仇恨式思索歷史,那麼這些真正的敗因就容易被遮掩忽視。」  顛覆中國的國際地位,發展之路錯軌  長江商報: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全社會都在反思這場戰爭。甲午前後,我們不是沒打過敗仗,為什麼這場戰爭敗了就成了中國巨大的國恥?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北洋艦隊雖然在戰術和戰略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裝備上不僅數量更少,而且中近程的火力密度很低,間接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在這場海戰當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甲午海戰經遠艦殘骸 就在黑島水下13米(圖)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發自遼寧大連參考文獻:《北洋海軍珍藏圖片集》、《首敗:甲午年的中日決戰》、《甲午中日海戰史》等   1894年沉沒   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經遠」曾發起過對日本軍艦「比睿」的猛烈攻擊。北洋海軍陣型左翼崩潰後,「經遠」遭4艘日本巡洋艦圍攻,苦戰數小時後不幸戰沉。   自120 年前「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經遠」艦沉沒之日,關於它確切的沉沒地點,便一直存有爭議。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山東號」的舷號為「17」,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數字,除了紀念服役時間和「北洋水師」成立外,還有一件令全世界側目的大事與之相關。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裡的吉野號嗎,它差點成了北洋水師的一員
    電影《甲午風雲》電影甲午風雲中鄧大人命令致遠艦撞沉吉野的一幕令小夥伴們熱血沸騰。甲午之戰前,北洋水師軍艦儘管噸位大,但航速低,火炮射速慢。李鴻章在幕僚建議下,準備向英國購買兩艘裝有速射炮航速快的巡洋艦,其中一艘就是吉野號。但當時戶部尚書翁同龢與李鴻章素有嫌隙,沒有撥給購艦經費。而日本為了購買吉野號,全國總動員,據說天皇為了省錢每天只吃一頓飯。
  • 和諧海洋甲午海戰專題
    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詳細】 平壤之戰中被俘虜的清軍戰俘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待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的種種弊病就一一地暴露了出來;諸如彈藥質量不佳,彈藥儲備稀缺,艦炮維護不當以致於對戰中失靈等還不是致命問題。戰艦之間協作性極差,水師內上下將校士卒都士氣不振,和高層統帥屢屢失誤,這一切都將北洋水師一步步推向了覆滅。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陣型本身只是一種艦船的編隊組合形式,要發揮出威力,還必須輔之以匹配的戰術運用規則。北洋海軍的海戰戰術規則,其實早在海戰之前,甚至在甲午戰爭之前就已經制定完成並傳達給全軍。規則共有三條內容,北洋海軍艦隊在與任何敵方軍艦作戰時都應遵循:1.
  • 民國初期的大總統黎元洪,竟然參加過甲午海戰
    是民國初期舉足輕重的一位政治人物,說起來,早年的黎元洪還曾經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差點喪命。1883年,19歲的黎元洪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開始了為期5年的海軍軍事學習。北洋水師學堂是清末重臣李鴻章開辦的新式學堂,採用英國教學方式。學生畢業後或到北洋艦隊任職,或出洋留學。黎元洪學習輪船駕駛技術,成績優異。
  • 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信息顯示,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 誰能想到,甲午海戰中逃跑的一名水兵,最後會變成國家元首!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黎元洪,說到他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曾經跟過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李鴻章,跟過「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張之洞,曾經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在武昌起義後當上大都督,讓人沒想到的是,他還曾經當選過中華民國的三次副總統,兩次大總統。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當時清朝的其他三支海軍但是艦艇稀少且嚴重落後,南洋海軍就15艘老舊不堪的小破船了;福建水師在中法馬江海戰中被全殲,甲午戰後福建水師也就是把之前被法國海軍打沉或重創的幾艘軍艦打撈出來翻修了一下,然後才轉交給了廣東水師;廣東水師的三艘主力戰艦,早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擊沉、自毀或是被日本人俘獲編入其艦隊了,剩下的也就是破舊不堪的小炮艇、魚雷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