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2020-12-19 今晚聽歷史

1894年9月17日,一場激烈的海戰在朝鮮附近的大東溝海域展開。

海面上數十艘蒸汽動力軍艦你來我往,互相用火炮轟擊對方。一艘飄著黃龍旗的巨型軍艦,體積明顯超過其他軍艦,猶如狼群中的獅子,顯得尤為搶眼,這就是北洋海軍7000噸級的巨無霸——「定遠」艦。

「定遠」的排水量是日軍最大軍艦的一倍,且擁有305毫米巨炮和厚重的裝甲保護,加上水兵們技戰術嫻熟,發炮精準,所以日艦雖然數量佔優,但「定遠」毫無懼色,鎮定自若,不停的發炮轟擊。

突然,日艦「扶桑」號發射的一枚炮彈命中「定遠」艦首,在厚重裝甲保護下,炮彈沒能進入艙內造成破壞,只是命中了前甲板。然而很快,其他軍艦通過望遠鏡看到,「定遠」艦首燃起大火,進而全艦都被一種奇怪的黃煙包圍。

大火愈來愈猛,終於,「定遠」失去了行動能力,無奈的漂浮在海面上。雖然火炮仍然在頑強轟擊,但失去動力的軍艦隻能做困獸之鬥。

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三場海戰中最重要的一場——大東溝海戰的一幕場景。

這場海戰值得我們銘記

因為這場海戰關係到中日兩國的國運,且被後人認為是「中國海軍最接近勝利的一次戰鬥」,一百多年來始終熱度不減。

北洋海軍當時所處的正是「大炮巨艦決勝」的時代,大炮是海上決鬥時刻的刺刀。火炮和炮彈的性能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戰場的走向。

當時北洋海軍最大口徑的火炮是克虜伯公司生產的305毫米巨炮,裝備在「鎮遠」、「定遠」兩艦上,屬當時世界頂級,理論上只需一發命中,就可以重創日軍任何一艘軍艦。

然而北洋海軍在海戰中戰鬥力卻出了問題,為什會這樣?我們逐一來做分析。

01炮彈供給不足

據《丁汝昌集》記載,早在甲午海戰爆發前4年,北洋海軍的彈藥供給就已經不足。當時丁汝昌的電報中這樣寫到:「 ......定、鎮打靶所存黑藥未能合用,五船素常炸彈一概缺乏」。

1889年秋天舉行的軍事演習中,北洋炮彈缺乏到了嚴重不足的程度,許多船上沒有實彈,只能「各船通融挪用」

《丁汝昌集》中專門記載了丁汝昌為此事致函天津軍械局,提醒炮彈供給的問題,「誠事不可緩也」。但從海戰中的情況來看,這個提醒並未得到重視。

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

為什麼如此現代化的海軍竟然缺少炮彈?這就不得不談到一個"炮彈來源"的問題。

北洋海軍所用炮彈,絕大部分是國產。

北洋海軍艦載炮大部分是從德國,法國兩國購買,其中大口徑艦炮(100毫米以上),都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這些火炮所用炮彈分為 開花彈、穿甲彈、實心彈三種,也都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的原始設計。

但中國政府買了炮,卻不買炮彈。根據《北洋海軍章程規定》,北洋海軍所用炮彈由天津機器局東局生產(只有平遠艦的260毫米炮彈國內不能生產,只能進口)。

軍火自造,這恰恰符合北洋海軍誕生的時代口號:師夷長技。其實,李鴻章不光不想買炮彈,連軍艦採購都實屬無奈,他的終極夢想,是全部鐵甲艦都能實現國產化。在當時,李鴻章為了北洋海軍成軍,配套了系列的後勤機構,比如天津軍械局和天津機器東局,此外還有旅順的修理廠等,總之,能本土的儘量本土。

北洋海軍其實離不開洋務運動的造血機制,沒有一點工業底子,是玩不轉海軍的。

甲午海戰前北洋海軍的彈藥儲備情況怎麼樣呢?豐島海戰前,北洋海軍沒有向天津軍械局請撥彈藥,這表明旅順的彈藥庫存,足以讓艦隊出戰。

1894年9月18日,大東溝海戰前,丁汝昌急電盛宣懷,要求協調天津軍械局補充彈藥。經過豐島海戰,旅順彈藥告急了。根據《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和《天津軍械局存發槍炮炮彈藥清冊附件》的記載,1894年10月初,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一共得到了開花彈217發,平均每門炮只得到了 27發開花彈,其餘都是實心彈。(實心彈就是不裝火藥,不會爆炸,靠動能破壞敵艦內部結構的彈種,主要用來對付帶有裝甲的軍艦,是克虜伯公司的標準彈種)而且實心彈和開花彈的數量都達不到標準彈藥基數的一半。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在第一次海戰(豐島海戰)前,艦隊似乎有足夠的炮彈使用;但第二次海戰,也就是最重要的大東溝海戰前,經過大幅消耗的彈藥卻沒有補充到位,尤其是對日艦破壞力最佳的開花彈,數量嚴重不足。由此可知,天津軍械局組織的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戰爭中的消耗。

那麼,日本人的炮彈儲備比北洋海軍又如何?從日本海軍司令部編撰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刊載的彈藥統計數據看,海戰結束後,吉野號還剩大口徑炮彈(100毫米以上) 1251發,赤城號還剩211發,西京丸號剩餘108發,比睿號剩餘224發,浪速號剩餘500餘發。

兩相對比,簡直天壤之別。

02炮彈加工質量低劣

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海軍炮彈多次命中敵艦水線以下、鍋爐房、彈藥庫等重地,但卻很少能夠引起足夠的破壞力。日艦經常身重數彈,數十彈,仍然打不沉。比如不足千噸的炮艇「赤城」號,一共被北洋艦隊的大口徑炮彈擊中了30發,未被擊沉。

北洋海軍的官兵對裝備極其熟悉,炮術素養是優於日軍的。甲午海戰後,洋員馬吉芬回憶雙方的命中率:「除了6磅以下的輕炮之外,日軍的大口徑炮命中率約為12%,而清軍為20%以上」。

事實上,日軍大口徑火炮在海戰中只命中過定遠一次,300毫米口徑炮命中率為零。

《丁汝昌集》記載,1891年3月,丁汝昌曾向天津軍械局反映說,艦隊領取的炮彈炸膛,炸壞了炮管的來複線;

1893年6月,丁汝昌又致函天津軍械局,說「超勇」、「揚威」兩艘軍艦領取的37毫米口徑開花彈,彈頭竟然沒有裝火藥。

類似的質量問題一直遷延數年,直到甲午戰爭爆發仍然存在。定遠艦的槍炮大副在海戰後就曾說過,國產炮彈加工粗糙,經常不能使用;來遠艦的幫帶大副戰後也說,領到的炮彈彈箍太大,發射的時候要用銼刀,人力銼平,方能發射,大大降低了發射速度。

03火藥落後於日軍

北洋海軍炮彈使用的是黑火藥,燃燒速度過快,而且燃燒後會發出濃煙,影響炮手視野。炮手每發射完一發炮彈,都要花時間清潔炮膛,並且需等濃煙散盡才能進行下一輪瞄準。反觀日本海軍,他們的炮彈火藥技術在甲午海戰前三年,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下瀨火藥取代了黑火藥。

下瀨雅允

1890年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在得到偷來的法國苦味酸火藥樣本之後,山寨成功。這種威力巨大的火藥被日本人稱為"爆裂藥",1891年,下瀨又主導實現了武器化和實用化,成功在彈頭中裝填,攻克了敏感的火藥和金屬彈壁接觸後易爆的難題。

這次日本人沒有山寨,完成了世界首創。

《馬吉芬黃海海戰親歷》中這樣描寫另一艘軍艦:來遠。"來遠艦受傷最重,中彈200多顆,造成猛烈大火,機艙熱度高達200攝氏度,好多部位燒的僅剩鋼架"。這些都是北洋海軍所使用的黑火藥威力無法企及的。

要知道,艦炮炮彈的這種細節差距,在近代海戰中是致命的。這三個致命缺陷,就是北洋海軍的炮彈之殤!

04海軍軍費不足

北洋海軍為什麼無法得到良好的供給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海軍軍費不足。

根據北洋海軍章程規定,每年海軍需要白銀177萬兩來保養(不添造新艦的情況下),清政府由此制定了每年200萬兩白銀的預算。

但是實際執行中,海軍軍費經常被各地截留,或者被挪用,每年實際到帳僅有100萬輛左右,有將近一半的缺口。在這種巨大的經費缺口下,又怎麼能指望軍隊能拿到合格的彈藥?

裝備精良,性能先進的軍艦,只有在保養及時,得到充足優質的彈藥供給時,才能處於良好的狀況。而後勤保障不力,恰恰是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戰敗的關鍵原因。北洋海軍興起于洋務運動,然而洋務派雖然高唱「師夷長技」,但是他們不懂得軍事後勤建設,更不懂得經濟制度都會影響到海軍戰鬥力的道理。

說到底,落後的制度不可能產生強大的經濟,也就沒有能力滿足一支近代化海軍的後勤需求;落後的後勤,也最終制約了戰鬥力的發揮,成為海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甲午海戰研究專家陳悅在《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一書中,這麼總結:這一刻很可能是這支海軍衰亡的開始。往往只有在大海再度失防時,這支海軍才會得到再一次的投入和發展。非常不幸的是,北洋海軍墮入的,就是這個魔咒。

相關焦點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經費一減再減,外籍教員和德國參謀相繼離開,艦炮和裝甲無法換代,更大更精良的新軍艦也買不成了,北洋水師的軍事實力在不知不覺中一落千丈。待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的種種弊病就一一地暴露了出來;諸如彈藥質量不佳,彈藥儲備稀缺,艦炮維護不當以致於對戰中失靈等還不是致命問題。
  • 【海戰歷史講堂】擊沉「霧島」號戰列艦
    霧島號起火,兩座主炮塔被摧毀,舵機受損船舵卡住,水線部被打穿進水導致艦體左傾。15日凌晨三時,霧島號被放棄,在薩沃島西南處沉沒。(亦有說法稱霧島並非自沉,而是因無法控制進水而被美軍擊沉)  在12隻參加太平洋戰爭日本戰列艦中,是在戰列艦炮戰中被擊沉的第一艘戰鬥艦。
  • 日德蘭海戰中的381毫米主炮戰列艦,單艦337發火力輸出
    日德蘭海戰中的火力輸出:381毫米主炮戰列艦,單艦發射337發主炮彈超無畏艦是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海軍大艦隊的主力艦,比如說4艘鐵公爵級、4艘獵戶座級(或翻譯為俄裡翁級)、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他們裝備的都是13.5英寸(約343毫米)45倍徑主炮,在數量規模上,其實參加日德蘭海戰中,28艘英國戰列艦中的重要中堅力量
  • 華盛頓號揚名瓜島海戰,夜戰的終結者,在雷達的幫助下擊沉霧島號
    在1942年11月14日的第二次瓜島海戰當中,日本的霧島號在對戰美國華盛頓號戰列艦、南達科他號戰列艦中,就憑藉著雷達在夜色下擊沉霧島號戰列艦。華盛頓號,注意,是雙煙囪的在戰場上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於是南達科他號遭到日艦的火力圍攻,在當晚11點53分南達科他被日軍集火攻擊。其中霧島號戰列艦大打了68發三式燒霰彈、22發零式通常彈、27發一式穿甲彈,但這117發炮彈中僅有2發取得命中,命中率僅為1.7%。
  • 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方形舷窗以及一枚關鍵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一枚152mm口徑的炮彈德不孤,這些都是這三艘沉船中致遠艦所獨有的。但要確認它是致遠艦還需要更直接的證據。今年9月17日,在水下發現了瓷盤碎片,9月18日打撈出水,經過拼接復原後,出現了帶有「致遠」字樣的艦徽,再加上之前的諸多間接證據,就可確認這艘沉艦就是致遠艦。
  • 如果超級戰艦大和參加瓜島夜戰,能否一舉擊沉美軍兩艘戰列艦?
    發生於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日方稱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是日美海軍為爭奪瓜島周邊制海權而進行的一系列激烈海戰的高潮,尤其在14日至15日夜間的第二次交戰中,日軍"霧島"號與美軍"南達科他"、"華盛頓"號的較量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戰列艦對決。
  • 艦載機轟炸命中率高達80%,橫掃英美,為何最後淪落到特攻機?
    主要是當時的航空發動機尚不完善,採用伸縮式起落架對航速的促進作用未能顯現,反倒是可靠性高,加上護罩後空氣特性也良好,且俯衝時對方向起到安定作用的固定式起落架顯得更優秀。在發現重巡、航母等大型艦艇時,艦攻需要花時間從炸彈換裝魚雷,但是九九艦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來它一頓猛烈的轟炸。在4月5日的錫蘭海戰中,僅不足20分鐘的戰鬥,九九艦爆就擊沉了英國海軍的"康沃爾"號和"多塞特郡"號重巡。▇英國海軍的"康沃爾"和"多塞特郡"號被日本海軍的九九式艦爆擊沉。
  • 日俄戰爭俄艦狂襲日運兵船 甲午擊沉高升號的報應
    1894年7月25日,日本巡洋艦「浪速號」不顧國際法則,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高升」號。據史料記載,「高升」號為英國怡和公司的商船,1894年7月20日由中國上海駛抵天津大沽口,被清政府租用運送陸軍援朝,當時中日並未宣戰。「高升」號運載的是淮軍仁字軍兩營二哨,共1116人,另載行營炮14門(步兵使用的較輕火炮)及大量槍枝、彈藥等。
  • 甲午海戰經遠艦殘骸 就在黑島水下13米(圖)
    1894年沉沒   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經遠」曾發起過對日本軍艦「比睿」的猛烈攻擊。北洋海軍陣型左翼崩潰後,「經遠」遭4艘日本巡洋艦圍攻,苦戰數小時後不幸戰沉。   自120 年前「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經遠」艦沉沒之日,關於它確切的沉沒地點,便一直存有爭議。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一、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就沒有打幾場像樣點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著打,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力。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四是彈藥不足,比如至今令人惋惜的致遠艦,就是因為打光了炮彈,鄧世昌才下令撞擊日軍旗艦「吉野」號,最終被擊沉。二、首先,看北洋艦隊選擇的陣型問題,當時雙方艦隊突然碰面,並非是北洋水師的伏擊戰,而是遭遇戰。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1894 年9月17日中午12時5分,「定遠」艦的桅杆橫桁之端升起命令艦隊前行的旗語時,此次作戰應採用的陣型也被同步傳達。總查漢納根戰後在戰鬥報告中記述,選擇何種陣型是由右翼總兵、「定遠」艦艦長劉步蟾決定的。
  • 北洋水師如果擁有一艘現代級驅逐艦,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甲午海戰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殃,也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日本憑藉此戰躍升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而中國則徹底在半封建和半殖民道路上越陷越深。後世很多人都做了各種假想,假如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假如李鴻章不消極避戰,假如炮彈裡面沒有沙子,那北洋海軍是不是就能贏了呢?
  • 罕見戰列巡洋艦對決:一戰中8艘巨艦團戰,主炮彈擊穿艦體
    【話說軍世】作為海戰火炮對決時代的強力戰艦,戰鬥力僅次於戰列艦的戰列巡洋艦,是非大規模海軍對決海戰中的主力戰艦,在緊隨無畏艦興起之後發展的戰列巡洋艦,以英國和德國最為迅速,雙方互以對方為目標展開「競賽」,在一戰中英德兩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也爆發過激烈的決戰。
  • 德國這艘潛艇立大功 用3枚魚雷擊沉一艘參加日德蘭海戰的戰列艦
    對於德國和英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糾葛,特別是在海軍領域,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日德蘭海戰。這次海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德國海軍試圖挑戰英國在海面上霸權的一個縮影。日德蘭海戰孰勝孰敗已經爭論了很多年了,雙方均聲稱自己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不過英國皇家海軍有一艘戰列艦,從日德蘭海戰的硝煙中生存下來了,但是最終還是折在了德國的打擊之下,跟日德蘭海戰中的巨艦大炮之間的對轟不同,這艘戰列艦是被德國海軍潛艇擊沉的。這艘戰列艦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巴勒姆號。
  • 致遠艦殘骸中發現一物,證明鄧世昌不是要撞擊敵艦,而是另有所謀
    譬如致遠艦在被敵艦重傷後,炮彈也消耗沒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立刻登上駕駛臺,操控致遠艦向日本艦吉野號衝去,打算與敵艦同歸於盡,就在致遠艦即將衝撞到吉野時,不幸被敵艦魚雷擊沉,全艦包括管帶鄧世昌在內246人英勇犧牲,只有7人獲救倖存。
  • 和諧海洋甲午海戰專題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船塢中的"鎮遠"艦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戰鬥過程中,丁汝昌身負重傷,由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指揮。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都能英勇戰鬥,奮不顧身。「致遠」管帶鄧世昌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致遠」艦多處受創,船身傾斜,彈藥將盡。
  • 陳悅:甲午之敗,是中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圖)
    我在2005年末開始著手撰寫《甲午海戰》。對這個題目,我少年時代就充滿興趣,當真正步入學術研究的領域後,突然發現在甲午海戰史的研究中存在著大量含混不清,乃至互相矛盾的觀點。與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後修訂的甲午海戰史相比,中國的甲午海戰史研究直到21世紀初仍停留在十分粗糙的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