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遠艦殘骸 就在黑島水下13米
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
「經遠」艦沉沒位置圖。製圖/劉逸興
炮臺銘牌來自經遠主炮。
江南製造總局製造的炮彈底火。
經遠艦75毫米機關炮炮彈。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發自遼寧大連參考文獻:《北洋海軍珍藏圖片集》、《首敗:甲午年的中日決戰》、《甲午中日海戰史》等
大連黑島打撈起來的「經遠艦燃煤塊」。
經遠艦
大事記
◎技術參數
尺度
長82.4米
寬11.99米
航速 15.5節
排水量 2900噸
魚雷 14英寸
發射管×4
裝甲 3-9.5英寸
乘員 202-270人
管帶 林永升
1887年建成
「經遠」艦是德國設計、建造的第一型裝甲巡洋艦。1887年7月建成,並於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白銀865000兩。
1894年沉沒
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經遠」曾發起過對日本軍艦「比睿」的猛烈攻擊。北洋海軍陣型左翼崩潰後,「經遠」遭4艘日本巡洋艦圍攻,苦戰數小時後不幸戰沉。
自120 年前「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經遠」艦沉沒之日,關於它確切的沉沒地點,便一直存有爭議。
然而在記者的家鄉——大連黑島,一直流傳著「經遠」艦的各種傳說,在這裡,幾乎人人都能講出一兩個有關「經遠」艦的故事。
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當記者回到家鄉,尋找熟悉的「經遠」艦傳說的時候,卻有了意外的發現——一塊銘牌、一枚炮彈、一枚「江南製造總局」構件、幾顆炮彈引信,還有一塊已經布滿海跡的煤炭……
記者將遺骸照片,拿到北京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辨認鑑定,不想竟讓陳悅有些吃驚……
◎村民講述
經遠炮彈 炸死當地漁民
在莊河黑島,有關經遠艦沉沒的說法,已經成為當地百年來幾代人口耳相傳的共同記憶。
史料記載,1894年9月17日上午10時許,在護送運兵船返回時,「經遠」等10艘中國北洋艦隊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黃海大鹿島海域遭遇。
海上激戰至下午3點半,經遠艦管帶林永升被飛入司令塔的炮彈片擊中,「腦裂而亡」。
如今已經83歲的張天貴老人,在1975年到1986年,曾擔任黑島公社的副主任。張天貴說,自己就是黑島人,聽著林大人的傳說長大的。
據1934年版《莊河縣誌》記載,經遠艦沉船方位與該船實際方位頗接近:「是時,艦在蝦老石(即老人石)東八裡許,士卒皆請林(永升)就岸,林不肯,躬親炮彈,督戰未幾,左臂中彈,艦突亦被擊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內,扁鎖倉門,危坐以殉。」
老人石就是黑島海面的一塊礁石,距離海岸約5公裡。
在當地人的傳說中,至今有老人聽說過早年出海的漁民曾無意中撈到過炮彈,帶回岸上後發生了爆炸,炸死過人。當地人稱這些炮彈來自經遠艦,但如今早已不可考。
◎百年迷案
沉艦之地,黑島還是大鹿島?
19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100周年當天。在位於黃海北岸的黑島旅遊度假區的南大山上,立起一尊高大的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的塑像。
但經遠艦沉沒海域的說法,長期以來卻有不同的聲音。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查閱中日雙方的資料,也曾認為,經遠艦並沒有沉沒於莊河黑島海域。
陳悅說,《莊河縣誌》上的有關林永升的記載是不正確的,因為根據當時的各種記錄顯示,林永升是在戰艦上被一炮擊中頭部陣亡的,這應該是信史。因此,「莊河縣誌」的可信性存疑。1981年出版的《甲午中日海戰史》一書中,作者參照日本公開發行的書籍中關於甲午海戰的記載,指出了經遠艦的具體沉沒位置,並提供了精確的經緯度,也與黑島位置並不吻合。
但黑島度假村外聯部主任趙克豪則不這麼認為,作為甲午的文史愛好者,趙克豪則通過一張照片對經遠艦沉沒之地進行了解讀,發現黑島海岸線的輪廓形狀與照片背景中的海岸線極相像。
經遠艦究竟沉在哪,黑島還是大鹿島,一度成為迷案。
◎記者尋證
珍貴線索竟來自一次非法打撈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爭議聲中,黑島海域來了一位不速之客——2009年,一艘從南方開來的大船停到了老人石附近。
趙克豪說,從當年7月起,這些操著南方口音的人就在船上架起了一座鋼架平臺,「用一個一噸重的鐵錘向海裡砸,然後再用大鏟子打撈,一次就能打撈上幾噸重的紫銅和鋼鐵,當時紫銅在市場上的價格非常高」。
也許是因為經遠艦沉沒之地存有爭議,因此這次非法打撈也未引起當地官方的重視。作為一名文史愛好者,趙克豪曾有意留心過他們打撈上來的這些殘骸。
「其中就有一個寫著繁體『炮臺』二字的銅牌,在漢字下面還有兩行洋文,引起我的注意,」趙克豪說,當時花了2000塊錢從他們手中買了回來。
此後,趙克豪又陸續搜集到一個刻著「江南製造」總局的銅件以及一個銅質水菸袋,底下刻著「由太」二字,還有一大塊已經長著海螺的煤炭。
在黑島,記者見到了一位曾和經遠艦有過多次親密接觸的潛水員姜世衛。
姜世衛曾多次下潛到沉船位置。據他描述,沉船點距離老人石東1海裡左右,艦體在水下12—13米左右,船體的絕大部分已經被泥沙淤死,露出的部分不到一米。整個船身呈側臥,左舷在上,右舷在下。
專家考證
◎黑島之行後,記者將炮臺銘牌、煤炭等遺物一一拍成照片,拿到北京,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辨認。
陳悅確認:經遠艦就在黑島
經過仔細辨認後,一直對經遠艦沉沒在黑島存疑的陳悅興奮地表示,可以確定經遠艦就在黑島,「這些東西太珍貴了,很多是實物首次出現。」
對於那塊「炮臺」的銅牌,陳悅表示,中間那行文字為德語,意思為「武器平臺」,下面那行為英文,意思就是炮臺。「經遠艦是從德國訂購的,這塊銘牌上有中德英三國文字,符合當時軍艦的標識規則,」陳悅說,可以確定這塊銅牌就是經遠主炮的銘牌,「全國現在就這麼一塊啊。」
對於刻著江南製造總局文字的銅構建,陳悅表示那是炮彈使用的「底火」,裝在炮彈藥筒底部,是發射炮彈的一個重要部件,它也體現了江南製造總局的工藝。
對於那顆直徑7釐米的炮彈,陳悅認為是當時經遠艦上75毫米機關炮,並指出該炮裝在經遠艦的尾部,「雖然東西不多,但是價值高,所蘊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可以做個展覽了。」
公案尋解
「劣質煤」害死北洋艦隊?
這塊煤,能否解開謎團
在趙克豪搜集的這批經遠艦遺物中,有一大塊已經長著海螺的煤炭。「當時這塊煤炭和其他遺物一起都被堆積在港口岸邊,有一小堆,我從其中拿了這麼一塊。」趙克豪說,其餘的被附近的居民拿回家燒了。
對於這塊煤,陳悅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證,也是破解北洋水師諸多公案中「煤案」的一把鑰匙。
據史料記載,1894年9月17日上午10點50分,日本聯合艦隊率先在海上發現了北洋艦隊的滾滾濃煙,並根據煙柱情況判斷為北洋水師主力,從而積極備戰。
是煤「出賣」了北洋艦隊?而當時,給北洋艦隊供煤的是在洋務運動中大名鼎鼎的開平礦務局。在北洋艦隊成軍之初,開平礦務局為北洋艦隊供應的是最好的五槽(第五工作面)煤。
1892年,由於開平礦務局的創始人唐廷樞病故,原為醇親王奕譞侍從的張翼接手。
自張翼上任後,供應北洋水師的煤由優質五槽煤改為八槽煤了。這八槽煤,煤質惡劣,「渣滓甚大」,燒起來煤灰極多,濃煙衝頂,更主要這種煤燃燒後產生的動力不足,對軍艦動力設備損害極大。
在甲午戰爭前後,丁汝昌曾多次向張翼抗議,同時向李鴻章投訴。但抗議沒有起到任何效果,直到甲午海戰結束,北洋艦隊煤倉裡裝載的依然是八槽煤。
陳悅說,「趙克豪的這塊煤,只有一塊,無法判斷出當時經遠艦整體的用煤情況,但是這塊煤為我們指出一個方向,可以把經遠艦的煤都打撈出來,有足夠多的樣本,就可以測驗出這批煤的品質和成分,就可以對當時的有關說法進行印證了,」陳悅說,「這就是歷史研究中實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