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2020-12-16 向東向南看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經過激烈的戰爭之後,清政府的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潰,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泱泱大國所組建的北洋水師,為何會被一個彈丸之地的艦隊打敗?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政府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實施自己的殖民擴張計劃,緊密策劃了甲午海戰。甲午海戰的落敗,使得本就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受到了致命一擊,大清朝失去了之前幾千年積累的名望,徹底被世界列強判定為弱者。甲午海戰的勝利,不僅使得日本將自己的名聲宣揚至全世界,還使得各國加快了瓜分清政府的步伐。

洋務運動自1861年開始,以「自強」、「求富」為旗號,學習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洋務運動開展之後幾年內,中國一改頹然不振的形象,積極致力於工業製造。先後具備了鑄鐵煉鋼、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用品等的能力。由於大炮、魚雷、彈藥等武器的問世,洋務派建立了各種軍事學校,而北洋水師的艦員都是當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的學生。艦隊一經組建,鑑於其規模和殺傷力,在世界海軍佔據了一席之地。

北洋艦隊為何慘敗,除去清政府的腐敗,各種因素也不容小覷。

甲午海戰的意義,對於兩個國家的意義是不同的,對於日本,此次海戰最重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敗大清國海軍,為自己宣揚名聲。日本海軍參戰的都是精銳部隊,就連船艦都是精心挑選的。當時日本艦隊中有一艘船原本是英國造船廠為北洋水師建造,但是原本用來支付製造費用的錢被挪用至慈禧太后的生辰宴會,而日本聽聞之後,當機立斷就將這艘船買了下來。當時日本為了增強國家的綜合力量,無論男女老少都節食,每天只吃一頓飯,將省下的錢用來購買軍工用品。反觀清政府,當時南洋水師就在甲午海戰附近,可是眼看戰爭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依舊無動於衷。

隨著當時工業的發展,原本木質的戰艦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鐵甲艦船。由於之前並沒有可以借鑑的鐵甲艦設計,所以各國都是靠自己的摸索進行設計,直至甲午戰爭之後,才形成完整的體系。當時北海艦隊所搭載的武器都是大口徑老式後膛重炮,可以用大口徑的火力摧毀目標,所以當時日軍還是比較忌憚定遠與鎮遠艦。由於日軍艦隊組建較晚,所以船艦的硬性裝備和操作無疑比北洋水軍更優秀,日軍艦隊搭載的是助推復進機,火力的投射量呈現壓倒性優勢。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還以少擋多,儘管歷史記載是12對12,但實際戰爭中北洋水師一直是以少打多。交戰之初,北洋艦隊擁有船艦10隻,兩隻派來支援的超勇揚威船艦在剛出港不久就遭受到了集火攻擊,被擊沉於港口附近。之後經遠艦與致遠艦在海戰中撞船沉沒,濟遠艦架船遠逃。面對精銳的聯合艦隊,只有火力不足的幾艘船艦拼死抵抗,最終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對於這場海戰,清政府毫無準備,直到日本艦隊逼近,李鴻章才派北洋水師匆忙迎戰。無論是戰場上的指揮還是戰前的協調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船艦上的管理機制混亂,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本是淮軍出生,對於海軍戰略也是一知半解,一開始丁汝昌就身負重傷,無人指揮,北洋艦隊毀滅之後,丁汝昌自殺殉職。據歷史記載,9月12日,「致遠」、「靖遠」、「來遠」來到大沽,原計劃由三艘船艦裝運一批彈藥軍火,但是5點鐘時三艘艦船已經開航,彈藥就暫留大沽。這批彈藥並沒有記載被運送至威海,顯然是沒有趕上甲海戰爭,所以當時北洋水師只有5倍開花彈3個,2.8倍開花彈69個,除去發射的實心彈可以得出 ,150發中有45發開花彈是不合格的。儘管艦船殺傷力大,但是彈藥不足,面對日本海軍密集的火力壓制,北洋水師毫無勝算可言。看著來勢洶洶的日本聯合艦隊,沒有經歷過實戰的北洋水軍,軍心渙散,導致本來較高的命中率急速下降,白白浪費本就不充裕的炮彈。

甲午海戰的潰敗,將洋務派的心血消耗殆盡,而李鴻章的「避戰保船」觀念使得艦隊無心奮戰,只為保存船艦,所有的因素使得最後名聲蕩蕩的北洋水師落得一個永沉黃海的下場。

相關焦點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那麼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頗為憤怒,請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炮轟長崎,揚言「立即打垮日本海軍。」 丁汝昌馬上請示李鴻章,李鴻章壓住了這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賠償醫藥費了事。 後來,就有一些觀史者認為,清政府錯過了最好的開戰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琅威理不走,北洋水師就一定能勝日軍。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黃海海戰其實並非丁汝昌指揮。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這個消息被日本知道後,立馬全國湊錢「截胡」給買下了,大清不要,我們日本要了。可笑的是,這艘船就是後來鄧世昌拼死也沒撞沉的——「吉野」號!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北洋水師如果擁有一艘現代級驅逐艦,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甲午海戰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殃,也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日本憑藉此戰躍升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而中國則徹底在半封建和半殖民道路上越陷越深。後世很多人都做了各種假想,假如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假如李鴻章不消極避戰,假如炮彈裡面沒有沙子,那北洋海軍是不是就能贏了呢?
  • 「歷史如果說」如果北洋水師勝利,日本聯合艦隊全軍覆沒……
    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爆發甲午海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導致清政府被迫籤訂《中日馬關條約》。甲午海戰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那麼,如果北洋水師勝利,日本聯合艦隊遭受重創,世界又該怎樣呢?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大規模海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全部由蒸汽動力軍艦參加的海戰。甲午黃海戰敗,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以至於直到今天,對此戰戰敗原因的探討仍不絕於網上,有的說是政體腐敗、有的說戰術失誤、有的說士氣渙散、有的說情報乏力、有的說指揮呆板、有的說艦艇缺乏保養……這些都有道理,後果也都在戰爭中有所體現。本文只想談談裝備問題。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海戰期間,至少從表面上看,清政府在武器裝備、國家實力和兵員素質各方面都完全不弱於日本,但為什麼還落了個全軍覆沒,大敗虧輸的結局呢?甲午海戰前,日本艦隊總噸位已經達到了4萬多噸,超過了北洋水師的3萬多噸。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鎮遠號,日本特地請了法國艦船設計師白勞易設計了嚴島號、松島號、橋立號「三景艦」,三艘艦艇在性能上都超過了北洋水師。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如果不挪用軍費為慈禧修頤和園,北洋水師能否戰勝日本海軍?
    而且這次的失敗對於大清王朝的掌權人慈禧太后、恭親王奕,特別是北洋水師的主要負責人李鴻章無疑是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而很多人都認為此次戰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慈禧。當時清政府正在籌措慈禧太后的六十聖壽,為了修頤和園,甚至還挪用了大量的海軍軍費。這其中就包括北洋水軍的軍費,在此期間,有人勸諫慈禧,建議她停止修建頤和園。
  • 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裡的吉野號嗎,它差點成了北洋水師的一員
    電影《甲午風雲》電影甲午風雲中鄧大人命令致遠艦撞沉吉野的一幕令小夥伴們熱血沸騰。 吉野號吉野號與北洋水洋有淵源。甲午之戰前,北洋水師軍艦儘管噸位大,但航速低,火炮射速慢。李鴻章在幕僚建議下,準備向英國購買兩艘裝有速射炮航速快的巡洋艦,其中一艘就是吉野號。
  • 北洋水師有這等「臥龍鳳雛」之輩,還真不如拿銀子去修建頤和園!
    19世紀末,垂垂老矣的大清國組建了一支新式海軍——北洋水師,當時是號稱亞洲第一的水師,屬於世界一流級。可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的聯合艦隊打敗,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今天咱們不講甲午戰爭的始末,而是來講講李鴻章是怎樣管理北洋水師的?以及那些年留過洋的大清高級海軍將領們到底有多大的水平?
  • 戰艦沉沒124年,在船中撈出74顆子彈,專家:該給北洋水師平反了
    在日本戰艦的圍攻下,經遠艦230多名船員,只有16人倖存,艦上軍官諸如林永升、幫帶大副陳榮、二副陳京瑩等人全部犧牲,可謂壯烈至極。 在考察過程中,潛水員在艦首發現了74顆步槍子彈。眾所周知,在鐵甲艦時代,海戰都是以大炮和魚雷決勝,畢竟再強勁的火槍,也不可能射透厚厚的鐵甲。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在北洋水師創辦初期,清政府確實賣力氣發展海軍力量。不僅撥出大批款項購入當時精良強勁的德國軍艦,還創辦了專門為北洋水師提供讓人才的西式海軍學校。更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員和德國軍官指導培訓,甚至為每艘鐵甲艦都配備了德國參謀。
  • 一百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中國人,畏懼日本海軍?
    比如獲贊數最高的評論是: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也是這樣說的,結果一戰,中方整個海軍全軍覆沒;盲目自大就是失敗的根本。獲贊數僅次於這條的評論是:當年北洋海軍也號稱比日本海軍強。獲贊數第3的評論是:人家忽Y你一下,尾巴就翹起來了,切記甲午之痛,中華之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依據,那就是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