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2020-12-16 三哥的趣歷史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

「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

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照片中的「海琛」號官兵陣容齊整,軍服規範,顯然已是一支現代軍隊。

當時清朝的其他三支海軍但是艦艇稀少且嚴重落後,南洋海軍就15艘老舊不堪的小破船了;福建水師在中法馬江海戰中被全殲,甲午戰後福建水師也就是把之前被法國海軍打沉或重創的幾艘軍艦打撈出來翻修了一下,然後才轉交給了廣東水師;廣東水師的三艘主力戰艦,早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擊沉、自毀或是被日本人俘獲編入其艦隊了,剩下的也就是破舊不堪的小炮艇、魚雷艇。

清廷向美國紐約造船廠訂造的巡洋艦「飛鴻號」在工廠裡組裝的情形。

所以重建海軍也成為了當時清政府必然要考慮的問題,在張之洞和劉坤一的不同主張下,清政府被迫在1906年正式提出了重振海軍。1909年8月,清政府又將南北洋艦隊合併為巡洋、長江兩大艦隊,1909年至1910年底,載洵和薩鎮冰先後兩次出國,前往意、奧、德、英、美、日等國考察海軍,並訂購了3000噸以下巡洋艦、炮艦、驅逐艦以及魚雷艇共12艘。

清末重建後的海軍家底主要有以下艦船,向德國伏爾鏗廠訂購的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巡洋艦以及飛鷹號魚雷艇,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海天、海圻以及飛霆號驅逐艦,向德國實碩廠訂購了海龍、海青、海華、海犀四艘魚雷艇。向日本川崎船廠訂購了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觀、楚謙六艘淺水炮艦以及湖鵬、湖鶚、湖鷹、湖隼四艘魚雷艇。

餘下的還有自造了甘泉、安豐、聯鯨、澄海等七艘小炮艇和魚雷艇,又向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訂購了肇和、應瑞、永豐、永翔、同安、建康、豫章等12艘艦艇,除了在義大利訂的鯨波、奧地利訂的龍湍、美國訂的飛鴻號三艘艦艇未交付之外,其餘艦艇先後於1913至1914年來華。當然,清末福州船政局也向海軍提供了建威、建安、福安、吉雲、建翼、寧紹號等艦船,此外清政府又向日本訂購了4艘淺水炮艦江元、江亨、江利、江貞。

雖然重建後的北洋海軍不再是亞洲第一的實力,但在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後,義大利因在辛丑條約中未能如願以償的強租三門灣,竟派遣三艘軍艦來華恫嚇威脅,但清海軍就是憑藉海天、海圻等艦震懾了義大利艦隊未敢發動戰爭,毀滅其強佔三門灣的企圖!

堆滿各式火炮的造船車間

正在下水試行的艦艇,不清楚是那一艘艦艇

規範而高效的流水線。

1908年辰字艦船員的合影,他們身著雙排扣軍服,頭戴鑲有徽章的軍帽,已是現代軍人的形象。

重建的海軍主力艦艇「海圻」號

此艦1898年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完畢,排水量4300噸,艦長120.7米,寬14.22米,吃水5.11米,航速24節。從外形上看,它與甲午海戰中的日本旗艦「吉野」艦頗為相似,體形大,航速快,火力強,一直到1930年代都是中國海軍核心主力艦。清末巡洋艦隊的統制(當時司令稱為統制)程璧光就常駐「海圻」艦上。

圖為1911年訪問紐約的大清海軍。

相關焦點

  • 民國初期的大總統黎元洪,竟然參加過甲午海戰
    是民國初期舉足輕重的一位政治人物,說起來,早年的黎元洪還曾經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差點喪命。1883年,19歲的黎元洪考入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開始了為期5年的海軍軍事學習。北洋水師學堂是清末重臣李鴻章開辦的新式學堂,採用英國教學方式。學生畢業後或到北洋艦隊任職,或出洋留學。黎元洪學習輪船駕駛技術,成績優異。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看到這裡,很多軍迷就對所謂的「撞擊巡洋艦」目瞪口呆了,怎麼在海軍進入大口徑艦炮交戰的時代,還有撞擊型的軍艦呢?事情就是這樣,這也是北洋海軍不幸的一點:在那個海軍技術和理論發展飛速的年代,一開始還非常符合潮流的撞擊軍艦,很快在10年內就被淘汰掉了。
  •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大規模海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全部由蒸汽動力軍艦參加的海戰。甲午黃海戰敗,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以至於直到今天,對此戰戰敗原因的探討仍不絕於網上,有的說是政體腐敗、有的說戰術失誤、有的說士氣渙散、有的說情報乏力、有的說指揮呆板、有的說艦艇缺乏保養……這些都有道理,後果也都在戰爭中有所體現。本文只想談談裝備問題。
  • 甲午戰爭後,重建的北洋海軍實力如何?
    1888年,經過清廷多年的籌備,北洋海軍成立了。這支艦隊規模不小,主要戰艦達到了25艘,再加上輔助軍艦、運輸船等將近百艘。 北洋艦隊各主要的艦長以及高級軍官,幾乎全都是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的,還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黃海海戰其實並非丁汝昌指揮。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即使在大清最無能的慈禧時代,還是有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船火炮的威力後,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大清近代海軍。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01炮彈供給不足據《丁汝昌集》記載,早在甲午海戰爆發前4年,北洋海軍的彈藥供給就已經不足。在當時,李鴻章為了北洋海軍成軍,配套了系列的後勤機構,比如天津軍械局和天津機器東局,此外還有旅順的修理廠等,總之,能本土的儘量本土。北洋海軍其實離不開洋務運動的造血機制,沒有一點工業底子,是玩不轉海軍的。甲午海戰前北洋海軍的彈藥儲備情況怎麼樣呢?
  • 「北洋艦隊」陰影下的近代海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陳悅先生,對中國海軍歷史有所興趣的朋友都不會陌生,最近剛剛公映的影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中,他還是三位擔任歷史、軍事顧問的學者之一。此前陳悅已有中國近代海軍題材的系列作品《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面世,這本《清末海軍艦船志》從時代上看,是緊緊銜接《北洋艦隊艦船志》的,同時也構成了近代海軍系列三部曲。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而從1874到1886年,清政府更是從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遴選出80多名優等生赴歐美留學,這些學生回國後,大都成為水師的骨幹。即便在水兵層面,北洋水師也是大清素質最高,要求最嚴格的軍隊:入列水兵要求身家清白,會寫名字。入列後,還要進行一年的學習,精通船藝、天文、數學之後,才能畢業。
  • 和諧海洋甲午海戰專題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甲午海戰經遠艦殘骸 就在黑島水下13米(圖)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發自遼寧大連參考文獻:《北洋海軍珍藏圖片集》、《首敗:甲午年的中日決戰》、《甲午中日海戰史》等 1887年7月建成,並於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白銀865000兩。   1894年沉沒   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經遠」曾發起過對日本軍艦「比睿」的猛烈攻擊。北洋海軍陣型左翼崩潰後,「經遠」遭4艘日本巡洋艦圍攻,苦戰數小時後不幸戰沉。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北洋水師如果擁有一艘現代級驅逐艦,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甲午海戰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殃,也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日本憑藉此戰躍升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而中國則徹底在半封建和半殖民道路上越陷越深。後世很多人都做了各種假想,假如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假如李鴻章不消極避戰,假如炮彈裡面沒有沙子,那北洋海軍是不是就能贏了呢?
  • 甲午北洋降艦的最後結局
    在這11艘軍艦中,「操江」號被俘於豐島海戰,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俘虜的第一艘軍艦,其餘的均在劉公島失陷後被俘。日俄戰爭期間,「鎮遠」號先後參加黃海海戰、旅順圍攻戰和對馬海戰。日俄戰爭後,老邁的鎮遠艦於1905年12月11日被列入一等海防艦。1908年5月1日被當作通用訓練艦。1911年4月1日退役。1911年11月24日作為靶艦,由「鞍馬」號裝甲巡洋艦實彈射擊,艦體遭到破壞。1912年4月6日在橫濱被解體,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 【揭史】這位海軍總司令,他一生,親眼目睹了北洋水師的興衰榮辱,清朝至民國一直到新中國的變更,不打內戰,從未背叛祖國和人民!
    他是北洋海軍名將,曾參加甲午海戰。民國成立後,長期擔任海軍總長一職。抗日戰爭期間,他到南洋和後方川、黔、湘、滇、桂、陝、甘等省宣傳抗日,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經歷三個時代的傳奇人物就是海軍上將--薩鎮冰將軍。留學歸來,報效祖國1859年,祖籍在山西的薩鎮冰出生於福建福州,屬於著名的色目人薩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