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
「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
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照片中的「海琛」號官兵陣容齊整,軍服規範,顯然已是一支現代軍隊。
當時清朝的其他三支海軍但是艦艇稀少且嚴重落後,南洋海軍就15艘老舊不堪的小破船了;福建水師在中法馬江海戰中被全殲,甲午戰後福建水師也就是把之前被法國海軍打沉或重創的幾艘軍艦打撈出來翻修了一下,然後才轉交給了廣東水師;廣東水師的三艘主力戰艦,早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擊沉、自毀或是被日本人俘獲編入其艦隊了,剩下的也就是破舊不堪的小炮艇、魚雷艇。
清廷向美國紐約造船廠訂造的巡洋艦「飛鴻號」在工廠裡組裝的情形。
所以重建海軍也成為了當時清政府必然要考慮的問題,在張之洞和劉坤一的不同主張下,清政府被迫在1906年正式提出了重振海軍。1909年8月,清政府又將南北洋艦隊合併為巡洋、長江兩大艦隊,1909年至1910年底,載洵和薩鎮冰先後兩次出國,前往意、奧、德、英、美、日等國考察海軍,並訂購了3000噸以下巡洋艦、炮艦、驅逐艦以及魚雷艇共12艘。
清末重建後的海軍家底主要有以下艦船,向德國伏爾鏗廠訂購的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巡洋艦以及飛鷹號魚雷艇,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海天、海圻以及飛霆號驅逐艦,向德國實碩廠訂購了海龍、海青、海華、海犀四艘魚雷艇。向日本川崎船廠訂購了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觀、楚謙六艘淺水炮艦以及湖鵬、湖鶚、湖鷹、湖隼四艘魚雷艇。
餘下的還有自造了甘泉、安豐、聯鯨、澄海等七艘小炮艇和魚雷艇,又向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訂購了肇和、應瑞、永豐、永翔、同安、建康、豫章等12艘艦艇,除了在義大利訂的鯨波、奧地利訂的龍湍、美國訂的飛鴻號三艘艦艇未交付之外,其餘艦艇先後於1913至1914年來華。當然,清末福州船政局也向海軍提供了建威、建安、福安、吉雲、建翼、寧紹號等艦船,此外清政府又向日本訂購了4艘淺水炮艦江元、江亨、江利、江貞。
雖然重建後的北洋海軍不再是亞洲第一的實力,但在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後,義大利因在辛丑條約中未能如願以償的強租三門灣,竟派遣三艘軍艦來華恫嚇威脅,但清海軍就是憑藉海天、海圻等艦震懾了義大利艦隊未敢發動戰爭,毀滅其強佔三門灣的企圖!
堆滿各式火炮的造船車間
正在下水試行的艦艇,不清楚是那一艘艦艇
規範而高效的流水線。
1908年辰字艦船員的合影,他們身著雙排扣軍服,頭戴鑲有徽章的軍帽,已是現代軍人的形象。
重建的海軍主力艦艇「海圻」號
此艦1898年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完畢,排水量4300噸,艦長120.7米,寬14.22米,吃水5.11米,航速24節。從外形上看,它與甲午海戰中的日本旗艦「吉野」艦頗為相似,體形大,航速快,火力強,一直到1930年代都是中國海軍核心主力艦。清末巡洋艦隊的統制(當時司令稱為統制)程璧光就常駐「海圻」艦上。
圖為1911年訪問紐約的大清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