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夾縫雁行陣

2021-01-08 戰爭事典

陸地作戰時軍隊會擺出隊形、使用陣法,海上作戰時軍艦也需要編組為一定的陣型,以求最大限度凝聚、發揮、增強多艘軍艦的戰鬥力。

1894 年9月17日中午12時5分,「定遠」艦的桅杆橫桁之端升起命令艦隊前行的旗語時,此次作戰應採用的陣型也被同步傳達。總查漢納根戰後在戰鬥報告中記述,選擇何種陣型是由右翼總兵、「定遠」艦艦長劉步蟾決定的。

在北洋海軍中,提督丁汝昌是主抓全局的行政事務官員,北洋海軍的日常訓練、戰術運用等海軍專業技術事務主要由船政學堂畢業的左翼總兵林泰曾和右翼總兵劉步蟾共同處理,二人都是總兵、翼長,林泰曾木訥、文弱, 但家世背景不凡(姑父是原船政大臣沈葆楨、叔公是原兩廣總督林則徐),而劉步蟾性格剛烈、強勢,實際上在軍中的地位凌駕於林泰曾之上。此時, 丁汝昌選擇以「定遠」為旗艦,「定遠」便成了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中樞所在的司令艦。指揮海軍作戰並不是丁汝昌的專長,他在艦上的角色類似於督軍,猶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而身為翼長、總兵,又是旗艦艦長的劉步蟾是北洋海軍此次海戰的真正戰場指揮官。

劉步蟾當天選定的作戰陣型,在戰後北洋海軍所作的戰況匯報中稱為夾縫雁行(「行」讀「杭」音)陣, 在北洋海軍的重要陣型規章《船陣圖說》中可以找到有關這種陣型的說明。

顧名思義,夾縫雁行陣是由「夾縫」和「雁行」兩個要素組合而成的。

北洋海軍主力由雙列縱隊變化為夾縫雁行陣的變陣過程示意圖

所謂「夾縫」,是對陣型中軍艦戰術單位組成模式的說明。在當時,一支艦隊內的基本戰術單位,可以是單艦,也可以是雙艦或三艦,即小隊。艦隊運動、作戰時,一個戰術單位會被作為一個單獨的作戰元素來考量,為求雙艦或三艦為單位的組合在戰鬥時發揮出最大的作戰效能,同單位內的軍艦會排列成一定的艦位組合。其中以雙艦為單位,一艘軍艦在前方,另外一艘軍艦在前艦的左後或右後方45度夾角位置的戰術組合樣式,就譯作夾縫,分列前後的兩艘軍艦在作戰時可以互相應援、配合。在當時的日本海軍中,這種戰術組合被稱為梯陣。

而夾縫雁行陣中的「雁行」,是指多個採取夾縫組合的2艦小隊,橫向排開,形成一個橫隊,如同大雁成行一般,即橫陣,在日本海軍中被稱為單橫陣。

陣型本身只是一種艦船的編隊組合形式,要發揮出威力,還必須輔之以匹配的戰術運用規則。北洋海軍的海戰戰術規則,其實早在海戰之前,甚至在甲午戰爭之前就已經制定完成並傳達給全軍。規則共有三條內容,北洋海軍艦隊在與任何敵方軍艦作戰時都應遵循:

1. Inaction, sister ships, or sub-divisions of pairs of ships, shall as far aspossible remain together,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in attack and defence.(姊妹艦或者同小隊艦,應儘可能協同,互相配合進行作戰。)

2. Aruling principle should be to keep bows on to the enemy. (基本戰術法則是艦艏保持朝向敵方。)

3. Allships must, as a general rule, follow the motions of the Admiral.(所有軍艦必須遵守號令,跟隨旗艦運動。)

僅僅從字面描述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以姊妹艦或同小隊軍艦的組合為戰術單位、採用艦艏朝敵戰法等內容其實都是在強調使用夾縫雁行陣時的戰法。由這一早在戰前就頒布的戰術規則可知,選擇夾縫雁行陣作為戰鬥陣型,是早已制定的方略,並非是遭遇日本艦隊時劉步蟾臨時起意做的決定。

將夾縫雁行陣和三條戰術規則綜合起來,所呈現的戰法就是19 世紀60 年代後流行於世界海軍中的亂戰,現代又稱機動戰術。海戰中的亂戰,類似於陸戰中的肉搏戰、白刃戰。

在18世紀,風帆時代的歐洲海軍受軍艦的機動力限制,青睞戰列線(line of battle)決戰,其基本模式是,敵我雙方都將軍艦編組為縱隊,兩個縱隊並列,或同向而行,或對向而行,或乾脆錨泊不動,利用舷側火炮互相射擊,以決勝負。18 世紀末,英國海軍首創不排成縱列與敵方進行舷側火力對抗, 而是大膽地將己方軍艦編組為橫隊,直接突入、擾亂敵方陣列,迫使敵方進入近距離交戰的戰法,「數群攻敵,或一群分應,求亂敵陣」。1805 年, 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正是採取了這種戰術,在特拉法加海戰中大敗排列為單縱隊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為英國贏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19 世紀,進入蒸汽時代後,海軍主力艦朝蒸汽鐵甲艦方向發展。一方面, 軍艦上的火炮布置思路發生了重要變化,人們不再在軍艦舷側密集布置火炮,使得以舷側炮火對抗為主要作戰樣式的縱隊戰列線戰法顯得更加不合時宜。另一方面,由於鋼鐵軍艦自身防護力大大加強,而同時期火炮的射速較慢、炮彈的破壞效能較弱,僅憑炮火攻擊難以在短時間內擊沉、重創敵艦。因此,追求突擊、近戰的亂戰戰術受到歐洲海軍界的重視。1866 年7 月20 日,奧地利與義大利海軍爆發了著名的利薩海戰(Battle of Lissa),奧地利海軍艦隊司令馮·特格特霍夫(Wilhelm von Tegetthoff)採用「人」字形的橫隊, 採取亂戰戰法,打亂了編成縱隊的義大利艦隊,通過近距離射擊和撞擊,徹底擊敗了對手。

利薩海戰是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數十年間,世界上發生過的唯一一場大規模海戰,此戰中奧地利海軍的陣型、戰術、戰法,被海軍界奉為圭臬,甚至為了適應在亂戰中進行近距離撞擊的需要,在軍艦水線下的艦艏部位裝上鋒利如刀的撞角,幾乎成了潮流。北洋海軍選擇夾縫雁行陣和亂戰,正是基於這種歷史背景,在19世紀70至80年代成長起來的北洋海軍,可以說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忠實學徒。

北洋艦隊向清廷匯報的演陣圖中從雙魚貫轉變為雁行陣的變陣說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輿1250 號

對北洋海軍所選擇的這種陣型樣式,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大學的重要戰術教材《海軍戰術一斑》曾做過重點介紹。教材中稱,此陣型為歐洲海軍的主流陣型樣式,奉行進攻至上,「提倡戰鬥主義,衝鋒至上」,對各艦的勇氣、航海技能要求極高。現代中國關於甲午黃海海戰的討論中,經常出現有關陣型對與錯的思考,實際上任何一種陣型,從其設計初衷來說都是最佳的,根本不存在錯的陣型,海戰中排列此陣型的艦隊能否擊敗排列彼陣型的艦隊,其要害因素往往在於艦隊是否能夠駕馭得了其選擇的陣型。這一點和圍棋博弈中的布局定式非常相似,圍棋中開局所用的各種布局定式,背後都蘊藏著老謀深算,歷史上也都能找到大量憑此獲勝的先例,都是最佳的樣式。然而由於博弈的人棋力不一,其對定式的理解也不一,九段高手能藉以大獲全勝的定式,並不能成為所有人獲取勝利的不二法門。

如果僅就北洋海軍的艦船樣式、火力情況而言,夾縫雁行陣和亂戰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北洋海軍包括鐵甲艦「定遠」「鎮遠」在內的主力艦,多是艦艏方向的火力較強,且都裝有撞角,適合進行艦艏對敵的突擊、亂戰。而猶如衝鋒、拼刺刀一般的亂戰,還可以使北洋海軍規避火炮射速慢、彈藥效能差的痼疾,避免進行自身不佔優勢的炮火對戰。當衝近敵方編隊時,北洋海軍即可發揮小規模戰術單位在操控、機動能力上的優勢,以兩兩配合的戰術組合,採用撞角撞擊、發射魚雷、火炮抵近射擊等打法,於亂中取勝。

不過,北洋海軍使用的夾縫雁行陣和亂戰戰術,其實隱藏著極大的危險和不確定性。就如同陸軍的衝鋒、拼刺刀一樣,進行亂戰時必須抓住機會,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衝到敵方陣前發起攻擊,以防在衝擊途中遭到敵方的火力壓制和重大殺傷。1894年9月17日從大東溝外海向西南方煤煙升起處駛去的北洋海軍主力,幾乎每一艘軍艦的動力源——鍋爐都接近乃至到了報廢年限,在這樣惡劣的動力狀況下,能否迅速衝到敵軍陣前就成了未知數,倘若無法做到這一點,一旦被敵方炮火壓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衝鋒戰術是一種有進無退的戰術,只有不斷地衝擊才有可能獲得勝利,一旦被敵方遲滯或者己方發生潰退,必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本文摘自《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

相關焦點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最大規模海戰,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夠有研究價值的鐵甲艦時代海戰,只有意奧利薩海戰,這場海戰也是風帆戰列艦時代過渡到鐵甲艦時代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之後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這相當於相當於建設30支北洋艦隊的經費,約等於當時日本七八年的財政收入,同時也使得日本一躍而上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頭號強國。「海琛」號上的現代軍隊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後來華的一艘,此後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黃海海戰其實並非丁汝昌指揮。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大規模海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全部由蒸汽動力軍艦參加的海戰。甲午黃海戰敗,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以至於直到今天,對此戰戰敗原因的探討仍不絕於網上,有的說是政體腐敗、有的說戰術失誤、有的說士氣渙散、有的說情報乏力、有的說指揮呆板、有的說艦艇缺乏保養……這些都有道理,後果也都在戰爭中有所體現。本文只想談談裝備問題。
  • 甲午日本海軍近一半都是木頭殼子炮艦
    定遠打響第一炮後,北洋艦隊即以雁行陣向前航行,定遠和鎮遠在中間位置,日本軍艦「畏定、鎮二船甚於虎豹。」 所以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隊在5000米以外便急轉彎向左,以避定遠、鎮遠的重炮轟擊,12點53分,吉野與北洋艦隊相隔約四千米時,一顆炮彈飛來「擊中吉野,穿透鐵板在甲板上爆炸。」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雖然此次海戰,由日方挑起戰爭,但對於北洋海軍依然心存忌憚。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下令,允許水兵們在甲板上隨便吸菸,以平復心情。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近6000米時,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首先發炮。中日甲午黃海大海戰由此爆發。
  • 撞沉吉野,甲午海戰中致遠艦真的這麼幹了嗎?其實都沒追上
    【軍武次位面】:風林火山 北洋水師,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但是因為落後的思想和政治因素,這支相對近代化的海軍最終只能成為守衛海岸線的一支近代化水師,而不是成為了一支縱橫大洋的海軍,但是北洋水師可歌可泣的戰鬥經歷卻一直被後人傳頌著,無論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鄧世昌,還是吞食鴉片自殺的劉步蟾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甲午海戰很多人都是通過一部《甲午風雲》的電影了解的那一段歷史,電影中的鄧世昌一句:目標吉野,衝上去撞沉它,讓很多人都牢記了那段悲壯的歷史,然而,多年以後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炮彈命中率高,卻未能擊沉日艦,甲午海戰中的「彈藥之殤」
    就在甲午海戰之後,參戰洋員泰萊說「中國海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彈藥」,另一位洋員馬吉芬也說「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的六英寸炮已經彈藥告罄......再過半小時,我們就將用完所有彈藥。到那時,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記載於《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為什麼如此現代化的海軍竟然缺少炮彈?
  • 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艦船不如日本,主要誤解在這裡!
    甲午海戰也叫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海上作戰部分。一、誤區一:對於海戰過程的誤解豐島海戰以後,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丁汝昌、劉步蟾及總查德國人漢納根等在「定遠」艦前方的飛橋上,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單縱陣) 撲來,決定採取以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戰,以便充分發揮後續各艦艦首重炮的威力。
  • 北洋水師如果擁有一艘現代級驅逐艦,甲午海戰還會輸嗎?
    甲午海戰是我們中華民族之殃,也是中日國運的轉折點,日本憑藉此戰躍升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而中國則徹底在半封建和半殖民道路上越陷越深。後世很多人都做了各種假想,假如慈禧太后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假如李鴻章不消極避戰,假如炮彈裡面沒有沙子,那北洋海軍是不是就能贏了呢?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任何時候,反思失敗、反思戰爭都有著現實指導意義。畢竟,中華民族的屈辱,不能也不應該再有下一次。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和諧海洋甲午海戰專題
    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詳細】   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經遠艦殘骸 就在黑島水下13米(圖)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發自遼寧大連參考文獻:《北洋海軍珍藏圖片集》、《首敗:甲午年的中日決戰》、《甲午中日海戰史》等 1887年7月建成,並於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白銀865000兩。   1894年沉沒   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經遠」曾發起過對日本軍艦「比睿」的猛烈攻擊。北洋海軍陣型左翼崩潰後,「經遠」遭4艘日本巡洋艦圍攻,苦戰數小時後不幸戰沉。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