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2020-12-16 笑語千年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

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傳統的思想文化影響 ,中國幾千年來在對外關係上都是貫徹以「守」為主的防禦方針。特別是在海防觀念上,中國一直非常消極,長期實行禁海政策,企圖以關閉海上大門這種消極手段,來保證國家的平安。

在這種戰略思想下,中國歷代對海軍的發展都欠重視。到了國外工業化革命蓬勃興起的清朝,中國的艦船製造技術的還是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水平,實戰訓練的水平與世界列強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海軍在英國海軍面前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鴉片戰爭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痛定思痛,也想汲取教訓,重振天朝上國的雄風。清朝雖然組建 了北洋海軍,向西方購買先進的艦船,但是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積重難返,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得到根本的轉變。

旅順、威海是清朝的海軍基地,但是清朝重視的卻仍是海軍對陸地的防禦。在這兩個海軍基地上,清朝修築了許多要塞,架上了重炮,終其實質,卻不過是把傳統的築城防禦思想從陸地搬到了海邊而已。北洋水師並不是用來奪取制海權、保衛國土的,而只是一些能移動的炮臺而已。這種自己放棄制海權的落後軍事戰略文化和作戰方針,怎麼能不敗?

二、北洋海軍的戰鬥力

說句公平的話,清政府對海軍建設並不是不重視,花在海軍建設上的錢總共達到了7000萬兩之多,遠超當時的日本。

從1866年到1911年,清朝建立了福建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威海水師學堂等近代海軍教育機構,培養出嚴復、鄧世昌、許兆箕等優秀的海軍人才。清朝的十一所水師學堂合計畢業107屆學生,人數約1900人,他們大多在後來成為中國海軍的主要骨幹。

通過學習,這些畢業生能"以機器造機器,以新法變新法",製造出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新式輪船,並裝備了福建艦隊、廣東艦隊、北洋艦隊。中國人自製的"平遠"艦,在甲午海戰中中數彈而完好無損,經受住了大海戰的考驗。

中國的海軍學堂畢業生,和當時日本的海軍相比,素質相當高。連在中國海軍中擔任指導的英國人都承認:"中國海軍,其操縱也甚精,其演炮也極準,倘與日本海軍校,中國未嘗或遜。"以炮術論,日本海軍的命中率約佔百分之十二,而中國海軍命中率約為百分之二十。

網上有一個傳說,說是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參觀北洋海軍時,發現中國海軍在北洋旗艦定遠號的主炮管上晾衣服,由此得出「中國海軍終不堪一擊也」的結論。這個傳說現已被考證是日本人編造的謠言。因為東鄉平八郎從沒有登上過定遠艦,而定遠艦主炮的炮管離地有五米之高,士兵們是不可能爬上去,把衣服晾在上面的。

絕大多數北洋海軍將士都是愛國的,他們忠於職守,在抵禦外侮上絲毫不含糊。在甲午海中,"致遠"艦252名官兵和"經遠"艦270名官兵全部犧牲,艦長以上的軍官一半以上以身殉職。就連日軍也承認北洋海軍「盡忠職守,可大加稱賞」。那麼,這麼一支武器先進,將士英勇的海軍,是怎麼輸的呢?

三、甲午海戰的戰況

甲午海戰,是在中國海軍豐島海戰失利的情況下,清朝為了挽回面子,命令北洋水師尋找日本聯合艦隊主力決戰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由於情報系統的落後,北洋海軍並不掌握日軍的動向,一連多日在海上搜尋無果;而日軍則利用無孔不入的情報系統,完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行蹤。戰爭開始前,雙方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1895年8月10日,威海守軍終於發現了日本海軍的蹤跡,李鴻章急令丁汝昌回防。9月17日,北洋艦隊在鴨綠江口外與日軍遭遇,決戰終於爆發。

雖然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船堅炮利,但整體來說,日本艦隊的航速和艦炮射速都遠遠高於北洋艦隊。特別是日本旗艦「吉野」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高的23節航速和最強火力。日軍不惜犧牲少數速度遲緩的弱艦,以最大限度發揮機動性的縱隊隊形向北洋海軍發動了進攻。

日艦倚仗速度上的優勢,採取從左向右橫穿北洋海軍隊形的方法猛進,其實帶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為日軍的縱隊陣形有被北洋海軍攔腰衝為兩截的危險,但這種孤注一擲式的戰法,讓北洋海軍始料不及。

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主炮炮塔被擊中起火,丁汝昌被燒傷,艦上用來指揮的信號旗被毀。日第利用航速優勢,攻擊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比睿"、"赤城"號也受到重創。

下午,部分日艦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主力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北洋海軍衝在前面的"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毅然指揮"致遠"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但不幸被日軍擊沉。全艦官兵自鄧世昌以下全部壯烈殉國。

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鬥,北洋艦隊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號5艘軍艦,李鴻章急令北洋艦隊撤入威海港,日本自此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四、北洋海軍的失利原因

這次戰爭的失利,原因很多。但是人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原因是,慈禧太后為了慶祝她的60壽誕,將北洋水師的軍費2400萬兩白銀用來修繕頤和園。如果這2400萬兩白銀能夠正確使用在北洋水師身上,北洋水師能不能打贏甲午海戰呢?

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並不是絕對主要的。這2400萬兩白銀,也挽救不了清朝失敗的命運。

甲午海戰的失利,是一場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維度的複合對抗的綜合失利。在外交上,日本藉口幹涉清政府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讓俄國置身事外;然後又利用英俄矛盾,向英國指出日本與清朝開戰,可以遏制俄國人南侵,從而取得了英國的支持。而清政府在外交上茫無頭緒,在日本侵略野心暴露之時,李鴻章還希望英、俄等國能出面調停,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以無備對有備,安能不敗?

清朝軍隊以效忠皇權、保護皇權為主旨,雖然購買了一些艦船,但忽視軍事制度的現代化建設。在裝備引進上比較積極,但是在相應的制度改革方面卻極為保守。清朝的海軍衙門官員幾乎全是旗人,無一人精通海軍知識和業務,也沒有明確的職能劃分,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來的有利於海軍建設和發展的建議都沒有採用落實,只會爭權奪利。這樣的領導機構,能打勝仗嗎?

清朝的海軍教育也有很大弊端。當時要想進入仕途,只有通過科舉才是正統;再優秀的海軍人才,也要按部就由候補把總幹起,再從把總、候補千總慢慢升遷。這也導致了許多人不願意去學習海軍,造成了人才的斷檔。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不僅發炮慢,而且炮彈匱乏、質量低劣。是清政府太窮嗎?並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建成海軍後,只想防禦,不想進擊取得更大利益。所以,海軍有沒有海戰的水平並不重要,只要能配合陸上的炮臺,做好港口的防禦就夠了。這也是清政府經常拖延海軍經費,甚至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的根本原因。

反觀日本,從1887年起,天皇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專款,並要求文武百官從薪俸中抽出十分之一,去發展海軍。一進一退之間,勝負難道不是早已決定了嗎?

在專制的封建社會,北洋海軍建設只能受制於統治者的意志。因此,甲午海戰中,日本打贏的不是中國的海軍,而是中國的制度。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信息顯示,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 定遠艦鐵甲出水現真身!它與馬尾關係千絲萬縷
    據新華社9月21日報導,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甲午海戰英勇「定遠艦」鐵甲出水!幕後有廣東水下考古人的汗水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黃宙輝圖/黎飛豔(署名除外)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鐵甲起吊出水。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定遠艦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到訪日本!日本人被這些巨艦所震撼,有著憂患意識的大和民族感覺到了威脅。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在劉公島附近海域出水(9月17日攝)。
  • 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新華社濟南9月19日消息,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鐵甲起吊出水瞬間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 18噸重鐵甲出水
    從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獲悉,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在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附近海域,考古隊員們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起吊出水。
  • 沉海126年 18噸鐵甲重見天日 定遠艦水下考古有咱「揚家將」
    這就是2020年9月17日18點24分,山東威海甲午海戰終戰地「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現場實景。這個鐵塊被證實是定遠艦上的一塊鐵甲,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歡呼的人群中,有一個來自揚州的身影,他就是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隊員張敏,從2018年到2020年,他親歷了這片鐵甲出水的全過程。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北洋定遠艦鐵甲重現人間,鏽跡斑斑難掩超強防禦力
    近日有消息稱,於甲午戰爭中沉沒的北洋「定遠」艦的打撈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據報導,在經過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與起吊作業之後,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於北京時間9月19日,終於成功的讓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不過北洋水師創立時,各國海軍流行撞擊戰術,強調艦首火力,北洋水師各艦也是如此。像「定遠」、「鎮遠」的主炮就採用了斜對角布局,可以同時向艦首射擊。使用橫陣可以充分發揮重炮的威力。此外北洋水師各艦所用火炮大多為架退炮,射速慢,加上開花彈不足,所以採用橫陣也有衝亂日本艦隊編隊,試圖亂中取勝的意圖。
  • 沉入海底125年 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 黃宙輝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出水,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
  • 「定遠艦」鐵甲出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 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
  • 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陳悅:1886年,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前往日本長崎港進行第一次大修。作為當時的亞洲第一鐵甲艦,定遠艦的出現震撼了日本,在加上當時發生的長崎事件。日方大肆宣揚中國清政府憑藉海軍實力強大而欺辱日本,此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也都以定遠為目標,擊沉定遠為目的。甚至兒童中都出現了「擊沉定遠」的遊戲。經過近10年的努力,日本自認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於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這是因為,德國的造船水平和能力也不差,而且為了拿下清朝北洋水師的訂單,擴大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德國提出了極為優惠的價格,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37萬英鎊),折合白銀約140萬兩。這在鐵甲艦裡面,是非常便宜的價格。畢竟,定遠號鐵甲艦是由薩克森級鐵甲艦改進而成,而薩克森級鐵甲艦的造價高達42萬英鎊。
  • 北洋海軍為何會想德國訂購「定遠艦」和「鎮遠艦」?
    北洋海軍購買定遠艦和鎮遠艦這樣的鐵甲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個認識過程的。首先,1874年日本以琉球漁民被臺灣漁民殺害為由,出動軍艦以及運輸船入侵臺灣,稱為「日本侵臺事件」。李鴻章經研究認為,外國鐵甲艦噸位大,吃水深,不能駛入;能駛入的,鐵甲不過數寸,「蚊子船」完全能收拾。於是,北洋海軍訂購了先後兩批8艘「蚊子船」,用於沿海海防。
  • 這塊「鐵甲」上了《新聞聯播》,啥來頭?
    昨天的《新聞聯播》提到了一艘聞名中外的軍艦——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關於它,近日又有了新發現。 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