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艦鐵甲出水現真身!它與馬尾關係千絲萬縷

2020-12-22 騰訊網

據新華社9月21日報導,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126年前的9月17日,清末中日黃海海戰爆發,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憑藉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面對日艦圍攻,屹立不退。而在海戰紀念日剛過,定遠艦鐵甲出水,成為甲午戰爭實物證據,這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這一艘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鋼鐵戰艦,與馬尾,與船政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是一張定遠艦素描,刊載於1885年6月27日發行的《字林滬報》。這份報紙現收藏於德國人彼得·塔姆的私人圖書館中(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年,北洋海軍裝備發展滯後,與日軍的兵力比較竟有數倍之差,在黃海上和頑敵搏殺,最終奏響的是全軍盡覆的悲歌。無論是黃海大東溝海戰的戰場上,還是威海劉公島鐵碼頭之畔的北洋海軍大多是船政學子,他們用熱血與志氣展現了一個個「艦雖亡,旗還在」的故事。

01

昔日「亞洲第一艦」:

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一座獨特航標

1880年,清政府籤署合同、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定遠艦。這一戰艦標準排水量7220噸,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功率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

1885年,定遠艦建成後,從德國駛向中國,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同年,它被編入清政府北洋水師旗艦,在當時有「亞洲第一巨艦」之稱。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海戰爆發。開戰僅兩個多小時後,北洋艦隊受到重創,戰場上只剩下定遠艦、鎮遠艦兩艘主力艦。

據《日清戰史》記載,當時在日軍5艘軍艦的合圍攻擊下,定遠艦身中百彈,甲板部位起火,但仍絲毫沒有沉沒的跡象。以至於松島艦上一名日本水兵臨死前哀嘆道:「定遠艦怎麼打不沉啊?」

黃海海戰後,死裡逃生的定遠艦駛進了威海衛。1895年2月5日凌晨,10艘日軍魚雷艇偷襲,其中一顆魚雷擊中定遠艦。艦尾左舷機械工程師室被炸出一個一米見方的大洞,海水汩汩湧入船艙。提督丁汝昌還想做最後的努力挽救軍艦,無奈進水太多,定遠艦最終擱淺在劉公島東部。

為了不被日軍俘獲,2月9日午後,劉步蟾下令在艦內裝滿炸藥,點燃自爆。戰前,劉步蟾曾立下「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當晚他兌現了諾言。11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拒絕投降,自殺殉國。

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圖為停泊在山東威海旅遊碼頭附近的定遠紀念艦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回溯歷史,馬尾船政就如同北洋海軍的母體。

1877年,福建船政開創了近代中國的軍事留學制度,派遣出第一批優秀畢業生赴歐洲留學深造,

20餘年間培育了一大批優秀海軍人才,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劉步蟾是定遠艦的管帶。在「大治水師」的號召下,船政後學堂畢業生大量選調北上,催動了中國近代最早的國家海軍——北洋海軍的快速成軍。

02

「定遠艦」管帶畢業於

福建船政學堂

「定遠艦」管帶與福建船政淵源頗深,他是來自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生劉步蟾。

△劉步蟾

劉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福州人,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也是第一批赴英國留學生,回國後調北洋水師任「鎮北」炮艦管帶,與林泰曾共同寫成《西洋兵船炮臺操法大略》,提出發展中國海軍,「最上之策,非擁有鐵甲等船自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為守之妙」。後來被委任為右翼總兵兼「定遠艦」管帶。

劉步蟾在黃海大戰中指揮艦隊英勇殺敵,在威海衛即將失守,定遠艦被重創失去戰鬥力時,為使軍艦不落入敵手,下令炸毀定遠艦,自裁殉國,做到「船亡人亡,志節懍然」。奉旨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賜恤,世襲騎都尉加一等雲騎尉。

「定遠艦」的軍官多數來自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的學生:

「定遠艦」副管駕李鼎新:

福建侯官人,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留英學生,民國時任海軍總長。

「定遠艦」駕駛大副朱聲崗:福建船政學堂畢業。

「定遠艦」魚雷大副徐振鵬:廣東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學堂畢業,1912年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

「定遠艦」槍炮大副宋文翽:廣東香山人,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甲午戰前調任「廣甲」艦幫帶大副,宣統元年曆任「江利」炮艦管帶,三年初任「鏡清」炮艦管帶。

「定遠艦」炮務二副高承錫:福建船政學堂畢業。

「定遠艦」總管輪陳兆鏘:

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學堂畢業,民國時先後任海軍部艦政局局長、江南造船所所長、福州船政局局長、福州海軍學校校長、福州海軍飛潛學校校長。

「定遠艦」鐵甲成功起吊的消息,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網友們在評論區裡緬懷致敬:「緬懷英雄,奮發圖強」。如今,我們真正強大了,不會讓歷史的悲劇再重演。

記者:王曉霞 整理報導

相關焦點

  • 「定遠艦」鐵甲出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新華社濟南9月19日消息,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鐵甲起吊出水瞬間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 18噸重鐵甲出水
    從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獲悉,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在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附近海域,考古隊員們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起吊出水。
  • 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18.7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18.7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 近日宣布,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經過測繪記錄,鐵甲於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劉公島上,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在劉公島附近海域出水(9月17日攝)。
  • 甲午海戰英勇「定遠艦」鐵甲出水!幕後有廣東水下考古人的汗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的瞬間 圖/新華社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的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今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有上千件已經陸續出水,考古隊基本摸清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截至目前,共發現沉艦主炮臺遺蹟,並出水各種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徑彈藥為主,還有撬棍、銅蓋、彈殼、銅錢等銅質文物,木滑輪、甲板、麻將等木質竹質文物,青花瓷碗、玻璃等艦上人員生活物品。
  • 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據悉,水下考古隊此前經過10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這塊鐵甲起吊出水,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真容。
  • 沉入海底125年 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 黃宙輝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出水,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
  • 重約18噸,定遠艦鐵甲現身!考古負責人講述裝甲板出水震撼瞬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對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了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山東領隊、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澤冰,講述鐵甲出水激動人心的瞬間。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很快,日本人就以"定遠"、"鎮遠"二艦為假想敵來發展軍備建造軍艦。1894年9月17日中日在黃海交火,也就是黃海大戰,戰鬥中的日本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艦擊中失去戰鬥力,可惜沒有擊沉它!
  • 山東: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又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濟南9月20日消息(記者桂園)記者今天從山東省威海市獲悉,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近日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北洋定遠艦鐵甲重現人間,鏽跡斑斑難掩超強防禦力
    近日有消息稱,於甲午戰爭中沉沒的北洋「定遠」艦的打撈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據報導,在經過了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清淤、穿纜與起吊作業之後,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於北京時間9月19日,終於成功的讓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
  • 沉海126年 18噸鐵甲重見天日 定遠艦水下考古有咱「揚家將」
    這就是2020年9月17日18點24分,山東威海甲午海戰終戰地「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現場實景。這個鐵塊被證實是定遠艦上的一塊鐵甲,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歡呼的人群中,有一個來自揚州的身影,他就是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隊員張敏,從2018年到2020年,他親歷了這片鐵甲出水的全過程。
  • 這塊「鐵甲」上了《新聞聯播》,啥來頭?
    昨天的《新聞聯播》提到了一艘聞名中外的軍艦——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關於它,近日又有了新發現。 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重要證據出水,世人再次目睹其真容
    2020年9月17日,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9月17日,是清朝末期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旗艦定遠艦憑藉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面對日艦圍攻,屹立不退。
  • 陳悅說甲午:定遠艦命名解密 由李鴻章直接命名
    《陳悅說甲午》系列訪談第4期:定遠艦命名解密 由李鴻章直接命名  齊魯網訊 大型歷史紀錄片《定遠歸來》將於9月17日晚22點25分山東衛視三集連播。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我們採訪到了民間學者陳悅,他對甲午歷史的觀點令我們眼前一亮。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 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
  • 北洋海軍為何會想德國訂購「定遠艦」和「鎮遠艦」?
    北洋海軍購買定遠艦和鎮遠艦這樣的鐵甲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個認識過程的。首先,1874年日本以琉球漁民被臺灣漁民殺害為由,出動軍艦以及運輸船入侵臺灣,稱為「日本侵臺事件」。李鴻章派出的李鳳苞、徐建寅,經過考察歐洲各國新式鐵甲艦以後,選定以德國製造7600餘噸「薩克森」號鐵甲艦為母版,吸收英國製造11800餘噸的「英弗萊息白」號鐵甲艦優點,綜合制定的鐵甲艦方案。清朝向德國訂購了兩艘,由德國伏爾鏗船廠製造,命名為「定遠艦」和「鎮遠艦」。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昨天,2020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本次考古調查工作擬提取2019年發現的大型鐵甲,並對沉艦艏、艉部進行抽沙清理,計劃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定遠艦曾經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它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歷史的印跡》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