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新聞聯播》提到了一艘聞名中外的軍艦——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關於它,近日又有了新發現。
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成功將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鐵甲系定遠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據史料記載,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複合裝甲。該鐵甲為一整塊,長2.86米、寬2.6米、厚30.5釐米,重約18.7噸,是定遠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成為甲午戰爭實物證據。
經過測繪記錄,鐵甲在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劉公島,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
鐵甲屬於艦體哪部分?
由於定遠艦所在位置的水下能見度十分有限,考古活動幾乎是靠手摸,拍攝水下文物更是要將攝像機貼在文物跟前才能勉強看清。
這塊巨大的鐵甲微微有一些弧度,被發現時斜插在泥沙之中。
這塊鐵甲究竟是艦體上哪個部分構件呢?
通過與戰艦結構圖的仔細比對和研究,考古隊最終鎖定了鐵甲片原來的所在位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定遠艦中間有一個鐵甲堡,鐵甲片應該就是在鐵甲堡起弧的那個位置。
定遠艦 沉址已出水各種文物上千件
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定遠艦,作為北洋水師的旗艦,1894年在黃海海戰中主動開炮迎敵。後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定遠艦不幸被敵軍偷襲,中彈受損,擱淺在劉公島附近,隨後又被拆解、盜撈,所剩無幾。
自2017年起,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的聯合考古隊開啟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調查確認這是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沉址。
截止到目前,共發現沉艦主炮臺遺蹟,並出水各種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徑彈藥為主,還有撬棍、銅蓋、彈殼、銅錢等銅質文物,木滑輪、甲板、麻將等木質竹質文物,青花瓷碗、玻璃等艦上人員生活物品。
鐵甲出水
鏡鑑甲午
吾輩自強
以史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