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紀念甲午戰爭 防範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2021-01-15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8日社評,原題《紀念甲午戰爭 防範軍國主義復活》,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7月25日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大陸除了舉辦多項活動紀念,更刻意在渤海、黃海及東海進行實彈演習,展現抗日的決心,也使大陸與日本關係更加緊繃。

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籤下馬關條約,不但開放內陸多處港口城市,還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並賠款2億3000萬兩白銀,這是南京條約籤訂以來,對中國傷害最大的不平等條約。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從此一落千丈,而日本軍國主義卻藉此快速崛起。

毫無疑問,對於中華民族來說,甲午戰爭非但是國恥,更是國讎,因為自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就未曾中斷。據學者統計,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70多年,日本對外發動14次侵略戰爭,其中10次就是針對中國,平均每7年侵略中國一次。從1874年到1945年間,中國非經濟損失累計達50兆美元,僅僅抗戰8年,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就超過620億美元,傷亡人數高達3500餘萬人,這筆血債,中國人縱然能夠饒恕,但卻絕對不能遺忘。

儘管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但時至今日,日本對於侵略中國始終不肯真誠地認罪,對於鐵證如山的南京大屠殺還一直否認。近年來,日本始終扮演美國的馬前卒,極力防止中國崛起,2012年9月日本政府將釣魚島收歸「國有」,中日對峙日益嚴重,安倍晉三上臺後,不但不修復兩國關係,反而還參拜靖國神社,修憲解除日本「集體自衛權」限制,並積極配合美國,企圖壓制中國,雙方關係自然更加惡化。

無庸贅言,新仇勾起舊恨,中國大陸反日情緒不斷高漲,面對美日聯手,咄咄逼人,中國既不能屈服,更不能示弱。解放軍自7月15日起,在甘肅等地舉行10場陸軍兵種部隊跨區基地化實兵實彈演練,南京、濟南、成都等6大軍區派出10支陸軍遠程火箭彈、炮兵、防空旅參加,演練將持續3個月。日前解放軍又宣布在渤海、黃海及東海進行軍事演習,要求期間任何船隻不得進入相關海域。另外,大陸民用航空局也要求航空公司在8月15日之前,將面臨東海的南京、濟南兩個軍區的上海等12個機場,起降航班數量按25%進行調減。

這一連串的動作,固然是針對即將舉行的日美軍事演習,同時,也是向日本解除「集體自衛權」的反擊。可以預見,未來中日兩國之間的對立將會繼續升高,隨著雙方的軍備競賽,火藥味只會越來越濃,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儘管兩國可能都只想鬥而不破,但軍事衝突發生的機率已經很難排除。

對於臺灣來講,陸日之間的摩擦不只無法置身事外,而且左右為難。就民族情感來講,臺灣自然應該站在大陸一邊,但臺灣與美國關係密切,在美國全力支持日本對抗中國的狀況下,臺灣如果支持大陸,無異與美國作對,所以最安全的作法,應該是保持中立。

儘管如此,大陸、臺灣同為炎黃子孫,我們不能忘記,在現代史上日本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傷害最大的國家,臺灣也曾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在紀念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必須記取歷史的教訓,我們固然希望陸日之間相互克制,避免戰爭,但對於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一定要嚴厲譴責。

相關焦點

  • 日本東京「靖國神社」,是個中國人能認清日本軍國主義危險的景點
    「靖國神社」是一處內涵很深刻的東京景點,這裡的很多故事都值得揣摩和體會,其實應該更多人知道這裡的樣子,這樣才會更加理解日本軍國主義幾十年來,逐步開始抬頭的實際情況。最早的「靖國神社」叫做東京招魂社,是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創建的,目的是為了紀念在推翻幕府,幫助天皇重掌日本大權的戊辰戰爭中,為恢復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
  • 為啥說一旦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美國將是其報復的第一個仇敵呢?
    網友:為啥說一旦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美國將是其報復的第一個仇敵呢?其實這個問題其實可分為兩個問題,一是日本軍國主義是否有復活的可能?二是若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是否首先報復美國?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日本港口內停靠的蒼龍級潛艇隨著憲法解禁程度越來越大,日本的野心也會擴張,未來待實機到東風起,軍國主義就有可能死灰復燃,當年那個曾讓亞洲恐懼的喪心病狂的日本就有可能重現人間。一想到這個後果,日本的一切軍事政治擴張行為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 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
  • 李金章:日本軍國主義像農夫與蛇故事中的蛇
    原題:駐巴西大使李金章接受《中國日報》拉美版專訪揭批安倍參拜靖國神社2014年1月20日,《中國日報》拉美版在頭版頭條刊登採訪中國駐巴西大使李金章的文章:《中國駐巴西大使抨擊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應正視歷史》,全文(譯文)如下:中國駐巴西大使李金章認為,中日關係、日本與其他鄰國的關係要想得以正常化,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日本徹底與侵略歷史決裂
  • 一部軍國主義「妖孽讀本」引發日本網友的狂熱求知慾
    日本「森友學園」醜聞在衝擊著安倍晉三政權的同事,意外地將一本被禁封了70年的軍國主義「妖孽讀本」帶人了戰後日本人的視線。森友學園下屬「冢本幼兒園」因向兒童教授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的《教育敕語》飽受批判。而弔詭的是,這個短短315字的讀本正在日本網際網路上掀起了一股「新知潮」。面對這個現象,我們不禁想起了一則古老的寓言。。。
  •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段潔龍:決不允許任何軍國主義再次復活
    段潔龍大使在新春招待會上致辭時慷慨陳詞:決不允許任何軍國主義再次復活,決不允許亞洲和世界和平受到威脅。但是段潔龍認為,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國際地位及影響力的不斷提高,確實讓一些對曾經侵略中國和亞洲各國並對軍國主義歷史懷有夢想的日本政客心有不甘,他們頻頻利用各種場合和方式,企圖推翻二次大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並公然以國家領導人身份參拜供奉有國際社會公認的14名二戰甲級戰犯和上千名其他等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他們明確聲言要向納粹德國學習,悄悄修改和平憲法,並公開否認國際社會對侵略一詞早有明確定義的共識。
  • 「反華從娃娃抓起」 起底日本軍國主義幼兒園
    在這家幼兒園,孩子們日常演奏的是《軍艦進行曲》和《愛國進行曲》等日本戰前軍歌。  網上一段視頻顯示,孩子們在相當于靖國神社地方分部的大阪護國神社背誦《教育敕語》,演唱《同期之櫻》等戰前軍歌。  《教育敕語》是日本戰前軍國主義教育一大重要支柱,1948年被日本國會廢除。塚本幼兒園卻自2001年將其列為教育內容。
  • 約翰·列儂曾參拜日本神社 與軍國主義無涉
    無論日本媒體挖掘約翰·列儂曾經參拜日本靖國神社、伊勢神社的用意何在,都會給許多讀者造成某種誤解,很容易將這位著名的搖滾歌手與日本神道教、日本軍國主義牽連起來。事實上,如果我們了解了日本宗教法和神道教的現狀,就會明白,約翰·列儂或許只是進行了一次獵奇之旅而已。
  • 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日本軍部的權力擴充、國家軍隊的法西斯化
    軍國主義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具體含義可能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它指代的是國家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把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處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思想的控制之下。日本軍國主義就是現代史上非常典型的軍國主義。
  • 隱藏千年秘史,被軍國主義利用,日本童話「桃太郎」的坎坷身世
    甲午戰爭時期,當地一家點心公司「吉備糰子」的產品聲稱為桃太郎傳說裡的糰子,1930年的時候,昭和天皇去岡山,雕塑藝術家難波金之助撰文,將桃太郎的原型和岡山地方神仙「吉備津彥命」聯繫到了一起,使得「吉備津彥命」成為「桃太郎」原型成為一種主流聲音。
  • 二戰反思:美國從日本撤軍,日本還會回到軍國主義時代嗎?
    現在美國從日本撤軍,日本也不可能回到軍國主義時代,軍國主義時代有自己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而這些背景從目前來看,日本整個社會是不復存在的。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日本天皇專制制度,天皇專制制度在當下已經不復存在,尤其是在美軍駐日期間,對日本進行的政治,社會,經濟的民主化改革,使得天皇制度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名義上的象徵,不僅沒有實權,甚至在社會上所起到的一種信仰精神,照比過去也大大折扣。
  • 日本緣何復活「零式」戰鬥機
    原標題:日本緣何復活「零式」戰鬥機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主力戰機「零式」今年初在海上自衛隊鹿屋航空基地上空升空。這是二戰後「零式」戰鬥機首次出現在日本上空。
  • 大連萬忠墓:中日甲午戰爭殉難者長眠之地
    萬忠墓紀念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東麓,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建,屬於清代墓地建築,是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館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國人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從旅順港到丹東的運兵船被日軍在黃源偷襲!
  • 軍國主義狂熱的年代,這些日本人選擇說「不」!
    全文共4976字 | 閱讀需9分鐘 在那個軍國主義極端狂熱的年代,也有一些日本人堅守住了自己正常的人性。他們在高壓的狀態下,勇敢的向軍國主義說「不」!儘管他們的力量很微小,卻捍衛了人類的尊嚴與自由。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全民瘋狂,教育軍事化,日本軍國主義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軍國主義如何形成?如何控制士兵?1997年,祖籍南京的華裔女作家、華裔歷史學家張純如女士,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使用了很多的有力證據,寫出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當時盟軍投降與戰死的比例是1∶3,而日本的則是1∶120,也就是說,日軍121個人當中,其中120個人寧願戰死,也絕不投降!近似成了戰爭機器!表現出「寧死不屈」的架勢!日本軍國主義如何把他們洗腦控制得這麼徹底?第三,孤懸海外、閉關鎖國、佩裡叩關、報復心理。
  •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致力於中國近代海軍史、艦船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定遠號紀念艦策展總監,海軍史研究會會長,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委員會委員、北洋水師網站站長。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等刊物發表專業文章近百篇,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清末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沉沒的甲午》、《辛亥·海軍》、《中國近代軍艦圖鑑》等。
  •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康有為看到機會,組織舉子公車上書力主變法
    7月25日,按照日本人的旨意,朝鮮親日派政府宣布「獨立」,脫離同中國的朝貢關係,廢除以往同中國籤訂的條約,並授權日本驅逐在朝鮮的中國軍隊。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 宮城事件:日本軍國主義在投降前夜的最後瘋狂
    不過,有的軍國主義死硬分子卻異常頑固,甚至還有剖腹自殺的。就在天皇宣布投降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14日,日本國內發生了一次重大事件,差點兒就改變了歷史發展的進程。以畑中健二為首的一批下層軍官,堅決不同意日本投降,希望再來一次類似於「二二六事件」的軍事政變,而這一天也被日本稱為「二戰史上最長的一天」。
  • 井上清:證明釣魚島屬於中國的日本人
    這引起了井上清教授的研究興趣: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釣魚島就很有可能是日本趁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的混亂從中國搶來的,這樣,根據日本在1945年接受的波茨坦公告,該島就應該無條件地歸還中國才對,怎麼倒在20世紀70年代又成了領土爭端?這是不是「日本帝國主義再起」的一種表示呢?       抱著對軍國主義復活的疑慮,井上清教授開始這個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