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主義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具體含義可能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它指代的是國家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把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處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思想的控制之下。日本軍國主義就是現代史上非常典型的軍國主義。
日本在二戰時期後期人口約為6000萬到7550萬人之間,軍隊規模卻已經到達716萬人到826.3萬人之間,再加上此前軍隊的傷亡,幾乎國家十分之一的人口用於軍隊,加上後勤保障的人口,可以說整個國家的青壯年男性都用於軍隊服務,而且日本四面擴張,和英國、蘇聯、中國、美國陸續開戰,一度想要徵服世界,但是窮兵黷武的代價是國滅兵敗,被美國全面佔領。不過日本軍國主義的成型是值得我們思慮的事情。
日本軍部鉗制下的日本政府
日本軍部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政府部門,而是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行政上的政府軍事機構。在行政上軍部指的是五個軍事部門,分別是:
1878年成立的參謀本部,是日本陸軍的最高軍令機關,長官為參謀總長;1893年設立的軍令部,為海軍軍令機關,首長為軍令部長。1933年改稱為軍令總長;1893年成立的教育總監部,長官為陸軍教育總監,負責陸軍的教育訓練;日本內閣裡下屬的陸軍省和海軍省,即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其中參謀總長、教育總監、陸軍大臣是日本陸軍的三巨頭,按照日本的行政慣例,後繼內閣的陸軍大臣必須由三長官推薦。第二個含義,軍部指代的是日本軍隊之中的上層政治人物,他們由於掌握了軍事部門故而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使得他們可以在日本政治上發揮極大的作用。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代實行的是天皇制即近代天皇制,國家行政是根據天皇的統治權開設的政府架構。1889年2月11日明治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就是明治憲法。按照這套法律,日本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統治權。天皇有權裁可法律,發布敕令,召開與解散議會,決定官制和任免內閣大臣、官吏,統率陸海軍,宣戰、媾和及締結各種條約 即日本帝國的統治權利來源於天皇是天照大神後裔的神權,而非來源於國民。根據天皇統帥權成立的日本軍部是獨立於內閣和帝國議會之外的權利機構,只對天皇負責,所以內閣和議會根本無法制約軍部,這為軍部的權力擴大奠定了基礎。
日本為了應對戰爭,成立了軍隊要員組成的大本營用於對外戰爭。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直面強大的沙皇俄國,這使得日本強化了大本營的軍事作用,在此期間日本軍隊的參謀總長等軍事大臣可以直接上報天皇有關軍隊調動、作戰的軍令事項,形成了「帷幄上奏權」,此後軍隊事務和議會、內閣相隔絕開來,不再受到議會、內閣的約束。1907年日本規定軍令只要經過陸軍大臣、海軍大臣的副署就可以發布,不需要首相、樞密院、法制院的審查。所以軍部成為政府之外的政府,軍隊的統帥權完全獨立,操縱在軍隊高級軍官自己手中。
此外日本舊帝國的內閣並不是在內閣總理大臣指揮協調下的內閣,而是各個內閣大臣由天皇任命並且直接對天皇負責,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的首相自然無法控制各個內閣大臣,首相的權力被嚴重削弱。1900年日本明治元老山縣有朋為了防止政黨控制內閣,於是制定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也就說日本內閣成員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將軍擔任,而兩個大臣的人選必須由軍部選擇,如果軍部的高級將領不選擇陸海軍大臣的人選,那麼內閣就無法成立,這使得軍官們可以以此要挾內閣和控制內閣,最終使得內閣被軍部控制,從而使得國家被軍部控制。
日本軍隊的法西斯化
法西斯主義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而是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常態,法國、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都出現了法西斯政黨和群體,法西斯主義掌權的國家有義大利、維希法國、納粹德國、弗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以及日本軍部獨裁下的日本。這主要是1929年美國股市暴跌,繼而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經濟危機,大批工人失業,於是全球出現了社會主義運動。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蘇聯革命成功後,一個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並且成功渡過經濟危機,這使得全球的工農運動高漲,也也促使社會主義運動加劇。
在社會主義運動下,各個國家的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十分恐懼,他們害怕工農運動推翻自己的統治,一部分國家例如英國、法國、美國開始吸納社會主義的措施,提高工農待遇,這使得法西斯主義並未取得政權。而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則是法西斯直接上臺執政,這說明日本的法西斯化是必然的。日本法西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一輝、大川周明組建的猶存社,尤其是北一輝屬於典型的法西斯分子,他在1919年8月撰寫了《日本改造案原理大綱》,後改題為《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北一輝提出在近代天皇制的基礎上,利用軍隊發動政變控制國家再進行國家「改造」,改造的目的是實行對外侵略。
猶存社為了實現目標吸納了很多青年軍官進入社團,比較有名的軍人就有西田稅。隨後大川周明又和滿川龜太郎組建了行地社,行地社除了西田稅,還有荒木貞夫、板垣徵四郎、鈴木貞一等中下級軍官,此後又有國本社的成立,由小磯國昭、松井石根、齋藤實、永田鐵山等高中級軍官組成,這使得日本軍隊的法西斯思想大肆傳播。日本的少壯派軍官對於北一輝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十分推崇,他們認為要實現國家改造,必須實現國家總動員體制,此後在法西斯軍官的推行下日本的軍部搞起了國家為戰爭而準備的總動員體制。
從歷史發展來看,北一輝和大川周明此時搞出來的猶存社依舊屬於民間的法西斯主義社團,雖然對日本的中下級軍官產生影響,但是距離日本實現軍部獨裁還是很遙遠。北一輝和大川周明決裂之後,北一輝認為高級軍官不可能完成改造國家的任務,他主要聯繫的是青年中下級軍官,鼓動青年軍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而大川周明則是投靠中級軍官,這使得日本軍隊和民間法西斯思想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日本軍隊的兩個派系,一個是主張發動政變改造國家的皇道派、一個是通過陸軍大臣控制內閣形成軍部獨裁的統制派,但是這兩派的目標就是建立法西斯化的軍國主義日本。
軍部和法西斯的結合變成了軍國主義
對外擴張是日本法西斯的表現之一,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必然選擇。對內擴大軍部的權力也是法西斯分子的強烈追求。在日本民間法西斯思想和軍隊結合之後,日本青年軍官一直追求能夠控制日本政府,在對外戰爭打響之後,軍隊軍官的權力擴大,由此日本開始發動一系列法西斯政變試圖完成日本國家的法西斯化。1930年夏參謀本部俄國班班長橋本欣五郎拉攏陸軍中央部分中佐以下的軍官組建了櫻會,參加櫻會的軍官有100多人。櫻會軍官試圖在1931年3月20日挑動工人抗議,迫使濱口內閣辭職,成立以陸相宇垣一成為首的軍政府。最後因為統制派反對而宣告破產。
此後橋本欣五郎和大川周明計劃於在10月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政府,只是又一次因為軍隊高官反對告終。但是日本軍隊的權力卻一步步擴大,到了1934年10月日本陸軍省新聞班出版發行了一個小冊子,名字叫《國防之本義及其強化》,開頭便是「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戰爭以平民生命作為消耗品,對百姓來說是一種摧殘,但是日本法西斯分子居然鼓吹和美化戰爭,可見此時日本法西斯分子的猖狂,他們藉助戰爭要實現軍部的獨裁化。最為狂熱當屬皇道派軍官,這些青年軍官是在部隊帶兵的下級軍官,出生貧寒,屬於北一輝的狂熱信徒,認為改造國家只有實現軍部獨裁。
皇道派青年軍官的狂熱使得統制派上層軍官十分驚恐,統制派軍官在1935年7月免去皇道派將領真崎甚三郎的教育總監職務,這使得皇道派軍官十分憤怒,皇道派軍官相澤三郎中直接在8月12日刺殺軍務局長永田鐵山,為防止不測,統制派把皇道派軍官較多的東京的第一師團調往中國東北,但是在1936年2月26日拂曉,第一師團中的1473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聽從21名青年軍官的率領、指揮,分成7路冒雪奔襲軍政官員,內大臣齋藤實、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藏相高橋是清都被殺死,叛軍此後會見了陸軍大臣川島義之,宣讀了《奮起趣意書》,提出七條「希望事項」。這便是著名的「226」兵變。
不過在昭和天皇的授意下這次兵變被鎮壓,青年軍官和叛亂士兵的積極分子都被殺死 在1937年8月,北一輝和西田稅作為叛亂的幕後策劃者、支持者,都被槍決。但是226兵變的結果是軍部法西斯控制了日本,新成立的廣田弘毅完全按照日本法西斯的要求行事,實施了法西斯化措施,日本的法西斯軍事獨裁體制基本形成,1941年東條英機擔任首相,還同時兼任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此後東條英機陸續兼任軍需大臣、參謀總長、翼贊會總裁最終在1944年完成了個人獨裁,而軍國主義隨著法西斯的壯大也成了日本的瘋狂思想。
結語
2000年前春秋時期的《司馬法》說過「國雖大,好戰必亡」,日本軍部在經過法西斯思想的影響之後變得極度瘋狂,日本軍國主義被法西斯催化最終變成了瘋狂之舉,除了給世界帶去災難和毀滅自己之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日本為軍國主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日本人依舊沒有反思,如今還在軍國主義的幽靈中徘徊,這便是日本最為悲哀的地方,曾經毀滅自己的軍國主義居然依舊被日本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