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把戰列艦改裝成航母,加賀號誕生了

2021-01-14 局座召忠

文/U156

這兩天傳來一個消息:當年在中途島海戰中三艘抱團扎堆最後死一塊兒的日本航母其中有兩艘被找到了。一艘已經確認為加賀號,另外一艘目前暫時被推定為赤城號。在等待考察隊傳來更多消息的同時,我們來聊一聊這兩艘第一航空戰隊的航空母艦。

加賀號的殘骸

(圖源:https://www.independent.co.uk)

第二艘航母的掃描影像

(圖源:https://www.maritime-executive.com)

我們把時間軸往前調個幾十年:從這兩艘航空母艦的建造和改裝過程開始聊起。

加賀和赤城都是「八四艦隊」計劃下的產物,這個「八四艦隊」是「八八艦隊」計劃的改版。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打趴下了滿清後,腰包瞬間就鼓了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在「三國幹涉還遼」事件中受了毛熊海軍的刺激,日本以毛熊太平洋艦隊為對手鼓搗出了一個「六六艦隊」的方案:用還沒在懷裡捂熱的滿清的賠款打造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去和毛熊太平洋艦隊比劃兩下。籤訂了《中俄密約》後俄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存在感比美國海軍還強,絕非現在躺在海參崴港口裡生鏽的那一堆破銅爛鐵可比。

需要強調的是:「六六艦隊」、「八八艦隊」和「八四艦隊」並非單純建造主力艦,配套的其他作戰艦艇(巡洋艦、驅逐艦和潛水艇等)和輔助艦艇(掃雷艦、補給船和雜役船等)等花費也不少。

日本人用滿清的賠款打造的「六六艦隊」在戰場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俄國版「凱申物流」大掌柜尼古拉二世的三支俄國太平洋艦隊先後被日本人砍瓜切菜一般的團滅(原來就在旅順的第一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主力組成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和沙皇用波羅的海艦隊剩下的破爛拼湊的第三太平洋艦隊)。

除了跑進膠州灣的皇太子號和在歐洲和遠東之間來了一個折返跑的阿芙樂爾號(就是後來炮打冬宮的那艘)等少數漏網之魚之外,大多數俄國軍艦不是被擊沉就是成為了日本人的戰利品。這下日本人開始嘚瑟了:連露西亞都死啦死啦滴了;現在這形勢不是小好、是大大滴好,將來應該會——更好?

美國人:才怪!——1908年10月18日,橫濱港,美國大白艦隊上門打臉。望著禮炮隆隆耀武揚威的十幾艘美國戰列艦,日本人才發現自己那點兒家當還真拿不上檯面。

其實在1907年,日本人就修改了自己的假想敵;並且已經針對當時正在急速造艦補欠帳的美國海軍,規劃了八艘戰列艦和八艘巡洋艦的計劃——這就是最早版本的「八八艦隊」。再加上無畏艦的橫空出世使得日本海軍手上那一大票前無畏艦瞬間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於是乎這個大建計劃需要往裡面投入更多比當年「六六艦隊」更多的銀兩。另外日本海軍的天敵日本陸軍那會兒也在擴軍,平時要維持25個師團、戰時還要擴充到50個師團。

而且這一次還沒有滿清這樣的冤大頭給日本人買單——日俄戰爭日本人可是一分錢賠款都沒拿到的。讓日本人自掏腰包的話,哪怕是把全日本上下的值錢玩意統統打包了賣都湊不出這麼多銀子來,大建計劃怎麼辦?

——涼拌,毫無懸念的被撕拉撕拉了。日本海軍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一戰前又提出了「八四艦隊」計劃,先造上八艘艦齡八年的戰列艦和四艘戰列巡洋艦再說。這份方案在防務會議勉強過了,報到國會後國會老爺們不幹了:八嘎!這邊剛撕拉了陸軍馬鹿的擴軍方案,你海軍馬鹿又來要錢造艦?沒錢!

第一份八四艦隊方案就這麼被拋棄了……

但是這事兒還沒完,這邊日本人還在會議室裡圍繞著「八四艦隊」計劃爭論不休,歐洲那邊普林西普已經掏傢伙了——塞拉耶佛兩聲槍響,一戰打起來了。剛剛在國會吃了癟的日本海軍那個興奮喲:再去要錢!

(圖源:history.com)

日本國會:哦,知道了。去歐洲這事情嘛,給你劃撥特別經費買點驅逐艦。

海軍被打發走了,但是這事兒——沒完!

第二年海軍結合新形勢,又把這個被斃了的計劃拿出來找日本國會要錢。而且還是連本帶利的要——總數額比1907年「八八艦隊」的計劃申請還要高出不少。對此海軍的解釋是物價上漲,你們得多撥一點兒款子;而且俺們鬧經費的事情就這一回絕不再跟國會多要(當然這是胡說八道)。這個方案經過了漫長的扯皮和參與者們慘重的腦細胞傷亡後,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給過了。大正5年造一批,大正6年造一批。

加賀和赤城就是大正6年(1917年)造艦計劃的產物,加賀是戰列艦赤城是戰巡。這一批次下的單子還真不少,主力艦就有五艘:戰列艦陸奧(長門在前一年的計劃裡面),戰列艦加賀和同級的土佐,戰巡天城和同級的赤城。就在日本人一邊造艦一邊做夢的時候,一紙通知發下來了:除了陸奧之外,其他的都別造了。

《華盛頓海軍條約》下來了。

日本海軍抹著眼淚把造了半拉的兩艘天城級改成航空母艦再就業,兩艘加賀級則被拉去打靶,為新式魚雷和炮彈的科研工作「發揮餘熱」……

然而歷史的行程讓這個計劃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偏差: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在橫須賀船臺上接受改裝的天城號被從船臺上給震了下來,歪倒在船塢裡;經檢查,天城號被鑑定為「不可逆性脊柱錯位」(龍骨移位無法修復)兼「重度傷殘」。最終天城號因搶救無效,被日本海軍「註銷戶口」(報廢除籍)。

關東大地震後的天城號

(圖源:WWII Database)

當時,加賀和土佐正好也停泊在橫須賀港內,經檢查,日本海軍選中了加賀號作為天城號的替代艦接受航母改造,加賀號也成為了為數不多的由戰列艦改裝成航空母艦的艦隊航母,土佐號作為靶艦接受了武器測試,為大和級的設計積累了數據和相關經驗;兩年後,油盡燈枯的土佐號在自爆無效的情況下被日本人打開金斯頓閥門自行鑿沉。

加賀號被拖上船臺後,日本海軍發現問題來了:加賀是準備當靶艦報廢掉的,塊頭倒是挺大,但是改裝方案非常不好做——也沒法把赤城號的改裝方案拿來套上去用。那就拿來做實驗吧:在那個沒有模擬軟體的年代,要想摸索出適應未來海戰需求的航空母艦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實驗;日本海軍難得的奢侈了一把,在加賀號上試驗了很多新玩意。加賀號改裝計劃工期不短,畫圖都畫了差不多兩年一直到1925年才動工,一直弄到1929年底才服役。赤城號比加賀號早一些,1925年下水,1927年服役。

剛服役的赤城號

(圖源:flickr.com)

相關焦點

  • 風花雪月,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命名規則和幾個特例
    二戰期間,舊日本海軍曾保有大量的艦艇,有人認為舊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頗有古風,給人一種唯美的感略,例如舞風、若葉、青葉、蒼龍等艦名。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方式,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方式較為單一,相較於歐美國家來說屬於有跡可循的那類,整理起來也較為簡單。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而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同樣艦員眾多,比如說大和號戰列艦,這艘滿載排水量達7萬2810噸的軍艦,其艦員編制為2415人,在被美國海軍艦載機轟炸沉沒時,其艦長為賀幸作大佐,艦員全部陣亡。舊日本海軍佐官升級的「跳板」:長門號相比較於大和號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在多數時間中的名氣要跟大一些,該艦有著「國民最熟知的戰艦」稱號,也正是因此,擔任長門號的艦長雖然是都是大佐,不過因為長門號的「特殊地位」,其艦長從佐官升遷為將官的速度和比例,遠比其他戰列艦高。
  • 二戰日本改裝重型航母赤城號與加賀號始末
    在航母的發展史上,日本和美國、英國一樣是最早發展航母的三個國家,在航母建造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其中就屬赤城和加賀號的三段式飛行甲板甲板最為特別。
  • 5000米海底沉睡77年,日本加賀號航母被找到,火炮仍完好無損!
    圖片: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加賀號直升機航母,沿用了舊日本海軍加賀的艦名。經過數個月網格式的搜索,沉船搜索團隊最終確定了「加賀」號航母的位置,並通過使用聲納等設備研究這艘沉船。「加賀」號航母原本並不應該是航母,而是八八艦隊計劃中的一艘待建戰列艦,從1919年開始,日本海軍下令在川崎造船廠做好興建「加賀」號戰列艦的準備,1921年11月17日,有10萬民眾親眼見證著「加賀」號戰列艦的下水。但隨著1922年當時世界各列強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幾乎是慘敗,迫於條約內容計劃將「加賀」改裝成航母。
  •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擁有大量航母,只是因為很有錢嗎?
    圖為鳳翔號航空母艦,是舊日本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其實,和美國相比,日本的航母數量並不算多,要知道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擁有的航母數倍於日本。而且,當時的日本也並沒有多少錢,航母也沒有多便宜。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的航空母艦是從明治維新的時候就開始建造了,而當時的舊日本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於1919年開工,1921年下水,年齡非常大了。鳳翔號學習了百眼巨人號等航母的經驗,但是並沒有被日本海軍方面所重視。
  • 繼「加賀」號後又一艘二戰日本航母殘骸被找到 或為「赤城」號
    「赤城」號或是「蒼龍」號的船體(共同通信社)海外網10月21日電在繼18日發現二戰日本航母「加賀」號殘骸之後,20日,美國「海燕」號探險船在夏威夷群島西北部發現了另一艘二戰日本航母的殘骸,據推測有可能是「赤城」號或「蒼龍」號。
  • 最短命的航母竟是戰列艦改裝?信濃號原本是大和三號艦
    資料圖作為歷史上最短命的航母,信濃號出名的方式可以說是非常不光彩,正式出航僅僅17小時便被送入了海底,誰讓它選擇了大祥瑞雪風號驅逐艦來護航。其實信濃號是由戰列艦改裝而來的,並非原計劃就準備造航母。資料圖在日本海軍的計劃裡,信濃號的船體原計劃是準備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而建造的,代號110號艦,後來由於發現航母足夠給力,大和武藏全場打醬油,再加上資源的不足,於是110號艦停工,而完成度更低的111號艦直接給拆了挪作他用
  • 美媒評五艘「最差航母」,日本「加賀」號上榜,最後一艘還在役
    航母作為現代的海上霸主,是大國海軍的主要威懾手段,面對航母戰鬥群,一般小國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但是在航母誕生之初並沒有受到重視,一直到二戰結束後航母才確立了它海上霸主的地位。在一戰時期英國便發明了航母,但是航母最初只是用來為戰列艦等護航偵查的輔助艦,直到二戰時,人們信奉的都是大艦巨炮的海戰理論。
  • 美媒評選5艘「史上最差航母」,日本的「加賀」號航母榜上有名
    對於當時來說,航母的建造難度並不是很難,因為它不需要攜帶大量武器或裝置,只需要為戰機提供起降點和儲存空間就可以,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航母漸漸被賦予新的功能,而且噸位也越來越大。如今,航母的建造難度已經大大提升,一般國家都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航母的自主建造。因此,美媒也就此評選了五艘「史上最差航母」,其中上榜的就有日本的「加賀」號航母。
  • 二戰結束後日本長門號戰列艦挨了兩次原子彈
    二戰時期的日本長門號(ながと)戰列艦,既開啟了舊日本帝國海軍的輝煌時代,也最終見證了舊日本帝國海軍的徹底覆滅。 想像中決戰太平洋的「一號艦」 長門號是日本第一艘擺脫英國影響,自行設計的戰列艦。
  • 鐵甲威龍-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但是,由於日本海軍的戰列艦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級在建成後始終處於一種作用不明的曖昧狀態,以至於被當成聯合艦隊的水上豪華飯店使用。對實力不足的日本國力和日本海軍兵力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浪費。大和艦的噸位,主炮威力,裝甲厚度超過了同時代的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強戰列艦。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 加賀號航母:改造自戰列艦,參與過多起侵略行動,黑歷史嚴重
    加賀號是日本最初的重型航空母艦之一,她與赤誠號的起源很類似,原始設計是戰列艦。加賀號服役之後,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隊,此後兩艦一般共同執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在此次戰鬥中,日軍30架艦載機被中國21架飛機攔截,結果日機第一天進行作戰便遭到嚴重損失:8架八九艦攻與2架九四艦爆遭到擊落,其它輕重損傷不計,這是「加賀」號在中國最慘的一次失敗。隨後,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轟炸的目標也擴展到廣州白雲機場和廣州市區。1939年後,加賀號返回太平洋海域。1941年12月7日,加賀號作為六艘航母之一參與偷襲珍珠港。
  • 二戰日本戰績最佳的戰列艦:巨炮「舔」機場,「砸傷」戰列艦
    【話說軍世】說到日本戰列艦,大和號總是最先被提起得到,畢竟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其代表著火炮戰艦的巔峰,不過大和號的戰績乏善可陳,實在拿不出手,沒有和其他戰列艦對戰過,雖然說被認為擊沉過一艘護航航母,不過後來美軍資料顯示,這艘航母是被日軍其他戰列艦擊沉的,因此如果說二戰日本戰績最佳的戰列艦排名,大和號確實提不起勁兒來。
  • 野心勃勃,巧取豪奪,不宣而戰——舊日本海軍的野蠻「發家史」
    ▲日本聯合艦隊大和級戰列艦 舊日本海軍是如何發家的,為何發展如此迅速?為避免新一輪海軍競賽帶來的巨大壓力,1922年美國邀請英、美、日、法、意5個海軍強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 規定自籤約之日起,各國未竣工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全部廢棄,十年內不得造新艦,並限制了主力艦總噸位和主炮口徑,航母總噸位和火炮口徑等,開啟了「海軍假日」時代。
  • 日本二戰歷史唯一,一艘擊沉美軍航母的戰列艦,金剛號,戰列艦 雷伊泰灣大海戰
    「金剛號」戰列艦是 日本帝國海軍最初的「巡洋戰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1號艦。
  • 二戰日本「金剛號戰列艦」日本少數一艘擊沉航母的戰列艦
    今天我要說的這艘日本戰艦,是日本1907年設計建造的老艦「金剛號」戰列艦,剛開始屬於重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是當時世界少數戰艦航速達到30節快速重裝巡洋艦,在日俄戰爭期間跟沙俄海軍有過較量。1944年10月20日,雷伊泰灣海戰,是日本拼光家底跟美國海軍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出動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由於受到1919年籤的《凡爾賽合約》限制德國海軍在一戰後僅保留了8艘舊戰列艦用於訓練及自衛,相關後續艦必須在老艦下水20年後才可開工建造,且新艦最大排水量不得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毫米。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宣布禁止其發展新型軍艦的《凡爾賽合約》,由此開始了一條軍事擴張的道路。
  • 它是大和級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母艦,首航僅十幾個小時就被擊沉
    為了縮小和美國海軍的差距,日本海軍在1939年制定的丸四計劃中列入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便加上這兩艘戰艦,日本在戰列艦數量上仍然不佔優勢,但日本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繼續擴充戰列艦數量,除此之外日本人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大和級的三號艦被命名為信濃號,該艦於1940年5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該艦已經完成50%的工程量,艦體結構已經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