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舊日本海軍曾保有大量的艦艇,有人認為舊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頗有古風,給人一種唯美的感略,例如舞風、若葉、青葉、蒼龍等艦名。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方式,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方式較為單一,相較於歐美國家來說屬於有跡可循的那類,整理起來也較為簡單。
昭和5年8月15日橫須賀海軍工廠三段式甲板赤城與戰艦長門
首先來說說戰列艦,日本海軍的戰列艦一般以日本歷史上的古國來命名,例如長門,陸奧,土佐,大和,武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扶桑的命名,扶桑級作為日本自主研製的第一型超弩級戰列艦(日本人將超無畏艦稱之為超弩級戰列艦),擁有12門356mm主炮的強大火力,所以日本人對該型艦寄予厚望。扶桑為日本古稱,以一國之名冠以一艘戰艦,可見日本海軍對扶桑級的期望值有多高。
大正4年8月24日公試中的戰艦扶桑
然而扶桑級服役後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超重的武裝導致其無法全火力齊射,這樣炮口暴風會損壞艦上的設備。而且六個炮塔大大壓縮了艦上空間,導致扶桑級戰列艦在改進後其艦橋極為高聳,為了安裝更多的艦載設備只能一味加高艦橋,而且侷促的布局使得扶桑級難以換裝更大功率的主機,最終兩艘扶桑級成為了日本海軍最失敗的戰列艦。
昭和8年4月28日吳海軍工廠大改中的戰艦扶桑
日本海軍的戰列艦中只有金剛級的命名規則有些不同,金剛級是日本向英國訂購的新銳戰艦,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日本稱巡洋戰艦),日本的命名規則中將戰列巡洋艦和一等巡洋艦都用山嶽的名稱來命名,所以四艘金剛級戰列艦的分別以金剛山、榛名山(也就是頭文字D中的秋名山)、比叡山和霧島山命名。雖然經過大改裝後,四艘金剛級艦籍改為高速戰列艦,但是其命名仍然保持此前的山嶽名。
大正15年6月佐世保全主炮塔迴旋中的比睿戰艦
再來說幾個原本是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最終遭到拆解或改裝為航母的案例。首先就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天城號和赤城號,兩者都是以戰列巡洋艦專屬的山嶽名字命名。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後,天城號和赤城號按照條約規定被廢籍,並被改裝為航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還在船臺上接受改裝的赤城號龍骨遭到地震破壞,已經不具備修復的價值,無奈之下,只有赤城號順利改裝成了航母,雖然赤城號改裝成了航母,但是其命名仍然沒有改為航母常用的飛行動物的命名方式,仍然保留了山嶽名。
昭和11年11月14日館山衝標柱間二次改裝後公試中的金剛戰艦
具有相似命運的還有此前建造的加賀級戰列艦加賀號和土佐號,加賀號和土佐號採用了標準的戰列艦命名規則。加賀號在天城號受損後,接替天城改裝為航母,但加賀號改為航母后仍然沿用其在戰列艦時代的命名加賀。加賀級的二號艦土佐號則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作為靶艦被擊沉。
昭和5年8月15日橫須賀海軍工廠三段式甲板赤城與戰艦長門
擁有相似命運的還有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信濃號,中途島海戰結束後,日本海軍為了補充急需的海軍航空兵力,將大和級的三號艦信濃號改裝為航母。信濃也是仍然保持了此前命名規則中的古國名。信濃號是美國海軍小鷹號航空母艦下水之前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母,也是世界上最短命的航母,在航行17個小時後就被美軍擊沉。總的來說,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命名還是非常規律的,當然因為海軍條約或改裝修改艦籍的航母或戰列艦等的名稱會有些許不同,需要仔細梳理整個日本海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