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脫口秀窘境:從力捧到開撕 由風口轉瓶頸
時代周報記者 李靜 發自上海
時隔4個月,脫口秀演員池子(王越池)與笑果文化的矛盾完全公開化。
5月6日,池子「手撕」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笑果文化」),稱其拖欠自己的演藝報酬,並要求自己賠償3000萬元高額違約金。
時間撥回今年1月9日,池子首次在微博發布了一條被笑果文化CEO賀曉曦踢出「笑果藝人大家庭」的群聊,從那天開始,外界便知道笑果文化曾經的臺柱子之一池子,和公司鬧掰了。
更早之前,2017年,賀曉曦曾經公開評價池子表演穩定,所以「敢在《吐槽大會》裡這麼捧池子」。
沒想到兩年後,雙方竟以這種方式決裂。
5月9日,時代周報記者來到風波中的笑果文化辦公室,辦公桌擺放稍顯擁擠,辦公環境略微簡陋,只是牆上色彩斑斕的塗鴉透露出了公司的喜劇元素。
其間,另一知名脫口秀演員、與池子同期的王建國也正在笑果文化辦公室溝通工作,一切如常,與彼時網絡輿論的熱度截然相反。
同日,時代周報記者向笑果文化就池子糾紛一事遞交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事實上,笑果文化被業內做國內年輕態喜劇生態的開拓者,靠著《吐槽大會》聲名鵲起。
2019年4月完成B輪融資,該融資過後,笑果文化估值30億元。一時之間,脫口秀市場成為風口。
但池子和笑果文化糾紛的背後,暴露了脫口秀在中國的發展並非想像中美好。
5月8日,有兩年脫口秀表演經驗的演員小新(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絕大多數脫口秀演員的重心在線下,一個演員商演一場,只能拿到300―600元。「所以現在幾乎沒有全職脫口秀演員,因為只靠演出很難養活自己。」小新坦言。
而池子也在今年1月份對同行喊話,「公司很亂,領導很精,用所謂的喜劇夢想牽著你們走」。
脫口秀行業現狀,或從這段話中窺見一二。
池子開撕笑果
池子與笑果文化各執一詞,雙方互不退讓。
5月6日當天,笑果文化第一時間回應表示池子在1月份未經公司允許參加商業活動,目前經紀問題正在仲裁,此外並未有更多回應。
但針對笑果文化提到的池子未經允許擅自參加商業活動一事,5月8日,Figure創始人張悅在官方微博上發表聲明,池子參加的所謂的「商業活動」,是2020年1月8日晚,Figure和音樂人小河做了一個公益項目的發布活動,「尋謠」系列上海站,屬於公益活動,池子未收取任何費用。
如今池子和笑果文化的糾紛仍在持續,究竟誰能勝訴,仍未可知。
但笑果文化面對公司重要演員的離開、輿論的壓力、爆款節目《吐槽大會》口碑的下滑,重新審視市場或被提上議程。
此前,笑果文化在脫口秀行業獨佔鰲頭。
天眼查顯示,笑果文化共經過6輪融資。其中,2017年4月笑果文化獲得近億元 A+ 輪融資,由天圖投資領投,上輪資方華人文化、南山資本、遊素資本跟投。
兩年之後,2019年4月,笑果文化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還是老股東天圖資本和南山資本,這一輪融資過後,笑果文化的新估值為30億元。
不過其融資進程到2019年4月就戛然而止,其節目口碑也在2019年底2020年初有一定程度下滑。
2017年,笑果文化上線網綜《吐槽大會》,前兩季累計收穫了超過35億次播放量,多期節目播放量突破2億;之後,笑果文化接連推出《脫口秀大會》《冒犯家族》《吐槽大會3》等節目。
但豆瓣顯示,《吐槽大會》的評分正在逐季下滑。第一季《吐槽大會》評分7.6分,第二季則為6.9分,第三季跌至6.3分,而第四季評分僅為6.2分,一季比一季低。
除了《吐槽大會》「不好笑」,笑果文化新推出的節目,也沒有激起太大水花。
2020年2月26日,《笑場》首期節目上線騰訊視頻,時代周報記者統計六期節目騰訊視頻播放量在7000萬左右,豆瓣評分6.6,從流量和評分來看表現一般。而且,除了第一和第二場節目播放量破千萬,其他節目均僅有幾百萬播放量。
中國脫口秀的未來
行業焦點笑果文化呈現出瓶頸,知名演員池子陷合同糾紛,折射出國內脫口秀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的混沌狀態。
脫口秀在國內屬於「舶來品」,源於歐美的「Stand-up comedy」(單口喜劇)。一個演員拿著一個麥克風,站在舞臺上以講段子的形式進行表演,這與主持人和嘉賓訪談的脫口秀形式有所區別。
因《吐槽大會》的熱播,脫口秀在近兩年有了快速發展,但2020年開年,脫口秀演員乃至整個脫口秀市場卻越發難熬。
除了線上節目之外,脫口秀線下市場也是行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特別是籍籍無名的普通演員。
小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線上節目對演員的需求不大,資源也主要集中在幾個頭部演員,更多的脫口秀演員重心是放在線下。
但受今年疫情影響,包括笑果文化在內的各種演出均被推遲。
「脫口秀演員沒有底薪,一個演員商演一場能拿到300―600元,而且商演數量有限,就算一個月演20場可能也就不到一萬元,更何況很少有演員一個月能演20場。」小新坦言,脫口秀演員以兼職居多,收入結構就是本職工作收入加上兼職商演收入。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脫口秀演員都是小新這種狀態,靠著對脫口秀的興趣堅持演出,而忽略了收入的微薄。這側面印證了池子口中的「喜劇夢想」牽著演員走的狀態。
「不管脫口秀以後怎麼樣,眼下我能寫出東西,有地方講就挺好。」小新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
5月10日,從事喜劇內容生產和推廣的公司「單立人喜劇」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喜劇作品是強消耗性的,需要有大量的喜劇人產出大量的喜劇作品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國內從事新式喜劇創作表演的不過幾百人,其中全職/專業級別的不過幾十人,這是遠遠不夠的。」
「人才不夠,導致好作品不夠。」該負責人直言。
只靠年輕人的一腔熱情遠遠不夠。隨著資本降溫、競爭加劇、內容監管趨嚴,中國式脫口秀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不過,5月8日,北京脫口秀俱樂部創始人、北京北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脫文化)CEO西江月表示自己沒有那麼焦慮。
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中國脫口秀的未來肯定不是美國脫口秀的樣子。」其表示,脫口秀市場只是綜藝節目市場裡面的一個小門類,會隨著這個大環境而潮漲潮退,每個人都得適應這個環境。
而西江月也在不斷豐富業務板塊,「目前盈利主要來自於藝人經紀和做一些節目的收入,還有直接承制節目的費用」。
「單立人喜劇」相關負責人也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單立人已經有了單口喜劇的系統培訓課、素描喜劇的體驗課,其他更多喜劇形式的培訓體系也在形成中,接受過單立人培訓的有上千人。
更多的年輕人正在嘗試站上舞臺表演脫口秀,但池子在微博上寫道:「咱們的路還很長,要是走錯路,就更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