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長江之歌##大江大河大徵途# @中國綠髮會 浩浩長江,氣象萬千,自然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尤其在不同江段,長江的風景氣質各不相同。一般來說,長江上遊以峻岭險峰為美,長江中遊以人文景點為美,比如在長江鄂州段江面上就有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古老閣樓,它修建於600多年前,整體屹立在江中一座礁石上,歷經江水洗刷不倒,於茫茫江上非常顯眼。這座閣樓如今仍保持著數百年前的老樣子,有關部門甚至還以此在江邊修建了同名公園,組成了仿古建築群,它就是觀音閣。
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句詩詞能說明長江流水之特點,實際上,不僅是在詩詞歌賦裡,對於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長江都是一種一瀉千裡的雄偉氣勢。自古以來,也正是這種氣勢造就了長江的風格和沿岸的秀美景色,不過,相對於自然景色,長江邊上的人文景點也非常有內涵。常見的有龍王廟,幾乎每座濱江城市都有;也有以江堤為景的,不在少數;這些景點都有一個共同點,修築在江水之濱。相比之下,這座叫做觀音閣的閣樓,它獨闢蹊徑,建在了鄂州段江中的礁石上,整個畫風瞬間都被提升到了一個檔次。
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礁石上的建築,首先考驗的是修築的技術,畢竟能夠利用基建的地方實在太少;其次,這還是一座江中礁石,需要面對的環境更加惡劣,「大水衝了龍王廟」,連龍王廟都擋不住江水,更不用說普通的一座礁石閣樓。最後,江中閣樓建築,在整個長江流域江面上都很稀少,可以說,觀音閣是名副其實的萬裡長江第一閣。一邊是浩浩長江,一邊只是一間矮小閣樓,這種巨大反差能夠讓人震驚,印象深刻,在鄂州段寬闊的江面上,這座不起眼的閣樓已經讓當地人記住它好幾百年了。
簡單來說,觀音閣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閣樓下的基石,也就是那一塊礁石。那可不是一塊普通礁石,當地傳說裡,它叫做龍蟠磯,從名字裡也能看出來是象形名詞,取自礁石的形狀像一條盤住的龍。雖這樣說,但實際上意向不明顯,只能佩服古人的想像力和願望了。礁石本身面積有限,大概只有一百多個平方,距離岸邊近200米,這樣的位置和面積,在長江水面上簡直非常不起眼,只要江水上漲一點就能將之完全淹沒。不過,正是這麼一處「小地方」,卻被六百年前的古人充分利用,在上面建起了一座閣樓,顯得非常稀有,堪稱神作。
從江水流向和實際方向來看,觀音閣位於長江江面以南,本身是坐東朝西的位置,逆水而立。閣樓整個布局分為亭臺殿堂和兩層小樓三個部分,總面積將近300平方,主體分為條石壘成的基座,青磚建築的閣身,再布以木質框架的窗欞。從建築藝術上來看,觀音閣明顯是傳統江南民間建築代表,不過,因為位置上的獨特,顯然並非存在居住功能。從當地人的講述中得知,觀音閣以前是尼姑庵,後來江水上漲,尼姑庵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座空蕩的閣樓,才有了觀音閣的稱謂。當然,這只是本地人的傳言,不代表真實的歷史背景。
從江邊遠望觀音閣,能看到的只有一塊礁石和依稀可辨輪廓的閣樓,這只是一時的景致,在不同時節,觀音閣的顏值也會不同,並且千百年來,從來如此循環。考慮到觀音閣豐厚的歷史背景,於是相關部門在江邊修建了同名的觀音閣公園,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可以看到,觀音閣公園位於鄂州鬧市區,處在沿江大道上,馬路一側便是密集的生活區。對於居民而言,這裡既有大氣的江景,又有復古的公園,人氣逐年提升,站在觀音閣公園江邊的觀景臺上,能夠看到觀音閣「近在咫尺」。
這座觀音閣公園,以觀音閣為名,但並沒有以此擴展出文化區概念來,實際上只是一座復古風格的綜合區域。公園裡有亭臺樓閣,綠樹成蔭,也有仿古的城牆和雕塑,還有寬闊的廣場和觀景平臺。一年四季,這裡都是市民休閒的好地方,站在觀景平臺上,看得到長江流水的變化,在洶湧的江水陣勢裡,看觀音閣屹立不倒,穩固如初。而作為鄂州市的地標之一,觀音閣在最近幾年也加大了保護力度,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專項維護。
雖然觀音閣距今有600多年屹立不倒,但在歷史上,它也不斷遭受過洪水的摧殘,只不過得益於人們的保護和維修,保證了它不至於消失不見。如今,在觀音閣公園觀景平臺上,通過無人機的航拍,看到的觀音閣顏值更加大氣,它立在茫茫江面,猶如一塊渺小獨立的淨土,穿越渺渺塵世,踏破虛無時空,正在變成一種斑駁的面孔,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