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遊,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青睞之地,這裡的長江江水漸趨平緩,文物古蹟數量眾多,還有不少堪稱「神跡」的古老建築即使經歷千百年江水衝刷,也依然屹立不倒,令人驚嘆。最近,我國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的降水量極大,水患頻發,而長江中的這座建築便有可能再次被淹沒。這就是長江第一閣,也被稱為觀音閣,位於鄂州市內。長江流經鄂州時,在江心中便會看到一處奇異的建築,堪稱長江中最堅挺的釘子戶。
在我們能見到的最新的影像中,隨著水位的上漲,鄂州觀音閣已經有近1/2被淹沒於洪水之下了,而在它建成的700年中,這樣的危險早已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但是每次都能「逢兇化吉」,繼續屹立於水流湍急的江面中央;就像是長江的主人一樣,氣勢十分的威嚴。於是「釘子戶」的名聲也越來越坐實了,成了古代傳承下來的一座奇蹟建築。
觀音閣,又被譽為「萬裡長江第一閣」,這是因為長江從巴蜀到吳淞口僅有一個閣樓,始建於宋朝。觀音閣實際上聳立在巨大的礁石上,這個巨大的礁石是著名的龍蟠磯,離岸邊200米左右。原本龍蟠磯建有寺廟,但長江因為洪水多發,廟經常被衝走,之後又被重建,直到元朝龍蟠寺被重建,才正式被稱為觀音閣。
為何觀音閣700多年來屹立不倒?
現在的觀音閣主要是用紅石青磚砌建而成的,而觀音閣所處的巨型礁石看上去就像一條龍一樣。700年來,它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簷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多次遇洪水不倒的原因,一是古代建築的結構與現在不同;二是曾經的建築用料都不會含糊;三是觀音閣紮根的礁石既能減緩水勢,又能順勢洩流,任憑江水的巨浪拍打和襲擊,她都能依然穩如泰山。我們從中可見古代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觀音閣」閣內有一亭二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坐東朝西,長為24米,高為14米。登高觀江景雄偉,自古以來就吸引了很多旅遊者。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觀音閣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而它整體的建築有著江南民間建築的藝術特色,風格素雅敦實,令人宛如重見古時長江風貌。
觀音閣飽經風霜,就像是長江的衛士一般,總覽長江,不曾有一絲怠慢。在人們心中,它已經成了威震長江的定海神針。希望今年的觀音閣等依舊像往常一樣,等洪水退後,它依然可以橫空出世,成為長江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