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尚未結束,洪水又來了!
廣西桂林市陽朔縣洪水(圖源@AFP/Getty Images)
洪水淹沒房屋(圖源@CGTN)
四川冕寧縣(圖源@AFP)
新安江水庫9孔洩洪(圖源@新華社)
近幾個月內,來勢洶洶的洪水
造成浙江、安徽、江西、
湖北、湖南等27省(區、市)
幾千萬人次受災,
上百人死亡失蹤。
(圖源@人民日報)
自然殘酷,洪水無情!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
我國同樣發生過數次重大洪災,
均令人印象深刻,心有餘悸!
它們究竟是什麼樣?
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圖源@央視新聞)
1954年長江特大洪災
1954年,長江中下遊地區
發生了百年來罕見的
流域性特大洪水。
長江流域(圖源@Cncs)
該年4月至7月,長江中下遊
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超過了
常年近一年的降水量,
是常年同期降雨的2倍還多。
漢口7月就下了近600毫米,
是常年同期的3.1倍。
長時間降雨而造成的特大洪水,
使得江河堤防與
湖泊圩垸連受洪峰衝擊,
並在高水位下長期浸泡,
發生了嚴重的潰決現象。
加固加高工程後的漢口沿江防水牆(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例如,湖南湘、資、沅、澧四水
暴漲,堤壩相繼潰漫;
江西鄱陽湖圩堤幾乎全潰,
7月中旬九江市街道大都成為河流;
安徽長江北岸一片汪洋,
受災耕地840萬畝。
湘、資、沅、澧四水
據不完全統計,湖南、湖北、
江西、安徽、江蘇五省
123個縣市受災,
受災人口1800多萬,
僅淹死就有3萬多人,
農田受淹4755萬畝,
損毀房間427.6萬間,
還使京廣鐵路中斷行車近百天。
(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長江流域自古多水患。
在1954年之前,
長江有水文記載以來,
至少發生過1896年、1931年、
1950年三次特大洪水。
其中,1931年漢口
最高水位有28.28公尺,然而
在到達26.94公尺時,漢口已被淹。
從該年7月初到10月下旬,
漢口被浸在水裡近4個月,
同時南京也遭長期被淹。
抗洪救災(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洪水衝斷津浦鐵路,
衝破蘇北運河堤防,
從河南、安徽直衝而下,
蘇皖平原一片汪洋,
淹去蘇北、皖北和豫東平原
7000多萬畝土地,
受災人口達1700多萬。
左圖為1954年的武漢江灘洪水滔天,右圖為當時媒體對洪水的報導(圖源@長江水文網)
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
1963年8月,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雨
沿著太行山東側席捲河北。
海河水災淹沒了農田和民居(圖源@河北新聞網/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此次暴雨日降雨量
大於50mm的雨區面積
最大達8萬多平方公裡。
3天降雨量大於50mm及
7天降雨量大於100mm的
雨區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裡,
大大超過了該流域歷次
發生過的暴雨的雨區面積。
暴雨中心的河北省
內丘縣獐麼鄉
7天降雨量達到2050mm,
雨量之龐大成為我國大陸
7天累計雨量最大記錄。
河北省內丘縣獐麼鄉
由於此次暴雨主雨峰自南向北移動,
致使上遊各支流洪水,
幾乎同時自西部山區
穿越京廣鐵路,一起向平原灌注。
京廣鐵路(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由於平原地區河道狹窄平緩,
無法承洩突來的大洪水,
不少河段堤防潰漫,洪水四處漫流,
冀中,冀南平原及天津市
南郊等地區成為一片汪洋。
河北省白洋澱千裡堤加修子埝(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1963年的暴雨洪水,
給海河流域帶來嚴重的水害。
僅據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
衡水、滄州和天津七個地區統計,
受災人口約2200萬人,
特重災區人口約1200萬人,
死亡5030人。
總結:
河北大水災 (圖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據史書記載,河北省
自古也是多災多難,
在此次洪水之前曾發生過
383次水災、407次旱災。
從明永樂十年到解放前夕,
僅天津就被淹過了72次。
(據《順天府志》記載,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的一次大水,不僅淹了天津,還湧進北京,衝壞了紫禁城,使長安街變成了「長安河」。)
1991年華東地區嚴重水災
1991年夏,華東多流域
出現特大洪水,淮河、
長江支流滁河、洞庭湖的澧水和
安徽的水陽江都受到影響,
其中太湖水位超過
1954年的歷史最高水位。
湖北巴東降大暴雨,洪水從樓房中傾瀉而下(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中國共有18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發生水災,
5個省、自治區發生嚴重水災。
災害最重、損失最大的是
遭到洪水侵襲的安徽和江蘇兩省。
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特大洪水(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據當時初步統計,安徽全省
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
佔全省總人口近70%,
因災死亡267人,
農作物受災面積430多萬公頃,
各項直接經濟損失失近70億人民幣。
安徽霍丘、壽縣成為一片汪洋(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江蘇全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人,
佔全省總人口的62%,
因災死亡164人,
農作物受災面積300萬公頃,
各項直接經濟損失90億人民幣。
江蘇省興化縣城區馬路行船(水最深達2米)(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
1998年的特大洪水包括
長江、嫩江、松花江等,
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
長江洪水是繼1931年和
1954年兩次洪水後,
20世紀發生的又一次
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
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樣是
150年來最嚴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1998年洪災紀實(圖源@1998年長江洪災紀錄片)
經分析,1998年長江大洪水
主要是氣候異常、暴雨過大、
河湖調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
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
1998年洪災紀實(圖源@1998年長江洪災紀錄片)
由於淤積、圍墾等原因,
長江中下遊湖泊面積減少,
降低了長江中下遊湖泊的調洪能力,
湖泊的蓄洪容積逐年減少。
1998年洪災紀實(圖源@1998年長江洪災紀錄片)
加上河道設障嚴重等原因,
致使河道過水斷面縮窄,
洪水出路變小,宣洩不暢,
洪水行進緩慢。
1998年洪災紀實(圖源@中國天氣)
荊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
最大60d洪量對比表明,
1998年洪水總體上小於1954年,
在本世紀已發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漢口主幹道解放大道成了「街河」(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據初步統計,包括受災最重的
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
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湖北省公安縣塑像被淹沒過半(圖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受災面積3.18億畝,
成災面積1.96億畝,
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
倒塌房屋685萬間,
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
1998年特大洪水抗洪現場
洪水頻率和等級
近期多地遭受到暴雨洪水災害,
在人們為受災群眾擔憂不已的同時,
也不禁產生了一些疑惑:
「為什麼號稱「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似乎每年都會聽說?」
水文要素可以根據降水量、
洪峰流量等觀測調查資料,
按其出現的稀有程度,
來衡量它的大小和等級,
在水文學上習慣稱為「頻率」。
洪水頻率越小,表示
某一量級以上的
洪水出現的機會越小。
如洪水頻率為1%,
則為百年一遇洪水。
水文行業除採用洪水頻率
衡量洪水的大小外,也常用
重現期(以年為單位)來表示。
重現期是指某量級的洪水在
很長時期內平均多少年
出現一次的概念。
如某一量級洪水的重現期為百年,
是指這個量級的洪水
在很長時期內平均每百年
出現一次的可能性,
但不能理解為每隔百年出現一次。
實際情況是這種洪水可能
100年內不止出現一次,
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現。
自2009年1月1日開始實施
國家標準《水文情報預報規範》
[GB/T22482-2008],
根據我國防洪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
對洪水等級劃分標準重新進行了修訂。
按洪水要素重現期小於
5年、5-20年、20-50年、
大於50年,將洪水分為
小洪水、中洪水、大洪水、特大洪水
四個等級,具體如下:
對一條江河某場洪水的等級,
是在水文部門進行
洪水頻率分析的基礎上,
由主管部門綜合考慮
各種因素後審定發布的,
而不是指某個單一測站的
洪水頻率或等級。
如今,科技飛速日新月異,
但大自然的殘酷依舊
在人類眼前不斷上演。
遵守自然規律,迅速反應,
防患於未然是我們
今時今日最需要做的。
也許我們的力量渺小,
但依舊要拼盡全力
守護我們最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