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七到八月,長江流域的沿線城市紛紛陷入上半年抗疫,下半年抗洪的狀況之中,長江2020年第一號到第五號洪水輪流上場。從七月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洪災到八月的四川,重慶防汛一級響應。
樂山大佛洗腳,鄱陽湖水位暴漲,長江洪峰過境頻繁上熱搜,讓大家不禁吐槽。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黃河的治理好了,長江流域還是在發洪水呢?長江和黃河作為華夏大地的母親河,面臨的災難是不一樣的。
黃河主要是泥沙沉積導致的潰壩河,決口風險,極少出現洪水風險。這是因為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較少。黃河治理的核心在於防斷流和優化水質上,經過黃河生態修復,南水北調等一系列國家級,重大工程的實施,已然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那為什麼是長江?長江頻發洪災的原因,一是:極端的氣候變化,就是短時間內的強降雨。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夏季多雨,每年南下北上西伯利亞風和熱帶空氣在長江一線碰撞,降下大量的雨水,導致長江中下遊一起下雨。
據統計,今年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比1998年特大洪災致還多出三分之一,這就造成了長江流域排水量的增大和所需排水時間的增加。原因二:就是人類的發展與長江地勢的矛盾。我們現在從長江的源頭地市說起,長江的源頭在青藏高原上,它一路順著地勢自西向東,流過11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87公裡,之後在上海匯入東海,長江上遊這一河段長約4500公裡,河流大部分流經高原、高山峽谷地帶,地勢高,排水塊,水系非常發達,且河道狹窄,導致滯留有水排不出的尷尬局面。
所以,在長江上遊地帶,洪水一般發生在支流,比如川渝地區98年的長江支流洪澇災害,以及最近幾天的川渝百年一遇洪災。長江中下遊長約1800多公裡。這裡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水流速度慢,水排效率低,上遊來勢兇猛,再加上支流洪水匯入,長江縱然有排水之心,也無快速排水之力。
所以自古以來,沿河的很多低洼地帶,都是長江的洩洪區,比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如果沒有洞庭湖、洪湖,鄱陽湖,巢湖,長江水量充沛時,城鎮將會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自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穩定,人口增加,為了解決民生問題,人們開始積極地發展農業,圍湖造田就是重要的一項,大量的圍湖造田活動,導致很多沿河低洼地帶及湖泊被佔用,水土流失。
以洞庭湖舉例,不到40年的時間就縮小近了一半。由於洩洪區被佔用,洪水只能順江走。綜,極端的氣候加上地勢發展的問題,導致了長江流域幾十年來飽受嚴重的洪水威脅。不過,就像黃河水患,經歷數年,也被治理得很好一樣,長江水患也是有解決辦法的。
退耕還湖,植樹造林,以減少河道中的泥沙,修水庫,修堤壩,蓄治洪區等等。長江流域都在不斷進行治理之中,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