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在閔行的街頭支起了攝像機,反覆拍攝、精益求精只為理想的鏡頭,他們走進非遺工作室、「四大金剛」廠區、光川飲食店......這群年輕人用不同的方式和將閔行人的故事以及他們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真情實感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閔行區融媒體中心與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手合作,為上大新傳的學生們提供夏季採風實踐活動的新聞選題,共同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通過採寫圖文報導、製作小視頻,進行新聞採寫編評的基礎能力訓練,以及新媒體、融合媒體一併發稿的實踐訓練。
樂璟、張雨潔小組選擇了江川路街道的「四大金剛」採風方案,將新聞內容鎖定在上重廠的員工身上,一番討論之後,從「工匠精神」、「工作精神的傳承」、「工人生活聚焦」三個方案之中決定以「工作精神的傳承」作為此次作品的主旨——
兩代上重人
走進上海重型機器廠(下文將其簡稱為上重廠)的大門,城市的聲音仿佛都消失了,炎炎夏日,只有連綿不斷的蟬鳴和遠處車間隱隱約約傳出的機器聲。在這裡,時間似乎不再匆匆忙忙地走,而是停留在工業實驗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中,停留在設計師們提起又落下的指尖上,停留在車間裡機器轉動的齒輪中。無論是車間裡老師傅們對於精確程度和工業產品的嚴格控制,還是年輕一代埋頭於實驗室,對構想進行一遍又一遍的測試,都在無形中書寫著工匠精神,即使歲月更迭、時過境遷,也得以傳承。
上重廠坐落於老閔行的西面,作為曾經的閔行「四大金剛」之一,於祖輩而言它是中國重工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於父輩而言它的變化隨時牽動著生活的節奏,但是這位曾經的重工業巨人在現在多數年輕人心中僅存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它背後蘊含著的工人文化早也消散無蹤。可就是這樣偏僻的地理位置,陳舊的工作環境,走近它卻仍然能感受到不斷迸發的活力和生機,那遙遠的、專屬於上重廠的聲音,也穿越了時空,悠悠傳來。
「準備階段,我需要大量閱讀過往文獻,對新聞對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有助於採訪大綱的擬寫,同時也可以挖掘出很多新聞點。採訪大綱主要被分為三類,分別針對研發部的新員工、工作40年以上的老員工以及退休的優秀員工,想通過三代人來反映出上重廠這幾十年來的發展過程,以及上重精神。」——樂璟
No.1
工友情誼 甘苦與共
7月下旬的上海,在隆隆作響的熱加工車間裡,工人們正戴著安全帽在一個個龐大的機器間辛苦作業。半開放式的設計使得熱氣在工作車間肆意流竄,額頭上盈盈的汗水時不時會滑落下來迷住他們的眼睛,不過這一切都不會使得手上的動作減慢絲毫。壽志欽正在車間進行日常的維修檢查工作,44年的工齡讓他成為這裡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同時也幾乎完整地見證了上重廠目前的發展歷史。
1976年,18歲的壽志欽離開中學後,帶著一份年輕人的好奇與不甘心來到了這裡,成為了當時中國千萬名普通工人中的一員。壽師傅回憶道,他剛進廠的時候車間裡黑煙滾滾,噪音也達到105分貝,而且一作業起來就滿是灰塵,根本就沒法工作。當時的壽志欽還是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糟糕的工作環境,繁瑣、枯燥的工作內容,讓他提不起半點興致,闖禍、挨罵便成了家常便飯。「後來我才意識到,越是不起眼的工作越是要細緻。」
有一次,壽志欽正照常地跟在師傅後面進行維修工作,遠遠地就聽到有人喊出事故了。鋼筋水泥,行走於一臺臺「龐然大物」間,稍稍一個不謹慎可能就會引發無可挽回的悲劇,那也是他第一次感到後怕。「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是處於一個集體之中,一旦闖禍犯錯,除了自己會挨師傅的罵,更令人害怕的後果是可能會牽連到別的工友,造成危險。再馬虎是不行的了,因為你這樣害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別人。也正是因為有種種的危險,在每日班前會我們第一強調的就是安全,工作的時候不但保證自己的安全措施,而且也一直會提醒身邊的人注意。」工友間的感情、集體的安全,於他們看來比自身的功成名就更值得在意;但與此同時,上重廠未來發展的重擔也一直壓在他們的肩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衛星城的建設促成了上重廠的誕生,工人文化、工人社區的出現馬上給這片城區帶來了至高的繁榮與興旺,但之後隨之而來的設備陳舊、環境汙染、經濟模式改變等致命問題讓上重廠陷入了瀕臨破產和解體的困境。「當時有位老師傅從日本訪問回來,他什麼都不要,就要了一把槍。」壽師傅雙手叉著腰,一雙有神的眼看向旁邊的鍛件車間,「一把割刀槍。」產品合格率低那時是上重廠生產線面對的大問題,探傷不合格也就意味著這批產品就前功盡棄。那位老師傅就是拿著那把槍,每日仔細地檢查著鍛樣,看到雜質就吹掉,產品探傷合格率低的難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為了讓上重廠能度過生存危機,老前輩們不斷提出各種創想和舉措;他們對待產品的嚴謹和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種堅守,讓昔日「雄獅」想重現輝煌的期許充滿著希望。如今的工作車間完全擺脫了曾經的髒亂,設備升級、技術革新和制度創新早讓上重廠擺脫了「老大難」的帽子。乾淨的天然氣、環保的隔音間、到位的汙水處理、健康的儲存裝置以及技能培訓和李斌班的學習為工人們提供了更好更安全的工作環境,也提升了職業技能,這些改變離不開上重廠前輩們對於中國重工業事業的敬畏之心、對於安全的謹慎態度、對於質量的嚴格要求以及對於未知的大膽探索,這種精神也被一代代的師傅傳承給下一代的年輕人。
「在查閱了各方資料後,我們發現上重廠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各種困難和波折,而上重廠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地屹立在中國重工業的頂端,離不開從建廠之初就始終堅守初心的一代代上重人。所以,我們最終將選題確定為兩代上重人,以師徒兩代人的故事作為主線,穿插以工廠的發展歷程。」——張雨潔
No.2
工匠之心,代代相承
四十多年後,同樣二十多歲的年輕一輩離開校園,來到上重廠。知識的日新月異或許讓曾經的技術工藝逐步被淘汰,但是前輩對於精細程度始終如一的堅持,仍然在這些初出茅廬的後輩中得以傳承。在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嚮往白領生活時,這樣一群年輕人在略顯寂寥的實驗室和喧囂的車間裡設計、打樣、實驗、測量、鍛造,為歷史悠久的上重廠增添了不一樣的活力。
23歲的朱晨剛剛離開校園一年,臉上還有稚氣未退的學生氣,穿著工作服的他在回答問題時還有一些羞澀,但當說起工作方面的東西時,朱晨立刻變得滔滔不絕。他現在在熱處理室工作,主要是做一些圖紙的繪製或者做一些工藝實驗,也會跟著師傅去現場看一些工件的進展和進度。工作中的他專注且嚴謹,對於經手的圖紙和實驗項目也毫不含糊,「目前就我手上的這一個項目來說,因為裡面這個項目涉及的工件特別多,然後我們是第一次做這種工藝,以前沒有做過,可能就在全國的話也屬於第四種壁厚的,所以挑戰性很大。」說起自己剛剛接手的項目,朱晨說,「我們是前前後後做了特別多的工作,做了很多的實驗,就是為了去探求這個工藝到底應該怎麼做到最好。」 「我的師傅李雪在這個過程中給了我很多幫助,讓我學到很多東西。」提及廠裡沿襲下來的師徒制,朱晨說到自己的師傅李雪,「作為科室主任,工作中他帶領著我和其他同事,平常設置一些分配工作。然後他手裡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他不僅要記住每一個人的工作細節,而且要把所有的東西都要記在腦袋裡面,別人的一個問題或者某一個項目到哪個進度都要事無巨細地馬上回答出來,這樣應該是給我樹立一個很好的一個榜樣。」在朱晨的記憶中,師傅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剛進廠時面對從書本上轉變到現實的工具、器械還感到一絲無措,但是李雪不僅事無巨細地介紹、帶他熟悉整個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項,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專業上的不足,而且自己手上、部門裡的工作也絲毫不馬虎。
對於這些年輕一代來說,一位好的師傅和優秀的前輩是引領他們踏入這個行業並有機會走得更深更遠的關鍵。已經工作三年的喬麟淞回憶起自己遇到過的前輩,在上重廠這個國企,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份信仰,用他們的堅守,不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上重廠,這些前輩對於自己這些新人來說既是榜樣,也是前行進步的動力。「師傅對我的影響是什麼?我覺得不僅僅是師傅教會了我們什麼,而是他們的師傅們對他們的影響。師傅們對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的嚴格要求,其實都是對於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這種精神是老一輩的師傅傳給下一代,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即使現在智能技術方便了許多,但是所有的細節我們都是要親自把關的。」
中午時分,研發部的辦公室仍然靜悄悄的,七八位年輕的研發員面對著電腦,手指不斷點擊滑鼠,屏幕上一幅幅圖稿出現又被反覆修改。這群普遍出生於1995年之後的年輕力量,正享受著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帶給他們的福利,同時,也在用他們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創造能力研發出更多產品。他們從老一輩人那裡學會了嚴格要求和堅守初心,又勇敢地向更新的領域探索,讓上重廠這個老牌國企重新煥發生機。而遠處車間裡的壽師傅即使滿頭大汗,依然滔滔不絕地向年輕的工人們傳授自己四十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並一遍又一遍地叮囑大家注意安全。滑鼠點擊的聲音、同事之間的討論聲、師徒間交流的聲音、車間隆隆作響的作業聲,聲聲不息,為歷史悠久的上重廠奏響充滿生機的新樂章。
上重廠,中國重工業發展的一條縮影,在電子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它面臨的問題也正是中國重工業所要突破的瓶頸。工人文化的生生不息和上重精神的代代傳承,似乎為其他重工業企業指明出了一條道路——鑄企業精神為筋骨,融科學技術為血肉。上重廠在今後能再創下什麼輝煌,中國重工業的未來能發展到什麼高度,這一切好像都已經書寫進了一位位「上重人」的命運裡,又從一個個熱血激情的日夜裡映射出來。
資料: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作者:樂璟 張雨潔
編輯:高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