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難到達的島嶼之一,位處智利外海3600多公裡,與其最近的島嶼也有415公裡。超過八百尊高約7~10公尺、重達15~30公噸的摩艾石像遍布全島,最久遠的歷史達1000年,神秘的石像加上太平洋島嶼的魅力,不僅成為世界遺產,更讓此地名列全球熱門觀光景點。其獨特的造型風格為世界美術界關注。
摩艾像功能類似墓碑,當首領或有影響力的人過世時才會打造新的摩艾像,他們象徵著先人的力量,據信可以保護族人,越大的摩艾像表示越有權力。觀光客熱愛的照相景點之一,就是一整排背海的完整摩埃像,面向村子,彷彿在守護著居民。矗立在祭壇的他們沒有被埋入土中,背向大海、面向村落,祭壇上的摩艾像是村子的守護神。
石像的原型,就是散落在智利復活節島上的巨型人像摩埃,大大的頭與肩膀露出地面,彷彿剛長出來的新筍,加上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表情給人古怪可愛的印象,也是許多漫畫、電影喜歡的創作靈感。
復活節島雕像調查計畫,1982年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考古學家喬安馮提伯執導,和島上居民拉帕努依人合作,是當地有史以來歷時最久的考古計畫。調查每一尊石像,使用科學方法探測年代,試著拼湊出雕像代表的文化意義以及雕刻的工藝技術。團隊也創建網頁,把完整挖掘、修復好的石像照片公開。意外的是,徵求採訪的信件如雪花般飛來,馮提伯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根本不知道所有的摩埃像都有身體事實上,每一尊摩埃像都包含了常見的頭、肩、胸,以及置於腹部的長手臂。
其他摩艾也不是一開始就半身埋在土裡,他們都是在火山採石場以火山巖為材料雕刻,完成後再推到島嶼各處豎立起來。採石場也留下大批未完成的雕像,看得出其實每一尊都有身體。大約在十六世紀的時候,由於人口過剩、資源耗盡等原因,居民分裂成兩大陣營陷入頻繁爭鬥,也逐漸形成新的信仰儀式。隨著時間推移,挺立的摩埃像漸漸被腐土覆蓋,才會成為今日我們看見只有頭與肩膀的樣子,由於缺乏文字或口述歷史,古人如何搬動這些巨大石像一直是個謎團,很多人做過實驗,以一排大圓木當成履帶滾動,或是以繩索綑住頭部再左右搖晃讓摩艾自行。透過出土石像底座上清晰可見的繩索軌道,工匠利用樹幹插入石像底下,再把樹幹綑上繩索以利移動,才能翻動幾十公噸的石像並完成雕刻。
挖掘出來的身體,對了解復活節島的歷史文化也有很大幫助。許多石像背後都刻著新月型的紋路,馮提伯認為這象徵玻裡尼西亞文化中的獨木舟;石像的基底上還有落款石,刻著工匠或是工匠所屬家族的名字。和拉帕努依人合作多年,馮提伯表示,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存這些雕像,復活節島在十六世紀沒落後又遭到歐洲掠奪與疫病入侵,民族文化斷裂相當嚴重,她認為摩艾像的研究能幫助當地文化復甦,也希望更多當地年輕人可以投入保存、研究之列。為此,智利政府指示拉帕努依國家公園管理處,傾注資源達成這個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與智利政府一起推動生態旅遊,希望能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讓摩艾像與復活節島的歷史不再神秘。
2013年我去美國佛蒙特國際藝術村,看到畫冊翻拍資料,介紹給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