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幹的原始字型字義和現代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十天幹另有名諱:在古代被稱為太陽十輝
原始十天幹曰:"閼(yan)逢、旃(zhan)蒙、柔兆、強圉(yu)、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yi)、昭陽"。
簡化後的天幹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幹地支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
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以這套幹支術語紀年)。幹支的發明標誌
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這套幹支術語後來發展中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
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 相傳在公元前 2697 年,於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
地之氣機,探究五行。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
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
中認為,十天幹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十天幹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
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了"。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據《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橈創製的,大橈"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隋朝的《五行大義》一書同意了幹支是由大撓創製這一觀點。天幹地支最初的起源,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近百年來出土的殷墟(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幹支記錄,而在甲骨文中出現最頻繁的字也是幹支。
殷商時期出現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載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幹,並與地支結合運用
(如甲子、乙丑等),用於紀年、月、日、時。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佔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但是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
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佔卜無關的刻辭。
比如其中的"幹支表"刻辭。"幹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
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幹支名稱的幹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甲子表。
十天幹依然用來描述代表世間萬事萬物的特有屬性的,十天幹在實際運用中並沒有脫離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與屬性。
我們看十天幹都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五組。
這五組天幹不但在描述太陽的十種變化,還在描述世間人事物的變化。
我們先看天幹甲乙:甲乙在地理環境上代表東方,細分則甲為東方偏北之位,乙為東方偏南之位。甲乙東方木,在五行屬性上甲乙都屬木,但甲乙這兩種木是有本質區別的。
甲木為帶主幹枝的大樹,而乙木代表小花小草。甲木代表男人,乙木代表女人。
丙丁火裡面:丙火代表大火,冶煉之火。而丁火代表小火,燈燭之火。丙火代表男人,丁火代表女人。
戊己土裡面:戊代表大的土,例如一座山,己土代表小的土,一個小土包為己土。戊在人裡面代表胖子,那麼己土在人裡面就代表瘦子。五土代表男人,己土就代表女人。
庚辛金裡面:庚金代表大的金屬,大的石頭,那麼辛金就代表小的金屬,也代表貴金屬。庚金為男人,辛金就為女人。
壬癸水裡面:壬水為大水,乾淨的水,癸水為小水,雨露之水,也為髒水。壬水為男人,癸水就為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