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由來
陰陽五行和天幹地支是中國本土文化裡和中國漢字同時出現的,它由中國傳入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一定程度是說這些古老的玄學文化在異國保存得比中國本土更純正。那麼,它們形成於何時,在當時的主要功能有什麼呢?
五行的產生早於幹支,目前已獲取的文獻資料還沒有直接依據,但從《三命通會》一書的初篇可知淵源。五行產生的先後順序依次為水-火-木-金-土。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列。
禦寇曰:有形生於無形,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未離。曰渾淪歴紀雲,未有天地之時,混沌如鷄子,溟滓始芽鴻蒙滋萌律,云:太極元氣函三為一
《周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易疏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
蒙泉子曰: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象之始也,太乙者數之始也,太極者兼理氣象數之始也。由數論言之,可見渾淪未判之先,只一氣混合,杳冥昏昧而理未嘗不在其中,與道為一是謂太極。
陰陽的由來
陰陽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最初的陰陽只用來暗和光兩種物質,即我們現在所知的向陽和背陽。在《說文》、《詩.公劉》這類先秦文獻中都有陰、陽的記載,這其中影響最深遠當屬《周易》。《周易》出自於西周初年,它是古今文獻中第一部系統闡述陰陽學的著作,集合了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思想,成為歷代讀書人研究的典籍,並衍生出後世多門學科。
陰陽五行學說也是八字命理學的核心,所有的命理學成果皆出自於五行的生克制化。
伏羲的八卦理論已有陰陽的觀念,八卦本身蘊藏了五行論。隨著中國現代人對《易經》思想的進一步探究,我們終將從它裡面找出整個宇宙的奧秘。伏羲距今有7000-9000年,證明了五行學說要比幹、支的創立早2000年以上。目前已知五行學說最早的可推算到西周時代,在《易經》該書通篇涉及五行陰陽論。
在《國語·鄭語》的也見諸般描述:「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在《左傳》中也有描寫:「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在《尚書·洪範》中更是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火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足以說明,五行學由來已久,為八字命理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把勝(克)、生的秩序固定下來,形成了後來的八字理論。而《內經》中又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為現代醫學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為形成和建立現代中醫理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風水和命理學說都源於五行陰陽學,究其根源都是中國母語文化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幹支的由來
黃帝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也是中華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相傳在公元前2697年前後,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據《世本》中文字記載:"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正義書》也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橈創立的,大橈"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也就是說,幹支成於黃帝時期,距今近4700年。
天幹最初用於紀日,稱為十日。十日,即十種日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稱為十二辰,十二辰即十二時辰,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的名稱在東漢時確立下來,地全國統一使用始於東漢建武30年(公元54年)。紀月、紀時較晚,大約在唐代時期,應該早於李虛中的三柱算命法之前。
商時期(公元前1600年左右))出現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計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幹,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紀年、月、日、時。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甲骨卜辭",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非常重要的"幹支表"刻辭。"幹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幹和十二地支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幹支名稱的幹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六十甲子表。
雖然商代採用幹支紀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的商代的幹支紀日。有資料證實的幹支形式紀日則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從春秋時代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幹支紀日從未間斷,這也是全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法,對核查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準確時間,有著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日發展到紀年、紀月、紀時,並形成確切的幹支日曆則從唐代開始。也就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黃曆,最早使用於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