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創立於何時,天幹地支又從何而來!

2020-12-05 鴻磐祥石館

五行的由來

陰陽五行和天幹地支是中國本土文化裡和中國漢字同時出現的,它由中國傳入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一定程度是說這些古老的玄學文化在異國保存得比中國本土更純正。那麼,它們形成於何時,在當時的主要功能有什麼呢?

五行的產生早於幹支,目前已獲取的文獻資料還沒有直接依據,但從《三命通會》一書的初篇可知淵源。五行產生的先後順序依次為水-火-木-金-土。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列。

禦寇曰:有形生於無形,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未離。曰渾淪歴紀雲,未有天地之時,混沌如鷄子,溟滓始芽鴻蒙滋萌律,云:太極元氣函三為一

《周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易疏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

蒙泉子曰: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象之始也,太乙者數之始也,太極者兼理氣象數之始也。由數論言之,可見渾淪未判之先,只一氣混合,杳冥昏昧而理未嘗不在其中,與道為一是謂太極。

陰陽的由來

陰陽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最初的陰陽只用來暗和光兩種物質,即我們現在所知的向陽和背陽。在《說文》、《詩.公劉》這類先秦文獻中都有陰、陽的記載,這其中影響最深遠當屬《周易》。《周易》出自於西周初年,它是古今文獻中第一部系統闡述陰陽學的著作,集合了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思想,成為歷代讀書人研究的典籍,並衍生出後世多門學科。

陰陽五行學說也是八字命理學的核心,所有的命理學成果皆出自於五行的生克制化。

伏羲的八卦理論已有陰陽的觀念,八卦本身蘊藏了五行論。隨著中國現代人對《易經》思想的進一步探究,我們終將從它裡面找出整個宇宙的奧秘。伏羲距今有7000-9000年,證明了五行學說要比幹、支的創立早2000年以上。目前已知五行學說最早的可推算到西周時代,在《易經》該書通篇涉及五行陰陽論。

在《國語·鄭語》的也見諸般描述:「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在《左傳》中也有描寫:「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在《尚書·洪範》中更是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火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足以說明,五行學由來已久,為八字命理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把勝(克)、生的秩序固定下來,形成了後來的八字理論。而《內經》中又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為現代醫學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為形成和建立現代中醫理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風水和命理學說都源於五行陰陽學,究其根源都是中國母語文化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幹支由來

黃帝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也是中華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相傳在公元前2697年前後,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據《世本》中文字記載:"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正義書》也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橈創立的,大橈"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也就是說,幹支成於黃帝時期,距今近4700年。

天幹最初用於紀日,稱為十日。十日,即十種日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稱為十二辰,十二辰即十二時辰,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的名稱在東漢時確立下來,地全國統一使用始於東漢建武30年(公元54年)。紀月、紀時較晚,大約在唐代時期,應該早於李虛中的三柱算命法之前。

商時期(公元前1600年左右))出現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計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幹,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紀年、月、日、時。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甲骨卜辭",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非常重要的"幹支表"刻辭。"幹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幹和十二地支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幹支名稱的幹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六十甲子表。

雖然商代採用幹支紀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的商代的幹支紀日。有資料證實的幹支形式紀日則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從春秋時代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幹支紀日從未間斷,這也是全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法,對核查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準確時間,有著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日發展到紀年、紀月、紀時,並形成確切的幹支日曆則從唐代開始。也就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黃曆,最早使用於唐代。

相關焦點

  • 五行與天幹地支的聯繫
    五行真的是萬萬千千都說不盡的,它與地支和天幹都是有著密切聯繫的。地支用於紀月和紀時。古人用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來解釋天幹地支的命名。所謂幹者即樹木主幹,處於主導地位,十天幹中,甲象嫩芽破殼出土;乙為幼芽抽軋,柔軟彎曲;丙象炳陽陽光充沛;丁象木成長壯大;戊象草木茂盛;已為成熟;庚為果實已收,更待來年;辛為新的生機開始醞釀;壬為新的生命妊育;癸為宿根待發幼芽已孕育成形。地支猶樹的分枝處於枝輔地位。
  • 同性相吸,異性相斥 天幹和地支的磁鐵特性!
    八字理論來源於陰陽五行,所以陰陽五行是每個想了解八字知識的人應該必備的。今天的文章,我就跟大家談談陰陽五行理論中的「磁鐵特性」。(圖片來源於網絡)同性相斥天幹十,地支十二,各分陰陽,自配五行,於是有了刑衝破害與相合相剋。在地支的刑衝破害中,以相衝為最嚴重。
  • 第三課 天幹和地支
    天幹和地支,產生在炎黃時期,是我國的農曆曆法用的,用天幹和地支依次組合,形成六十個組合,現代人大多都使用陽曆來看時間,所以對中國古代的曆法不是很熟悉,我國古代的曆法現在一般叫農曆或者陰曆,這是一個神奇的發明,現在出的日曆上面也都有標註。
  • 天幹地支,六十花甲子
    中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古代常以之來命名、排序、紀時。天幹最晚在先商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商族領袖之稱號為上甲、匸乙、匸丙、匸丁、主壬、主癸。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幹應該與地支有關: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幹與地支配合用以紀日,使用幹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 第十二章:陸-十天幹起源來歷陰陽五行屬性1
    相傳在公元前 2697 年,於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十天幹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
  • 奇門遁甲中的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源於樹木的「幹枝」,是代表時空體系的符號,古人用於記年、月、日、時、方位、數據等 ,年月日時為時間,方位為空間。幹支是中華始祖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探究五行之情,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天幹,作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2.幹支分別有什麼含義?
  • 天幹與地支的相關概述
    從文獻記載來看,太古時代就已有天幹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天幹地支,是應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的,具體內容如下:十天幹天幹說的是天上的五氣運行規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
  • 「天幹地支」中的刑衝合害詳解
    天幹地支五行陰陽的基礎知識上回已經說過這次來說的是天幹地支的延伸知識即:刑衝合害如何理解記憶大家應該聽說過合婚的話題吧?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只看生肖,不可能看出來具體情況,如果單看生肖,那麼他說的話你就可以直接忽略了天幹五合甲己化土 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天幹的合化是前五位合後五位即:
  • 萬年曆與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
    萬年曆與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子—鼠,為陽,為水;醜—牛,為陰,為土;寅—虎,為陽,為木;卯—兔,為陰,為木;辰—龍,為陽,為土;巳—蛇,天幹地支五行屬性對照表:甲為梁棟之木,五行為木;乙為果樹之木,五行為木;東方。丙為太陽之火,五行為火;丁為燈燭之火,五行為火;南方。戌為城牆之土,五行為土;己為田間之土,五行為土;中方。
  • 算命先生經驗之談:天幹地支的關係詳解
    同五行不同陰陽天幹長生為何有差異:《子平真詮》原著沈孝瞻說:「陽主聚以進為進;所以順行;陰主散,以退為進,所以逆行」。也就是陽幹順行,陰天幹逆行的區別,五行分布在四季的不同運行,是一種成功者退去,後來者出來接替的順序運行,所以每一個天幹都會依著運行的秩序,實際經過每一個月份,也就是經過十二地支每一個地支,結果就產生了十個天幹的陰陽長生十二歷程,而且是陽幹的生就是陰乾的死,陰乾的生就是陽幹的死,陰陽天幹互相接替,形成天地大自然的運行規律。
  • 六爻斷卦基礎一:天幹地支與五行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在六爻斷卦當中主要用於獲取巽空和六神,其他吉兇方面的用處不多。六爻斷卦主要看十二地支的五行生剋地支衝合以及卦爻象。那不用五行能否斷卦呢,用卦爻辭也是可以斷卦的,不過使用幹支五行斷的卦細節會更多更生動形象。先大致了解一下卦辭爻辭然後再來看天幹地支。卦辭每卦一條,總共64條,是對每卦的總結。爻辭每卦6爻,64卦乘6爻,就是384爻,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各一條,爻辭一共是386條。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五行調養總體理論治則:實則洩其子,虛則補其母;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五行相生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每個房間分四條經。火:為心;配小腸;心與小腸互為表裡;木生火配肝;火生土配脾。(一)養心調理健康處方1.經穴處方:心經、心包經、膽經心俞、膽俞、內關。
  • 風水算命基礎知識篇:詳談天幹地支克合關係!
    在我們的理論體系中,作用關係是用來看象的,並不是看旺衰的,所以說不可忽略每一個作用關係,一個作用關係出一個象。 2、天幹相剋-耗天幹相剋: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庚辛金克甲乙木,五行循環相剋。克,很好理解,是金就克木,不必區分力量大小,只要發生作用關係就有象。克的同時就存在耗,與生洩的道理相同。
  • 《易經》天幹地支與股市波浪周期理論及未來2個月的大盤預測
    易經學說 以陰陽 五行 八卦 幹支為基礎,論述宇宙人生,萬物之變化規律。股市是經濟學範疇,西方經濟學,自股市誕生以來,逐步研究出波浪周期理論。今天論述一下,中國傳統的,幹支學說的基礎生克,衝合,與股市波浪,有什麼的樣的相關規律。
  • 2021辛丑年,天幹、地支對我們有何影響?
    中國古人相信,在新春的一些儀式和舉措能影響我們一年的運氣,比如拜太歲。而事實上,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加上每個人的行動,正是組成我們一生運程軌跡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古人所言的:天時、地利、人和。天幹地支配五行的曆法體系,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通過10天幹、12地支、60甲子的時間循環體系,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可以推演年景,預測農時,指導生產生活,是中國古代自然萬物大數據模型體系的經典應用。
  • 八字是怎樣用天幹地支搭建的模型來模擬人生和世間萬物
    六十花甲子圓圖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兩兩相配組成的六十花甲子是古人用了記錄描述時間的符號因此天幹地支可以論空間,八卦方位也可以論時間,比如說後天八卦的巽卦,代表的是東方,五行為木,時間為春天。再比如說天幹庚辛地支申酉記錄的是秋季,八卦代表的是西方,五行為金。這些就是時間與方位的互相交替,互相觀察印證。也有一些數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立體使用,如大六壬和奇門遁甲,就是把天幹地支與八卦結合起來建立時空模型,以達到更為精彩的推演。
  • 《神峰通考》十二地支裡究竟藏有什麼天幹
    以上原文出自《神峰通考》地支藏幹,就是指十二地支的毎一個地支都藏有一個、二個或者三個天幹。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宇宙間存在天地人三才,應用到天幹地支中,天幹代表著陽,象徵著天元,地支代表著陰,象徵著地元,而地支中藏有的天幹則代表著陰陽交合,象徵著人元。
  • 易學陰陽五行的解釋
    易學陰陽五行的解釋中天易張永紅整理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人民獨創的,是東方神秘文化的理論基礎,它對我國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作用,特別是對中醫學、 氣功學、易學數術影響特別深,作為周易預測體系的一個分支——《大六壬金口訣》也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其理論淵源。
  • 易經中「天幹地支」是如何搭配的,其實大有來歷,看完真長見識!
    我國古代的書籍當中,多次談到了天幹和地支這兩個概念。其實天幹和地支,是古人為了探索人生的奧秘和宇宙時空而發現的密碼,這種密碼經過簡化後,才有了天幹地支這兩種符號。我們理解天幹地支,首先要先了解古人對天文的觀察,二十八星宿就作為了很好的參照物。
  •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為什麼構成了天地萬物
    之後人們的大腦越來越進化,越來越聰明,把「十天幹」無限擴容: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東南西北,酸甜苦鹹,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等等,還把十天幹分配到我們人體之中:甲為頭為膽,乙為肩為肝,丙為額為小腸,丁為齒舌為心,戊為鼻面為胃,己為鼻面為脾,庚為筋為大腸,辛為胸為肺,壬為脛為膀胱為胞絡,癸為足為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