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第一家族,憑什麼興盛2000年?

2020-12-10 最愛歷史

1

為了保護一個即將出生的嬰兒,整個曲阜城如臨大敵。

這是1920年2月23日,山東曲阜城裡,由時任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特地派出的軍隊,包圍整個曲阜孔府,在一位特派將軍和時任山東省省長屈映光,以及孟子、顏回、曾子三氏奉祀官的同時監督下,他們都在焦急的等待,曲阜孔府裡即將傳出的那一聲嬰兒的啼哭。

此前三個月(1919年11月),作為孔子第76代嫡孫、同時也是第30代衍聖公的孔令貽(1872-1919)突然在北京病逝,享年47歲。作為從北宋就開始世襲封承的貴族,「衍聖公」是一個只有孔子的嫡系男系子孫才能繼承的爵位,但孔令貽生前只有兩個女兒,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孔令貽的小妾王氏此時已懷有身孕。

孩子不知是男是女,但如果是男孩,按照慣例,他將受封成為第31代衍聖公。

王氏臨產在即,為了防止王氏即將出生的孩子被掉包,北洋政府派出的軍隊和代表緊緊包圍了整個曲阜孔府,在產房,孔府血緣關係最近的十二府長輩老太太也親自坐鎮監督,偏偏王氏難產,孔府上下焦慮萬分,好不容易,嬰兒順利出生。

是個男嬰。

當消息傳開時,整個曲阜震動了,隨後,曲阜全城開始燃放鞭炮,北洋政府也下令在曲阜鳴放13響禮炮,以慶祝「聖裔不輟」。

同年6月,當這位被命名為孔德成的嬰兒滿百日時,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特地下令,封襁褓中的孔子第77代孫孔德成為襲封第31代衍聖公

這,就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

▲末代衍聖公、少年孔德成。

2

孔德成出生時,孔子家族作為世界上延續、世襲時間最長的貴族家族,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

這是一個超越王朝更替與江山鼎革變遷的世襲貴族。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東巡郡縣時,特地封孔子9代孫孔鮒為魯之文通君,文通君僅僅只是名譽稱號,並非祭祀孔子的專門封號,然而秦始皇卻開了封賞孔子嫡系子孫的先例。

漢高祖時期,劉邦在公元前195年經過魯地,又封孔子的9代孫孔騰(孔鮒之弟)為「奉祀君」,專主孔子的祭祀諸事。

對於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2世紀,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就敏銳地捕捉到了後世將發生的文化銳變,因此他將孔子寫入了只有世襲王侯才能入列的「世家」系列,儘管此時距離孔子被封「王」,還將有千年時間。

到了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3年,漢元帝又封孔子的13代孫孔霸為太師,並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以所食邑奉孔子祀,這也是孔子後裔世襲爵位奉祀的開始。

到了北宋時期,為了防止自唐朝中期以後軍人割據亂政的傳統,北宋朝廷開始極力推行「崇文抑武」,在這種背景下,公元1045年,宋仁宗正式封孔子的46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此後,衍聖公這一世襲爵位封號歷經北宋、金與南宋、元、明、清、民國,一直延續到第31代、也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時,已經流傳了800多年。

宋代時,衍聖公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朝初年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而歷代衍聖公所居住的衍聖公府(今孔府),更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作為世受封爵的貴族世家,孔子嫡系家族的顯赫與尊崇,自古無二。

▲儒家道統象徵:孔子。

3

儘管後世地位顯赫,但孔子家族剛開始卻是人丁凋零。

從孔子開始,孔子家族連續七代單傳,一直到第八代孔謙才生了三個兒子;到東漢章帝劉炟(57-88年)時期,孔子家族20歲以上的男丁只有60多人,而此時,距離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生活時期已經過去了500多年。

即使到了唐朝末年,當時定居今天山東曲阜一帶的孔子後裔也只有十戶左右,但是五代十國後期,孔子後裔開始大幅增長起來,不僅曲阜正統的人丁大增,就連外遷的人口也逐漸增多。

在孔子家族的傳說中,孔子家族走向旺盛的轉折點,與一宗駭人聽聞的滅族屠殺案有關。

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由於恰逢五代十國亂世,作為孔子家族世襲的奴僕後代孔末(原姓劉,跟隨孔子家族改姓孔),看到孔子後裔所享有的世代榮華富貴眼紅不已,隨後帶領暴徒將在曲阜居住的孔氏家族進行滅門屠殺,史稱「孔末亂孔」,當時,孔子的第43代嫡孫孔仁玉只有9個月大,由於剛好在外婆家而躲過一劫。

在將孔子嫡系家族滿門屠殺後,孔末隨後開始冒充孔子嫡孫進行招搖撞騙,一直到17年後的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有人將孔末冒充聖裔之事訴諸朝廷,經過核實,最終後唐朝廷將孔末誅殺,17歲的孔仁玉才得以回歸曲阜孔府,而孔仁玉也因此被稱為孔氏家族「中興祖」。

儘管歷史考古等資料對於「孔末亂孔」事件的真實性存有爭議,但是孔仁玉振興孔家,卻是不爭的事實。此後到元朝前期的孔子53代孫時,孔子嫡系後裔子孫已達84人,連同上下幾代共有334人——相比五代十國以前,孔子家族歷經一千多年發展卻始終人丁凋零的局面,從五代十國的第43代嫡孫孔仁玉開始,孔子家族的人口繁衍,開始有了大發展。

到了明朝57代孫時,孔子家族人丁(不含女性)當時已超過萬人;清朝乾隆年間,孔子後裔子孫突破了10萬人;到了民國時期,這一數字增加到56萬人;而到當代,孔子後裔子孫已有400多萬人,並廣泛散居到全球各地,其中光韓國就有孔子後裔7萬多人。

作為孔子家族嫡系子孫世代居住的山東曲阜,當地只要追溯三代,幾乎每一家都與孔家有著親戚關係,因此曲阜當地有俗語稱「無孔不成席,無孔不成村」。

4

作為王朝道統和國家意識形態的象徵,孔子家族在亂世中,註定顛沛流離。

北宋靖康之變後,面對南下入侵的女真人,為了道統的延續,1128年,作為孔子第48代嫡孫的「衍聖公」孔端友帶著孔氏族人,護佑著孔家的「世傳珍寶」——孔子夫婦楷木像及畫像,跟隨宋室一起輾轉南遷到了浙江衢州,第二年(1129年),宋高宗御批孔端友在衢州興建孔府、孔廟,這也是孔氏南宗的開端。

與此同時,為了爭奪國家道統的正統性,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則冊封孔端友的同父異母弟弟孔端操襲封衍聖公,以主持曲阜孔廟祭祀,這也是孔氏北宗的開始,從此,孔氏家族開始出現南北宗之爭

元朝先後金國和南宋後,孔子家族的南北宗之爭也擺到了忽必烈的眼前。當時,忽必烈有意成全本為最嫡系正統的孔子53代嫡孫、南宗的衍聖公孔洙回歸山東曲阜,解決孔子家族嫡傳的南北宗之爭。

但孔洙卻主動表示,孔子南宗當時在浙江衢州已經有五代先祖入葬(第48代、49代、50代、51代、52代),他自己實在不忍心、難以離棄先祖,況且北宗孔氏家族畢竟也是嫡系子孫,在亂世中守護曲阜祖業也勞苦功高,因此自己願意放棄南宗衍聖公的封號爵位,解決孔子家族的南北宗之爭。

當時,作為衍聖公所享有的世襲榮華富貴,是天下其他家族所夢寐難求的,但孔洙卻主動放棄,這讓忽必烈感慨不已,他稱讚孔洙「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公後也」

為了杜絕日後孔子南宗子孫與北宗奪嫡,為此,忽必烈也特地做了安排,命人專門制訂了衢州孔氏南宗家規,張掛在南宗孔氏家廟,聲明作為孔子北宗的曲阜子孫襲封千年不易,如孔子南宗子孫妄起爭端,將被「置之重典,永不敘錄」。

▲忽必烈解決了南宋時期遺留的孔子後裔

5

但作為與中華帝國安危與共、襲封2000多年的特權家族,孔家是否僅僅憑藉作為孔子子孫的血緣關係,便足以屹立千年不倒?

對於這一點,奧秘其實早已蘊含在孔子的家教之中。

孔子在世時,經常潦倒不如意,但他還是教育兒子孔鯉說: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詩禮庭訓」

這一流傳2500多年的祖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孔氏家族的祖訓和家教,據孔子後人透露,按照孔子家訓改編的對聯「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曲阜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聯內容,在孔家後人看來,「學詩學禮」的祖訓核心,是重視教育、禮門義路的家風,孔子的76代孫孔令紹則將之簡單表述為「有文化,守規矩」

「有文化,守規矩」,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當一個家族2000多年延續不斷執行到底的時候,它開始迸發出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

秦朝末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孔子的九代孫孔鮒鑑於文化傳續重任,冒險作出了「魯壁藏書」的舉動,將家藏的《論語》、《尚書》、《孝經》等書,藏於舊宅的牆壁中,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孔鮒又跟隨陳勝農民軍抗擊暴秦,最終被秦將章邯的軍隊所殺,卒年57歲。

孔鮒雖死,但他留下的存續道統、抗擊暴政的精神,卻始終鼓勵著孔氏後人,孔家在西漢開始受封后,家族更加恪守禮義門風,到了東漢末年,孔子的第20代孫孔融更是留下了四歲讓梨的佳話。

孔融長大後,恰逢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亂政陷害士人,在「黨錮之禍」的政治危局下,當時士人張儉遭到通緝,於是便逃到孔家,希望投奔自己的朋友、孔融的哥哥孔褒,張儉到孔家了,恰巧孔褒不在家,張儉正猶豫去留之際,當時年僅16歲的孔融看出了危難所在,於是「自作主張」決定收留保護張儉。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和孔褒兄弟都被逮捕下獄,宦官審訊兩兄弟時,孔融主動承擔罪責說,「是我自己決定收留張儉,與我哥哥無關。」而孔褒則為弟弟辯護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來投奔我的,與弟弟無關,要殺就殺我。」孔融孔褒母親聽說後又主動投案說:「我是他們的母親,是我教育無方,所有罪責由我一人承擔。」

為了拯救這個國家的士人,孔融一家三口爭先求死,讓當時人無限感慨唏噓,最終,宦官下令殺死了孔褒,而釋放了孔融和孔母,而孔家為了道義「一門爭死」的故事,也始終流傳後世,透露出孔家正直剛硬的政治品格。

到了元代,孔子的52代孫孔治為官,就始終「孝友仁厚,公謹廉明」,孔治在兒子孔思誠出任曲阜縣尹之初,就告誡兒子說:「毋妄怒,輕笞人。邑中長者視之如父兄,幼者撫之如子弟……」

明代初期,孔子的57代孫孔訥「為人嚴謹,天性仁孝」,樂善好施,對無力婚葬的鄉鄰,時常解囊相助。

但孔家也有例外的時候,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當時的世襲衍聖公孔尚賢在進京朝見時,隨身帶著土特產販賣,又貪圖驛站便利,以致遭到彈劾,遭到「考成法」處治。另外,孔尚賢娶了權相嚴嵩的孫女為妻,因此後來嚴嵩倒臺時,孔尚賢也受到了一定拖累,有鑑於政治兇險和個人教訓,孔尚賢於是特地立下了《孔氏祖訓箴規》,並提出「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門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的家訓。

在歷代先祖不斷總結並身體力行的祖訓家風教育下,孔家,這個沿襲千年的道統象徵,其後人也始終仁義布施,到了明末亂世的崇禎十三年(1640年),山東發生災荒,瘟疫肆虐,當時,孔子的65代孫孔胤植特地上奏朝廷,請求免除當地糧稅,並出錢物救濟災民,先後救活「數千人」。

而在亂世之中,這個道統家族,也始終心懷天下。

明末清初時,有鑑於國家衰亡,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在千古名著《桃花扇》中,也委婉寫出了一個時代士人的哀愁,他在戲劇中借用劇中人物之口說:「你們不曉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從三年前俱已出山了。」儘管不得不在清朝的高壓統治下生活,但他仍然借著一桿筆力,控訴著亂世的無操守者,表達出對故國明朝的無限哀思,《桃花扇》歷經三易其稿,成書後的第二年,孔尚任就遭到罷官並差點因此被殺,只因他是孔子後人,最終才被赦免一死。

到了清代,孔子的67代孫孔毓珣擔任四川龍安知府期間,「因俗為治,弊去其太甚,邊民安之。」在湖廣地區任職期間,孔毓珣又帶領民眾築堤捍江,因為他治河有功,民眾特地將堤壩稱為「孔公堤」。

後來,雍正皇帝在召見孔子70代孫孔廣棨時感慨說:「至聖先師後裔當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事,一切秉禮守義,以驕奢為戒。」

作為中華帝國道統的象徵,孔家人儘管享受了皇權的特封,但家族卻始終「秉禮守義」,不能不說,這也是2000多年來,孔氏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6

儘管家族歷經富貴,但特殊的襲封背景,也讓孔家世代謹慎。

對此,孔府前一幅金字對聯也道出了關鍵所在: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在這幅對聯中,「富」字上面缺了一點,「章」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孔家人對此的解釋是:「富貴無邊,文章通天。」在他們看來,只有秉持「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祖訓,家族才能在克制謹慎中,綿延2000多年而興盛不衰,因為孔子家族世襲綿延的特權雖然「與國鹹休」,但如果家族自身沒有高尚節制的門風加持,則必將勢危傾覆。

▲孔府裡的這幅對聯,藏著兩個有意為之的「錯別字」。

時間演進到1924年後,當年,馮玉祥發動軍變,將清朝廢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作為帝國最後象徵的溥儀狼狽出走,這也給了衍聖公孔德成以極大的心理震撼,到了1928年,在族人的商議下,當時年僅9歲(虛歲)的孔德成上書中央政府,請求取消「衍聖公」的封爵,到了1935年,民國政府最終作出決議:廢除一切封建爵位,並將「衍聖公」孔德成的爵位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頭銜;另外對於早已沒落多時的孔子南宗、浙江衢州孔子嫡系子孫,則任命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儘管如此,一生信仰儒家道統的蔣介石,還是對孔德成予以了特殊禮遇,1935年7月,在孔德成就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的儀式上,國民黨大佬陳立夫出面主持,戴季陶監督,蔣介石也親自出席觀禮。

儘管「衍聖公」的封號不再,但作為中國道統的象徵,孔德成仍然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對此,在當時的亂世中,日本人也居心叵測,並幾次三番試圖誘惑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往日本。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當年年底,日軍侵入山東魯南,面對曲阜即將淪陷敵手的危亡局面,為了搶救作為中國道統象徵的末代「衍聖公」孔德成,蔣介石特地命令國民黨第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率兵到曲阜孔府,連夜護送孔德成逃出曲阜。

孔德成離開孔府僅僅兩個小時後,日軍就攻佔了曲阜孔府。

後來,孔德成的堂弟、同為孔子77代裔孫的孔德墉回憶說:「現在看來,蔣介石辦了一件好事,若孔德成落入日本人之手,後果不堪設想。起碼會把他綁架至日本,供奉成有名無實的『偽聖人』。」

孔德成離開曲阜後抵達武漢,隨後發表了抗日宣言,武漢淪陷後,孔德成又跟隨國民政府退往重慶繼續堅持抗戰,蔣介石則下令特地在重慶歌樂山為末代「衍聖公」修建了奉祀官府,並且讓他參加國民黨的參政會。

▲蔣介石在1937年,「搶救」了末代衍聖公孔德成。

如何對待作為中華文明象徵的曲阜孔廟,早在日軍進佔曲阜之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高田真治就上書日本軍部說:

「山東作戰,如破壞曲阜古蹟,日本將負破壞世界文化遺蹟的責任。」

為此,日本軍部特地命令前線部隊避開在曲阜一帶的戰鬥,日軍攻佔孔廟後,儘管在其他地方犯下滔天罪行,但對曲阜孔廟卻始終畢恭畢敬。

曲阜當地百姓回憶說,曲阜淪陷期間,日軍在當地見到孔府的汽車都會鞠躬行禮,進入民宅後,發現牆上有孔子像也會鞠躬致敬。

曲阜淪陷期間,當時隨父親孔令煜一起守護孔府的孔德墉回憶說:

「120名日本兵佔領了孔家大院,他們在孔府還算老實、規矩。大院內凡貼上『內宅,

止步』的字樣,若沒上級批示,日本兵一般不敢貿然闖入。」

「我接待過一位少將,他不敢坐在我的上邊,只要我坐在上邊的話,他一定會自動

地坐在下邊。當官的坐在他的旁邊,其餘的全部都要在外邊站著。」

孔令煜回憶說,日本人長期經受中華文明世澤,也有尊孔傳統,為此,在曲阜淪陷期間,日本人也將孔府奉若神明,即便是日本軍方組團參觀,也要規規矩矩地排隊。

7

抗戰勝利後,孔德成一度短暫返回曲阜,1949年時代巨變之際,孔德成又跟隨蔣介石漂洋過海到了臺灣。

而與孔德成一起到達臺灣的,還有作為道教第63代天師的張恩溥,還有藏傳佛教系統的第七世章嘉。

在蔣介石看來,孔德成、張恩溥以及第七世章嘉,也是儒釋道三家和中國「道統」的重要象徵。

作為遺腹子,孔德成出生前就沒了父親,出生後十幾天母親又因產褥熱去世,儘管名義上坐享榮華富貴,但一出生就成了孤兒的他,心中的孤苦,或許只有他自己才能體味。

而生逢亂世的他,從民國變故到抗戰漂泊,再到解放戰爭,最終流落小島臺灣,這種個人的特殊生世,加上家族祖訓,也讓他一生謹小慎微,據曾經擔任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的郝伯村回憶說:「我和孔德成共事五年,我們開會時,沒見他說過一句話。」

但孔德成有自己的個性和堅持。

到了1990年代,當時曲阜當地生產了一種以「孔府」命名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對此家鄉代表團特地到了臺灣拜訪孔德成,並向他獻上了包裝豪華的「孔府家酒」,希望末代「衍聖公」能為此站臺代言,沒想到性格耿直的孔德成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我們孔家沒有這種酒。」

在臺灣,孔德成儘管名義上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國大代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終身院長,但他的實際職務,卻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並主要在臺灣大學和輔仁大學講授「三禮研究」、「金文研究」和「殷周青銅彝器研究」等課程。

對此,早在抗戰遷居重慶時,就師從著名學者王獻唐的孔德成,年輕時就立下了「做一位純粹學人,而不以道統自居」的志向,對他來說,出身孔家、身為末代「衍聖公」雖然是一種特殊的無上榮譽,但若沉迷於此,不僅是他個人,即使是整個孔家,也將難以適應時代的巨變。

時代的隔離,讓孔德成在1949年離開大陸後,此後終身都未再返回故鄉曲阜,1993年,人在臺灣的孔德成特地寫了一幅對聯:「風雨一杯酒,江山萬裡心」,並託人寄給了人在大陸的姐姐孔德懋,委託她去父母的空墳前磕頭燒紙。孔德懋則將弟弟孔德成的這幅對聯掛在了客廳,每每睹物思人。

2008年,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最終在臺灣去世後,享年89歲。由於孔德成的兒子孔維益已於此前先行病逝,2009年 ,臺灣方面改封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最終由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嫡孫、孔維益的獨子孔垂長繼承。

此後,原本全職經商的孔垂長,作為孔子的第79代嫡孫開始投入到宣揚儒家文明的事業中來,對於自己特殊的血脈所蘊含的使命,孔垂長說:

「我在成長過程中知道自己有個與生俱來的使命時,內心裡是有些抗拒的,但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就是命運吧。」

而作為孔子家族血脈的延續,2006年,孔垂長的兒子、孔子第80代嫡孫孔佑仁也在臺灣出生。

為了給這位天賦使命的曾孫取個名字,當時仍然在世的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後想了一個多月,最終給曾孫取名為:

孔佑仁

「佑」是輩分排序;而「仁」,則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要義,也是這個2000多年興盛不衰的聖裔家族,得以福澤綿長的根本內蘊。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與孫子孔垂長

8

而在大陸,孔子南宗嫡系傳人、孔子第75代孫孔祥楷,也於1947年9歲時,被民國政府委任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1956年,孔祥楷高考後被錄取到西安建築工程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工程系,大學畢業後,孔祥楷輾轉被分配到河北唐山的金礦任技術員,由於長期在偏遠的礦上工作,孔祥凱竟然因此奇蹟地躲過了歷次政治運動。

後來孔祥凱回憶說:「我能度過大劫,可能得益於我一直做普通人,始終與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

浙江衢州的同鄉則說:「如果沒離開衢州,『批林批孔』時,老孔(孔祥楷)肯定會被打死。」

在歷經坎坷曲折後,1993年,浙江衢州市委在經過與孔祥楷工作的中國黃金總公司多次協商後,最終將自從1956年後就離開故鄉的「南宗末代奉祀官」孔祥楷迎回故裡。

後來,有學者表示,作為孔子南宗的嫡系傳人,孔祥楷應該將自己作為孔子「嫡長世系」的身份報告上去,對此孔祥楷則說:

「謝謝了!人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而對於去世後落葬臺灣的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孔德成的堂弟、世界孔子後裔宗親聯誼總會會長孔德墉則表示:

「我們的願望是他能夠落葉歸根,葬在曲阜的祖塋孔林內。這裡一直給他預留著墓地。」

而同時期的孔祥楷則做了一件事,在修繕位處浙江衢州的孔子南宗家廟時,對於如何題寫孔子的牌位,有人建議仍然按照舊例寫成:「大成至聖先師之神位」。

但孔祥楷卻拒絕了,他說:

「夫子說『祭神如神在』,可見孔夫子並不認為有『神』,連孔夫子都不認為有神,那他自己會是神麼?所以,此處牌位不應寫『神』字。」

從神到人,這個延續2000多年的聖裔家族,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們也時刻銘記著孔子家族先哲留下的祖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自我檢點,不扯濫務;

居身簡樸,辛勤勞杵;

一絲一縷,恆念力物;

粗茶淡飯,慎近酒酤;

恪守信義,鄰裡互助;

忠厚傳家,苦讀詩書;

振振繩繩,繁我孔族。

時代滄桑巨變,但他們嚴謹持守的家風,卻確保了一個特殊的家族,得以延續2000多年而不衰,那些顛撲不破的真理,從來,就是樸實的。

參考文獻:

餘世存:《家世》,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版

《孔子世家: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mangzine·精英》2007年第9期

劉炎迅:《孔子墓蒙難記:紅衛兵小將搗毀中華文化命脈》,《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第九期

嚴紅楓:《孔德成病逝 大陸南宗奉祀官孔子75代孫仍在世》

相關焦點

  • 此家族行醫起家,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名門望族,憑啥興盛500年?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有著太多的傳奇與神話,出過太多英雄豪傑,也有過不少顯赫的家族。家世永續綿傳,是每一位創業先祖及後代子孫的殷殷期望。可是世事滄桑、命運多舛,都說"富貴無三代,清官不到頭",自古至今能夠延續興盛的家族實際上寥寥無幾,富貴的傳承也不是想像的那一般容易。
  • 「中國第二家族」的2000年
    在《水滸傳》中,有眼不識泰山的洪信後面又在龍虎山上強行打開封印、挖開地穴,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一百零八個魔君,這正是《水滸傳》中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小說當然是小說,但元末明初的書生施耐庵,卻在小說中介紹了一個在古代中國早已顯赫人間的家族,這就是被譽為「北孔南張」中的南張,與孔子家族並列傳承2000多年不改的:張天師家族。今天要講的,正是在小說之外,正史中的這個傳奇家族。
  • 中國第一隱世家族:真正的家族財團,傳承至第五代,遍布世界各地
    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要說中國的豪門,大家會想到李嘉誠、何鴻燊、霍英東家族。但在這麼多百年家族中,沒有一個家族能與榮氏家族相媲美。榮氏家族隱於世界,在清代便已經是首富,更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從落魄到繁榮:榮氏第一代建立家族商業榮氏家族的鼻祖名為榮啟期,是榮叔公的後代。到了榮宗敬祖父榮錫疇這一代,開始從事販運。
  • 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傳承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古往今來,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幾千年影響至今,同時他的家族也傳承至今,只有這個家族,世界上再也沒有同樣的家族。他的家族傳承至今已經2000多年,現在已經傳承了80多代。
  • 在中國傳承2000年,與孔子家族平起平坐的,還有一家姓張的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並非獨此一家,另有一世襲家族,從古至今延續兩千多年,家族之繁盛,足以與孔家叫板。孔門繁茂享盛譽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國家,在世界舞臺上享有盛譽。這一思想體系對於法家、道家等思想體系而言,確實有些保守、刻板,但是卻十分適合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古代封建社會制度,所以,從漢代開始儒家思想成為了我國整個社會的正統思想。宋仁宗時期,也就是公元1055年,孔子一派子弟被尊封為「衍聖公」。
  • 中國第一民宅,地位僅次於故宮,曾居住著中國非常厲害的家族!
    這樣的古代建築,自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這是生活的主人很壞,孔家,說的洞,就不得不說家裡最重要的人,這是孔子,作為香港史家族的祖先,他的位置在中國歷史上的高,甚至比很多皇帝,他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封建統治者用來治理國家的和規則的人,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他一直是一個思想家德高望重的統治者,和幾乎所有的統治者在古代歷史非常有利於孔子的後裔。
  • 「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歷?你是名人後代嗎?
    來源:中國警察網發布的2019年「百家姓」排名,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如上表廣東姓氏繁多,氏族故事也不少。比如,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梁啓超原來是廣東省新會人?!今年1月10日,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旭華院士和曾慶存院士都是廣東人哦!這個必須要知道哦!02.「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頭?
  • 中國名人第一村,兩千年出3000多位官員,祖訓:貪官不能進祖墳!
    中國的古代對於儒家思想的傳承和推崇,使得中國人民將仁義禮智信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的世家大族或者文人雅士的家族都具有自己的家訓。一個好的家族的家訓,可以無止境地造福子孫後代,為子孫後代未來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思想引導,從而可以造就一個家族的興盛,也是一個家族的榮光。位於山西省的裴柏村中的裴氏家族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十分優良傳統的家族。
  • 全球四大顯赫家族,兩個在亞洲,排名第一家族在中國
    自中國古代西周時期起,便有了宗法制度,出現了家族的概念,這成為了幾千年來家庭裡每個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無形的把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們聯繫在了一起,對社會有著很大的積極影響,也成為了父輩們的精神支柱。不僅僅是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家族的分布,無論是歐美地區還是亞洲的日本、韓國,都有家族的存在,家族裡也有實力的劃分,比如皇家血統的家族,這些家族一般都家勢很大、財力雄厚,還有古代的皇帝大多數也都是家族傳承的。在以前的社會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家族一般都是皇族,他們再依靠一些其他有名的門閥家族來鞏固自身的地位。
  • 孔家的世襲家族,維持2000多年延續不斷,如今仍然享受供奉
    聖賢先師孔子之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世襲家族之一。看看《紅樓夢》,在上古時代,世襲的大家族幾乎都會「衰敗」,即使是祖宗,也不能保後代個個爭寵不惹帝,也不能迎來抄家、人口四散的悲慘結局。與孔氏不同的是,孔家是皇帝敬仰的家族,世世代代不斷傳下去,孔子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生前不受諸侯賞識,死後所創立的教義會如此受歡迎。
  • 唯一能跟孔家叫板的世襲家族,2000年來從未中斷,至今都能受供奉
    世家大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有「王與馬共天下」、「王謝」並立的情況,但進入唐朝後,皇帝有意打壓世家大族,從此他們的地位日漸衰落,輝煌不再。但中國仍然有一些世襲家族歷久不衰,譬如至聖先師孔子的家族。
  • 中國最強家族,被稱為名人第一村,家訓:不中秀才不能進祠堂
    如果說到中國最土豪的村莊,每個人首先想到的應該都是著名的華西村吧,而說到名人第一村,估計很多人都還不知道,這個村就是山西省禮元鎮的裴柏村。然而,能成為中國名人第一村的裴柏村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據有關記載,以下一系列資料中能得知大概:裴氏家族秦漢開始,歷六朝之盛,隋唐之盛極,至五代之衰猶存」。千百年來,豪傑,賢相,絡繹不絕,光芒四射,世代相傳,彪炳史冊。他的家世之盛,堪稱獨樹一幟。裴氏一家公侯,冠衣不絕。立傳和記載的人,六百餘人;名垂千古的人,千多餘人;七品以上的官員,多達三千餘人。
  • 日本天皇家族為什麼持續了2000多年?
    奇怪的是,日本天皇幾千年裡都是同一個家族,那麼為什麼沒有其他家族篡位呢?我們先來看看日本天皇是怎麼來的。傳說天皇是日本的創世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就是神的後代,有君權神授的感覺。天照大神傳說第一任日本天皇在公元前660年登基,叫做神武天皇,是個神話人物,有點像中國古代三皇五帝的感覺。歷史學家認為從第一代到第十四代天皇都不太可信,而從第十五代開始才有了史料記載,所以第十五代才算是真的日本天皇。
  • 她是中國首位女性歷史學家,寫了本書男人很愛,卻禍害女人2000年
    而在鮮明光環背景下的班昭卻有著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班昭一手創造了危害中國古代社會數千年的封建枷鎖——《女誡》,使得無數女子因此而喪失了本應擁有的自由。另外,針對於《漢書》,《漢書》在中國歷史傳記中佔用極其重要的地位,被稱為我國古代的「二十四史」之一,是首部紀傳體斷代史史書,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而《漢書》也是由班昭所整理編撰。
  • 長沙這隻「獨角獸」你天天都會遇見,興盛優選登上2020胡潤全球...
    這是胡潤研究院第二次發布全球獨角獸榜,估值計算的截止日期為2020年3月31日。此次,全球共586家獨角獸企業,比去年增加92家,平均年齡只有9歲。美中兩國佔全球獨角獸總數八成,最近宣布科創板和港交所上市計劃的螞蟻集團以1萬億估值蟬聯第一。北京是全球獨角獸之都,有93家,遠遠超過舊金山的68家,上海以47家排名第三。值得關注的是,長沙也有這樣一隻獨角獸——興盛優選。
  • 當今世界知名頂級家族,中國的排第一
    杜邦與中國的合作甚至可以追溯到1863年的清朝。目前,杜邦集團對在華公司的投資已累計近達到8億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美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約翰·洛克菲勒是這個財富家族的創始人,他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翁,曾壟斷美國石油多達85年之久被外界稱作為美國石油大王。現如今這個家族已經傳承了六代,在美國的影響力更是透入到了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 道教最興盛的地區之一 臺灣1954年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 賀龍元帥"滿門忠烈":家族烈士超2000人
    賀龍元帥"滿門忠烈":家族烈士超2000人 2021-01-17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字輩|為什麼古代家族字輩,很多都是「轉宗」字派?
    家譜是家族文化的產物,有著上溯清源,下啟教育後輩子孫的作用,同時家譜還有著記錄家族世系繁衍的作用。在古代,由於經常出現倒行逆施、尊卑不分、長幼不辨、稱謂不明,後輩與先輩人重名的現象。所以人們用「昭穆」來規定族人的輩次。
  • 中國第一家族,昌盛1700年,有92位宰相,36位皇后,是你的姓嗎?
    現在別說名門望族了,就連一些百年企業都很少見了,從1931年開始,經歷了多次戰爭之後,現在就連百年貴族都是寥寥無幾。在古代的時候,大家因為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絕大多人人一輩子都呆在本地生活,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的少。畢竟交通不便,大家的流動性還是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