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曼昆《經濟學原理》當中的《微觀經濟學》分冊。作者格裡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是哈佛曆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微觀經濟學對比於研究國家和產業層面的宏觀經濟學,是以個人或者企業為對象的經濟研究。正如本書的題目一樣,這是一本介紹經濟學原理的經濟學課程。
所謂「原理」,指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是在大量觀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導實踐,又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經濟學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作者曼昆在小布希總統時期擔任過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在實踐並且檢驗經濟學原理方面,應該頗有建樹。他在書中提出了十大經濟學原理,每一條都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各個章節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這十條原理展開闡述。
第一部分的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做出決策,資源是有限的,無論是有實體的食物、商品,還是無形的勞動,時間等。當遇到資源分配時,人們就會面臨權衡取捨,每樣資源都有機會成本,也即是相對應需要放棄的東西,選擇這樣,同時就要放棄那樣。
經濟學研究中通常會建立理想化的數學模型,這時除了規定各種簡化的假設外,還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只會關心自己的經濟利益。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量是一個重要概念,指某個經濟變量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同時人們又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會產生各種的結果。
第二部分原理是說明人們如何相互交易,貿易能夠帶給所有人好處,不受影響的市場是調控經濟的好方法,可見作者的態度是十分認同自由貿易的重要性。但是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政策也會起到糾正或協調的作用。剩下的原理是與宏觀經濟學有關的,由於本書只集中介紹微觀經濟學,所以暫且省略。
作為一本專業的教材而言,筆者認為本書是十分成功的。假如是國內的同類教材,一定是各種深奧難懂的公式、五花八門的圖形甩在學生面前,配上不明覺厲的解說,不僅毫無趣味可言,真要看懂當中內容還要花不少的力氣。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則緊緊地圍繞著日常生活,各個討論課題都能舉出相應的例子,由淺入深引導讀者思考。
一門課程的重心應該是傳授讀者學以致用的「活知識」,而不是強迫讀者記憶一堆枯燥不明所以的「死知識」。遺憾的是,國內的專業教材鮮有能達到這樣的水準。
經濟學其實是一門實用性很高的學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誰離得開買賣消費?誰又離得開權衡取捨?即使我們不是經濟學者,經濟學的原理對我們制定日常決策也十分有幫助。例如「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告訴我們學會對比邊際成本與邊際利益,「機會成本」告訴我們做事情都會產生代價,「沉沒成本」告訴我們付出的成本正如覆水難收,不必在意過多等等。
讀完全書之後讀者應該都深有體會,作者曼昆對於自由貿易的大力肯定貫徹始終。他堅稱貿易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即使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的生產力比別人高,資源比別人多,站在理性人的角度,跟別人做貿易才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為機會成本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得到某些東西的同時總是要付出相應代價。
既然自由貿易對於雙方都有好處,為什麼世界各國不能放開胸懷搞貿易呢?假如說清朝時期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是不懂得經濟學的相關原理,那麼現在的中美貿易戰又為什麼打起來呢?從國家的層面上其實是有諸多的考慮,例如保護本國企業利益,保護國家安全等,正如美國以此作為理由打壓華為在美銷售通訊設備一樣。
就現在而言,貿易戰中的美國最喜歡用關稅當作攻擊中國的手段。曼昆告訴我們,其實關稅作為稅收的一種,會產生無謂損失,損害到本國消費者的利益,買到的進口商品價格高了,需求當然也會降低,最後就會影響國家的總體利益。為了打擊對手國家的出口而增加關稅,對於自己來說是弊大於利,可謂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以上貿易戰的真實寫照,都是國家間對於自由貿易實行限制帶來的惡果。此外,在曼昆眼中,假如自由貿易是在正常運作的市場下,政府用各種手段例如稅收、最低工資等幹預市場,那麼即使政府初衷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經濟狀況,最終還是會導致供求失衡、無謂損失等不良後果。藉助亞當斯密的話,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可以調控經濟活動,不去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
經濟學是一門既抽象,但又和現實生活密切關聯的學科,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這門學問,必不可少的就是結合各種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如果讀者對經濟學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相關案例,可以參考以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