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因為這本書愛上一個專業,為此我們專門推出了第八版!
文章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
看書之前,了解版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比如你說你喜歡《紅樓夢》,人家可能就會問:你看的脂評本還是程高本?你如果說,是小時候看的青少年全彩本,可能就會獲得「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1:
除了一些版本眾多的古籍名著,還有一類書,隔一段時間就會再次修訂推出新版,每一次出新版都能獲得大家的熱烈追捧,紛紛抓緊第一時間更新換代(越說越像智慧型手機?),那就是經典教材。
每個專業都有那麼幾本不斷再版的經典教材。有些老師上學時候用的教材,現在教學生了還在接著用,不過是用的新版了。
在這些經典教材裡,最大眾的出圈之作必然屬於最近剛出了第八版的曼昆《經濟學原理》。
每個人的第一本經濟學入門書
人總是會對引領自己邁入某一個領域的第一本書印象深刻,曼昆《經濟學原理》正是引領無數經濟學初學者進入經濟學殿堂的第一本書。尤其是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經濟學入門教材實在太過友好。
在經濟學歷史上,有過幾本非常重要的教科書:出版於19世紀中期的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成書於19世紀末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以及在他去世前出版了19版的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
薩繆爾森之後,就是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天下了。相比過去的經典教材,這套書最大的優勢在於通俗易懂,沒有一上來就用各種概念定義和數學推導對讀者進行降維打擊,而且結合了許多生活中具體可感的實際案例和現象。這正是作為入門級教科書的曼昆《經濟學原理》大受歡迎的原因。作為一套甚至可以當做睡前讀物的教科書,《經濟學原理》在培養讀者對經濟學的興趣上是無出其右的。
1998年,美國德賴登出版社出版了格裡高利·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生於1958年的曼昆當時還是哈佛大學的一位相當年輕的經濟學教授,但這套書在完稿之前就被出版商以250萬美元的史上經濟學著作最高價買下版權,一經出版迅速風行美國,當年的銷量就達到了20萬冊。
這套高人氣的教材不僅在美國大受歡迎,還被翻譯成了20多種語言,在全球都大受歡迎,進入中國也有十幾年了。大家在家裡的書櫃翻翻,說不定還能翻到這些過去的版本:
2001年,《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2006年,《經濟學原理》第四版。
2009年,《經濟學原理》第五版。
2012年,《經濟學原理》第六版。
2015年,《經濟學原理》第七版。
你還記得你看的是哪一版嗎?是最經典的第五版還是最新的第七版呢?
不過,「最新」這個名號在今年要讓位了,因為這套經典教材的第八版也要和大家見面了。
2020年,《經濟學原理》第八版。
一般來說,教材需要與時俱進,因此有不斷更新版本的需求。這次曼昆《經濟學原理》第八版也不例外,更新了「新聞摘錄」和「案例研究」,討論了公眾關注的前沿話題,比如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種族歧視等等。新增了「專家看法」欄目,對幾十名全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持續調查,並收錄他們的看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第八版不僅在內容上有新增,更在形式上突破了過往的純紙質教材,加入了MindTap在線學習平臺,好用先不說,炫酷那是一眼看得到的。
目前,MindTap在線學習平臺上擁有如下功能:互動電子書、視頻導讀、視頻講解、學習指南、在線測試和拓展閱讀。
互動電子書是最主要的資源,它不只是《經濟學原理》的電子版,你最喜歡的閱讀器上有的功能它幾乎都有:劃重點、添加注釋、查單詞、原文朗讀等等。為了幫助理解,互動電子書中還配有概念動畫,將複雜的經濟學概念以形象有趣的方式直觀展現給你。
另一個黑科技功能是圖形生成器,你可以利用它搞清楚教材中的圖表是如何構建出來的。此外,視頻導讀的資源也很酷,因為,所有視頻都是曼昆親自錄製的!(有多少人看了他的書這麼多年,連人家長啥樣都不知道)
其他的功能也都很強大,能夠有效地從預習、學習、複習全環節幫助你使用這套教材,自行摸索也是樂趣無窮。多媒體加成帶來和過往版本完全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首次新增「專家看法」(Ask The Expert)專欄。該專欄來自對幾十名全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持續調查。這些專欄中的調查結果使讀者能夠了解,在社會關注的諸多熱點問題上,經濟學家們的觀點是一致還是存在分歧,並能夠了解到,經濟學家的看法與普通大眾有何不同。
帶你看懂社會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曼昆《經濟學原理》開門見山提出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貫穿書中始末,並運用它們對貿易、供求、市場等等進行闡釋。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經濟現象,大到政經新聞中的世界大勢,小到家門口菜市場的今日菜價,都可以運用這十大原理。了解經濟學十大原理,不僅可以讓我們在閱讀《經濟學原理》時事半功倍,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也能慢慢學習如何使用經濟學的視角進行思考。
原理一:人們面臨均衡取捨。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原理九: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學十大原理其實涉及了三個領域的問題:人們如何做出決策?人們如何相互貿易?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原理一到原理四涉及的是人們如何決策。人總是面臨決策,這很容易理解,雖然有時候大喊著「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想做鰲拜(all-buy),但是理智的成年人也明白,當我們開始糾結午餐是吃蓋澆飯、煲仔飯、麻辣燙、芝士焗飯、朝鮮冷麵、脆皮炸雞還是麻辣香鍋的時候,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第一條告訴我們,全都要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如果選擇吃煲仔飯,很可能就吃不下麻辣香鍋了。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捨。我們手中能掌握的資源,比如金錢、時間等等,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總是面臨著均衡取捨。
面對無處不在的選擇,人們如何進行決策呢?原理三對此進行了回答,人們根據邊際量來進行決策。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是經濟學家用以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的術語。「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來進行的調整。也就是說,追加的收益是多於追加的成本的,那就值得一幹。
當然,在現實生活裡,情況就不一定這麼理想了。比如在飛機起飛前,航司即使把剩下的空座位低價賣出去,也是有的賺的,但我們平常卻很少蹲到起飛前的低價票,反過來想想,因為趕著起飛前走,必然是有急事的,就算是原價票那該走也得走呀。所以,雖然理想情況下起飛前應該能撿漏,但是為了保證出行,還是早早買折扣票更合適。
原理五至原理七涉及的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交易意味著分工,可能讓雙方專注於生產自己擅長的那一部分,其他的可以交易獲得,這樣相比各自自給自足,效率顯然是升高的。在這裡,交易其實起了一個重新分配生產資源的作用,交易發生的地方——市場,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配置工具了。
但市場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比如發生壟斷的時候,處在弱勢的消費者就不得不接受壟斷巨頭的強買強賣了。這種市場失靈的時候,就需要政府來插手,重新回到效率和公平的結合點。
原理八到原理十涉及的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生活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是生產力,用我們熟悉的話來理解,就是要「把蛋糕做大」。
市場上的錢變多了,錢就會貶值,也就是物價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比如說央行降準,帶來樓市股市利好的同時,也有人擔心會通貨膨脹,就是基於原理九的考量。
因為價格變動在短期內是粘性的,也就是如果因為擔心通貨膨脹減少貨幣量,價格卻一時半會不會降下來,這就會導致企業裁員降低成本,也就是抑制通脹會暫時讓更多人找不到工作,因此失業和通貨膨脹成為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短期取捨。
經濟學並不高深莫測,反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現代社會,除了專業人士,學習經濟學的意義是什麼?也許它不一定能讓你在雙十一的時候買到最低折扣,但能讓你保持理智避開很多大坑。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也可以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有了更高的格局。
這也是為什麼曼昆《經濟學原理》作為專業書,卻能夠成為長盛不衰的暢銷書籍:它是無數人叩開經濟學大門的第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