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立秋是較早確定的八個節氣之一,交節日期在公曆8月7日至9日,太陽運行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節氣。今年立秋的時間為北京時間8月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秋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的季節就要到了,暑去秋來。
「立秋」雖然到了,但天氣其實還不是氣候上的秋季,甚至每年大熱的三伏天還在立秋之後。秋老虎依然存在。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周代立秋這天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揪葉,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等。明承宋俗。清代立秋這日,懸秤稱人,以驗夏中之肥瘦。
初夏未遠,立秋已到。
立秋
唐白居易《一葉落》
煩暑鬱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裡。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
立秋,七月節。春為生,熟為秋,熟為輕,所以秋為輕盈展翅,由此才稱「飛龍秋,遊上天」,秋高氣爽。春花秋月,花為溫馨,為繁;月為清寒,為簡;由此秋夜明,秋風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為神玉為骨。而秋明空曠,野色浩無主,也才秋波橫流,秋爽媚人,秋懷難耐。
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暑去涼來,晨起白露。一葉知秋,寒蟬悽切。霜月一輪,流螢幾點。荷花殘,蓮子生,青山點硃,阡陌留香。舊友來訪,小兒買酒,西瓜就毛豆,電視雪花霜。待夜涼、人散,燈火闌珊處,明月如霜,佳音如夢。萬重青山秋生起,一鐮勾月入江中。
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每年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為立秋,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詩《立秋》:「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還是一個收穫的標誌,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
在這個季節裡,人們盤算最多的就是農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立秋
立秋三候
1
一候,涼風至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2
二候,白露降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豔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3
三候,寒蟬鳴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後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悽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古人的「立秋節」
立秋曾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古稱「立秋節」,人們會舉行一系列活動來迎接這一季節轉換。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秋」於西郊,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承此習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周書·時訓》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凋鳴。」寒凋即寒蟬,今年氣溫高企,蟬兒還能多叫一段時間;《易通·卦驗》說「立秋腐草化為螢。」都市裡螢火蟲是無緣得見的;《春秋考異郵》說「立秋趣織鳴。」往年蟋蟀如家蟲,現如今卻也絕緣了。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
宋代時,朝廷於立秋日要舉行「報秋」儀式。立秋這天,宮內把栽在盆裡的梧桐從外邊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一葉而知秋」,以寓報秋之意。
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嚐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立秋日「趕秋」去
不同民族和地區的立秋習俗也各具特色。湘西花垣、鳳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趕秋」的傳統,這一天也叫「趕秋節」。
屆時,族人們穿上盛裝,歡聚到秋坡上,打鞦韆、吹蘆笙,歌舞歡娛。隨後,選出兩位有聲望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豐收的祝福,祈望秋來好收成。
明《帝京景物略》記載:「立秋日,相戒不飲生水,曰呷秋頭水,生暑痱子。」顯然,這裡的「生水」「秋頭水」均為涼的象徵。
立秋後,人們要避涼取溫,適時改變夏日習慣,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東北一些地區,循守立秋後不再下河遊泳的禁忌,避免因水涼引發抽筋的危險。
飲食方面,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遼寧南部地區,立秋日除了多吃肉類之外,還要攤麵餅吃,早年間還儘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進餐,以便為自己「貼膘」。
「咬秋」有講究!
與立春時的「咬春」習俗對應,一些地方流行立秋日「咬秋」。清《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也有的地方,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以清除暑氣、避免痢疾。立秋日吃瓜的習俗在南方一些地區也有流行。
與立夏稱體重的習俗相對應,立秋時節要再稱一次體重,根據前後的重量變化來檢驗是否「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