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人的大清比蒙古的大元更成功?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2020-12-14 減水書生

歷史上,正北方向的蒙古高原,只有蒙古人實現了成功入主中原。其他諸如匈奴、柔然、突厥,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失敗者。

那麼,長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都是誰呢?

主要是東胡系。如五胡十六國的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王朝;如兩宋之際的契丹和女真,建立大遼和大金。大遼算是半隻腳踏入中原,大金則是連頭帶屁股一起進來了。

所以,北方胡人就要做一個區分,一夥是正北草原上的胡人,即草原系;一伙人是東北地區的胡人,即東胡系。

草原系和東胡系有什麼區別嗎?

區別就在於生活方式和社會基礎。草原系就是純遊牧,因為蒙古高原除了草場就是沙漠,全在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外。遊牧的生活方式,自然形成了部落的社會基礎。

這種部落,普遍不會太大,只是小群體的熟人治理模式。英國人類學家提出了一個鄧巴數,即150人。在150人以內,可以維持一個熟人社會,而超過150人則要進入到陌生人社會。所以,可以用鄧巴數來理解這種部落制的社會基礎。

為什麼草原不能自發演化出集權王朝呢?

因為集權王朝的標配是官僚體系。但官僚體系太昂貴,而遊牧經濟和部落制的草原,根本就養不起。草原的單于或大汗,怎麼收稅?中原的皇帝可以編戶齊民,把農民固定在收地上,然後低成本的收稅。但是,草原的單于和可汗,能把一個個的部落固定到草場上嗎?既然固定不了,那就無法實現低成本的收稅。而沒有稅收,就不可能建立官僚體系。

但是,草原就不能實現統一了嗎?當然可以。

有一個觀點認為,之所以秦漢以後誕生了匈奴帝國,是因為中原誕生了秦漢帝國。因為秦漢帝國封鎖了邊貿,所以草原諸部落無法各自為戰地與中原諸侯國開展貿易。於是,草原部落只能抱團取暖,建立草原帝國來對抗秦漢帝國。但這個觀點忽略了草原內部的自組織,也誇大了秦漢帝國對草原的影響。部落林立的草原生態,也可以通過內部戰爭的方式,打出一個草原帝國。匈奴之所以最早統一了草原,就是在與大月氏和東胡交戰的過程中實現的。這與秦漢帝國的關係不大。

但是,草原系帝國,一定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式的。匈奴帝國什麼樣,以後的柔然帝國、突厥帝國,或者回鶻帝國,也什麼樣。它們都不會有所突破,原因就是遊牧的生活方式和部落的社會基礎始終沒有改變。所以,草原系,也始終無法理解純農耕的中原生活方式,更理解不了中原王朝的運作機理。

這是草原系,然後再說東胡系。東胡系有什麼特點呢?

東胡被匈奴人趕到了今天的東北地區。但這裡恰恰給這個草原民族增添了新的特點。那就是生活方式。東北這個地區大部分處於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內。雖然緯度高,但仍舊可以發展農耕生產。所以,東胡系就可以兼具遊牧和農耕兩種生活方式。遊牧經濟相比農耕經濟要脆弱得多。說農耕是靠天吃飯,但農耕畢竟可以通過糧食儲蓄對抗氣候變化。而遊牧就沒有這個功能了。一場大雪、一場大旱或一場瘟疫,就可以讓草原集體滅族。所以,有了農耕的補足,東胡系就可以仿照中原政權建立自己的政權。

所以,在最初,東胡系只是技術不具備,但物質基礎是具備的。東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集權王朝,不是鮮卑,因為鮮卑正急著入主中原,而是高句麗。在隋唐之際,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亞的強國。為了抵禦草原系和中原系的入侵,高句麗甚至已經在東北修長城了。修長城、搞防禦,這種手段只有農耕文明才能實現。草原系只會騎著駿馬、揮著馬刀死命砍,砍贏了搶劫、砍輸了喪命。所以,高句麗絕對不是一個粗放的遊牧文明政權,而是一個標準的農耕文明政權。

東北地區,東胡系出現的第二個集權王朝,就是契丹的大遼。大遼非常具有開創性。以後無論東胡系還是草原系,都以契丹大遼為標杆。鮮卑人入主中原以後,基本就放棄了草原,褪去了遊牧本性。但是,契丹卻不同,雖然捏著幽雲十六州卻始終無法入主中原。於是,契丹就開創了二元統治模式,即一面以大汗身份統治草原、一面以皇帝身份統治中原的幽雲十六州。

只有到了契丹的大遼,才能說草原民族實現了入主中原。拓跋鮮卑的北魏呢?拓跋鮮卑的確入主中原了,但入主中原後就不再是草原民族了,而是漢化了。漢化之後,又內部分裂,導致北魏崩潰解體。

講完這個邏輯,再講大元和大清的區別。

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但蒙古人的強,主要體現在軍事上。內部治理上,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果內部治理上沒有實現突破,蒙古人將跟匈奴、柔然、突厥一個結果,別說橫掃歐亞,就是入主中原也不可能。

這個突破就是成吉思汗開創的千戶制。蒙古高原本來是一個又一個的小部落或小部落聯盟。但是,成吉思汗卻用千戶制把這些個部落給重新整合了。千戶既是經濟生產單位又是社會基礎單位,同時還是軍事組織單位。所以,蒙古大汗不僅能坐穩位子,而且蒙古人也能夠一直彪悍。但千戶制,與中原的編戶齊民有什麼區別嗎?本質邏輯上就沒什麼區別。中原編戶齊民是以戶為單位,而千戶制是以部落為單位。所以,你可以把千戶制看成是一種大顆粒的編戶齊民。這就是中原和草原的融合,大家都在互相學習。

但是,蒙古人的學習到此為止。

因為沒有農耕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思維方式上始終缺了這麼一課。如果沒有契丹精英的幫助,蒙古人甚至都要把北方中原變成牧場。因此,契丹才是以後徵服型草原王朝的鼻祖。

接下來,蒙古人就遭遇尷尬了。徹底漢化,那北方草原就別想統治了,北魏是前車之鑑。拒絕漢化,那南方中原早晚還得易手,五胡十六國都是前車之鑑。向契丹學習,搞雙元政治不就行了嗎?

蒙古人的確這樣做了,但是在中原這一元,卻要多不成功有多不成功。蒙古人對中原的統治,已經跌破智商下線。忽必烈把南宋給滅了,居然忘記派官員到南方去收稅。哪家皇帝也不會把收稅這件事給忘了,但蒙古人就可以。

蒙古人一直粗放的原因,就是始終沒有建立中原政權的官僚系統。缺乏官僚系統支撐的元朝會是什麼結果?看一下元朝的聖旨就行了。元朝中期,大元皇帝給少林寺下了一道詔書,原文如下:

這和尚每道有聖旨麼道,沒體例的勾當休做者。做呵,他每不怕那甚麼!聖旨俺的。

每,是們的意思;和尚每,就是和尚們。聖旨俺的,是蒙古語法的倒裝,意思是俺的聖旨。其他全是大白話,不用翻譯也能看懂。意思是說:你們這群個和尚,沒體例的壞事別幹哈;敢幹,我弄死你,讓你們知道什麼叫怕;這,就是俺的聖旨。

而這就真是大元皇帝的聖旨啊!歷朝歷代,也就元朝的聖旨能如此彪悍、如此通俗、如此霸氣。這種聖旨,你都不知道是怎麼從中書省給放出來的。各環節的大元官僚們到底乾沒幹活?肯定是沒幹,甚至都沒有管聖旨的官員,皇帝你敢說、我就敢寫,而且寫完了就給你發下去。一群彪悍無極限地蒙古豪貴們,天天在元大都扯淡玩,中原天下能治理好才怪。

中國歷史上,批判現實黑暗的文學作品,最多的就是元朝。最典型的是《竇娥冤》,竇娥的確冤,但這是誰造成的?不就是二傻子一樣的蒙古官員嗎。但是,這種劇在元朝竟能上演了。而且元朝基本上也不搞什麼文字獄,這一點比清朝強多了。為什麼蒙古人的文化這麼包容開放?一個原因是蒙古人就沒啥文化,徹底地信奉槍桿子出政權,有本事咱們用刀子說話,被嘰嘰歪歪的。但你們嘰嘰歪歪得還挺好看,所以一群蒙古豪貴們也搬著小板凳過來看了。而另一個原因就是粗放式的治理,中原天下基本處於一種誰也不管、誰也不願管的狀態。國家沒事、帝國強大,一點兒問題都不會有,甚至大家還會活得很滋潤。大明立國後,有很多漢人仍舊以元朝的遺老遺少自居,所以說大元還是很有魅力的。然而,國家一旦有事、帝國一旦衰落,那就只能等著土崩瓦解了,而且速度比什麼都快。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七十年現象,也就是王朝扛過七十年,基本上就要奔著兩三百年努力了。七十年是個關鍵期。而元朝恰恰熬過了七十年,大趨勢就是奔著兩三百年去了。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元朝可能不止兩三百年,因為元朝沒有草原問題。但,元朝恰恰死在了九十多年。它的確扛過了關鍵期,但粗放的治理卻提前結束了國祚。而元朝為什麼如此粗放治理呢?根本原因是草原系的蒙古人,不理解中原文明,甚至也不想去理解。我大元皇帝隨便嗨、你們也隨便嗨,咱們大家一起嗨。等你們不高興了,那我也就不玩了,蒙古草原才是我的家、我要回草原。

這是元朝,那清朝呢?

清朝統治者,基本上就是一個強化、超大版的契丹和女真。這夥人的統治水準可比蒙古人高明太多了。關鍵是自帶一種草原視角,所以比中原的漢人王朝,還要有優勢。

首先是對中原的統治,基本上明朝怎麼幹、清朝就怎麼幹。但是,明朝有太監啊。滿清為什麼沒有?因為滿清皇帝有一個天然的支柱力量,比太監還好使。這個支柱力量就是八旗,或滿人部族,也包括很多漢人包衣。明朝皇帝的尷尬,是一個人打不過整個官僚集團。但清朝皇帝可不是一個人VS整個官僚集團,而是整個滿人部族VS整個官僚集團。這是明朝皇帝根本沒法比的。

其次就是對草原的統治。恰恰在這個時候,草原和高原建立了宗教上的聯繫。於是,宗教就成了滿清的統治工具。於是,滿清在草原上死命地修喇嘛廟。所謂「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原因是什麼?你們是部落制、你們是逐水草而居,但你們總要仰望星空、尋求信仰吧。好了,告訴你們:大清皇帝這裡給你們準備好了信仰。於是,一座座喇嘛廟基本上就把蒙古各部落給焊死了。這夥人仍是滿草原隨便跑,但再怎麼跑也得找座喇嘛廟皈依。在傳統時代,宗教是成本最低的統治手段。而滿清恰恰參透了這個秘訣。

到這個時候,不僅草原搞定了,而且高原也順手搞定了。當然期間還是少不了戰爭,康熙對噶爾丹、雍正對羅卜藏丹津和準噶爾、乾隆對大小和卓。可以說,清朝統治者對草原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入關後的第四代皇帝。你不能說有個正確攻略就所向披靡了,最後還是得用戰爭打開統治前奏。

元朝,不是不偉大,但蒙古人的統治水準已經跌破下線。其對中原的統治一直是粗放治理。而大元皇帝和蒙古貴族,卻一直是身在中原而心系草原,一直認為草原才是我的家,中原主人不歡迎了,頭也不回地跑回草原、放飛自我。因為草原系始終沒能搞明白中原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們對中原不僅陌生而且不關心。

清朝要比元朝成功太多。因為它把契丹人、女真人的統治技術發揮到了極致。中原以中原人的方式治理、草原以草原人的方式治理、高原以高原人的方式治理,關鍵是把多種治理手段綜合運用了。不僅蒙古人不能比,甚至中原人也沒法比。因為東胡系既理解草原也理解中原,所以他們對於中原不僅不陌生而且充滿好奇。

相關焦點

  • 大清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與蒙古的淵源
    成吉思汗有意將更肥美的土地分給了兒子們。蒙古高原的東邊是我國的大興安嶺和東北地區,再向東就是海洋了。而西邊是遼闊的歐亞大陸腹地,繼續向西是歐洲。蒙古自從成吉思汗統一以來,發動過3次西徵,持續40多年,在歐洲打到東歐,在亞洲打到敘利亞,後來忽必烈又徵服了整個中國,一個龐大的帝國出現在歐亞大陸。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一群蒙古貴族根本就不把文官當回事,而文官士大夫們也沒法跟這夥蒙古人講什麼君君臣臣。元朝皇帝不高興了,就能把大臣拉出去抽一頓鞭子。而這個制度也被明朝繼承了,蒙古人抽鞭子、明朝人打廷杖。但,大元皇帝為什麼能讓皇帝的個人權力放飛自我呢?直接原因就是大元皇帝不講「武德」,就是不按規矩出牌。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對明代蒙古政權如何表述上史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稱這個政權為北元——蒙古,認為在鬼力赤汗時取消了元朝國號,始稱韃靼(即蒙古)。有人認為這個政權仍保持「大元」、「大蒙古」稱號,汗統未變,故稱其為北元;還有人不同意「明代蒙古」的稱法,而稱之為14至17世紀的蒙古;另有人主張蒙古已取消了大元國號,稱「明代蒙古」更準確,等等,但是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與明朝並存的政權。我們這裡把明人稱作韃靼的部分即大汗所統領的蒙古部落稱作北元,把在西面的瓦剌貴族政權稱作瓦剌。
  •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給後世的內陸帝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與此相關,「管領」這一用語和概念本身,是直接從蒙古時代的大陸引入的,對此日本史研究宜給予更進一步的認識。順帶說一句,包括鎌倉、室町這樣的時代劃分在內,所謂日本史、東洋史等學科的劃分,有時會隨意製造出虛無的幻影。按照固定想法為歷史設置障礙,沒有比這更有弊無利、更無聊的事了。當時的整個蒙古帝國已經進入了解體期,從前那樣佔絕對優勢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影響力正在迅速衰微。
  •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儘管蒙古諸部的分裂使其實力大為削弱,然而整個有明一代絕大多數時候都將蒙古作為第一大外患: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這時的噶爾丹處於全盛時期:哈薩克、喀爾喀皆為其手下敗將,一時間其勢力遍及中亞、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所控制的土地面積多達700萬平方公裡。放眼當時的世界也就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和大清帝國可以在國土面積上與準噶爾汗國一較高下,至於大英帝國得等到下個世紀才進入其輝煌時代。這時的大清帝國在疆域面積上相比準噶爾汗國可能並無多少優勢可言。
  • 天可汗李世民:渭水之恥到平滅東突厥,不修長城的大唐終成大帝國
    甚至,北魏這個入主中原的草原政權,也要修長城。所以,大唐也應該依託長城舊址、再修長城,同時遷徙中原百姓、充實邊塞。但是,李世民卻力排眾議: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自秦漢以後的中央帝國,只有三個朝代沒有修長城,一個是大元、一個是大清,再一個就是大唐。但是,大元和大清都是根自草原的帝國。
  • 中華各王朝與蒙古系帝國,在西域「拼殺」2000年,終成就一帶一路
    到清朝,則變為東起敦煌以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的廣袤地區,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也都被納入了西域的地理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關於西域的認知大多是當年張騫進入扁都口(位於今天甘肅省張掖[yè]市祁連山中段)而開始的。
  •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為什麼它的國號叫「大清」呢?這個國號的淵源和含義,可謂深藏玄機。清朝國號的變遷:從肅慎部族到大清說起清朝的國號,得從其祖先溯源。清朝的建國祖先,是歷史悠久的女真部族,長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西伐蒙古,進佔漠南蒙古地區;東徵朝鮮,迫使李氏王朝臣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歸降,獻上了據說是元朝傳下來的傳國玉璽。這讓羽翼漸豐的皇太極野心大增,認為女真一統天下屬於天命所授。皇太極認為自己的本宗建州部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女真族,因而於1635年改族名為「滿洲」。
  • 成吉思汗的萬裡江山:當年差點佔領日本,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
    01成吉思汗 統一蒙古部落800多年前,在大漠的北方草原出現許多部落,其中有1206年,出生蒙古乞顏部落的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成吉思汗。當他統一蒙古各部落後,便率領草原騎士開始對外徵服之旅,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就開始興起。
  • 蒙古為何分內蒙古和外蒙古?成吉思汗屬於哪個地方?
    實際上,蒙古人建立了元朝,那個時候蒙古是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的。不過,之後朝代變更,蒙古也不再是中國的勢力範圍。其實蒙古是分為好多部落的,明末清初時期,蒙古主要有科爾沁、察哈爾、土默特,喀爾喀等部落,在這些部落中,科爾沁、察哈爾、土默特位於蒙古的南部,也就是如今位於我國北方的內蒙古,而喀爾喀主要是在蒙古的北部,是今天的蒙古國。
  • 準噶爾為什麼要和大清為敵?
    我們常說的幾個遊牧大咖如匈奴、突厥、蒙古,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匈奴人或者蒙古人,而是緊密團結在某個部落周圍的部落聯盟,比如蒙古人比較能打,把周圍幾個不聽話的部落收拾得服服帖帖,那所有草原上的小夥伴就都承認蒙古人為大哥,出門打劫也都打著蒙古人的旗號。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讓你全部弄懂
    春秋戰國時秦、趙、燕、齊都要對抗犬戎、山戎、東胡、林胡、婁煩,而到了漢朝,大漢軍隊在霍去病的帶領下「北驅匈奴,封狼居胥」,唐朝打敗突厥徵服草原、宋朝先後遭遇草原大敵契丹、女貞、蒙古,元朝蒙古人主宰中原、明朝推翻蒙古統治、然後明朝的統治又被女真族衍生出的滿族愛新覺羅氏給打敗,來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 成吉思汗死後,開創的蒙古帝國怎樣了?這一部分如今還存在世界上
    但貴由登基後僅二年,即去世,在貴由死後,汗位便落入成吉思汗第四子託雷之子蒙哥之手,從此蒙古大汗汗位便落入託雷一系之手。蒙哥汗死後,由蒙古貴族組成的庫裡勒臺會推舉蒙哥七弟阿里不哥為大汗,但蒙哥四弟忽必烈卻想搶汗位,於是改姓內鬥,最後忽必烈笑到最後,將阿里不哥打敗。
  • 為什麼蒙古帝國如此熱衷於領土擴張?
    元朝好像對於領土的擴張有一種病態的追求,自從成吉思汗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草原,結束了蒙古各部落長期以來內部混戰的局面,於漠北建立起蒙古帝國,就開始了無止境的擴張分裂,簡直堪稱病態
  • 告別佛系周末,開啟草原「蹦迪」之旅
    經常聽北京上班族抱怨周末逛街太佛系,街道美景早已經看遍,去太遠的世界又不現實。不如告別佛系周末,走出五環,去大草原開啟刺激「蹦迪」之旅。崇禮滑雪場名氣僅限冬季,炎熱夏季,崇禮隔壁草原天路,充滿綠色和希望,這條草原天路距離市區只有200多公裡,趁著周末早晨的休閒時光,駕車出發,到了中午就可以對天當歌,吃一頓野外午餐。 曾經有網友對這條公路非常執著,網絡上爭論不休,一些人為了一睹芳容,專門駕車前來。
  • 東歸還是東徵?土爾扈特人的壯舉給了歷史一個清晰的答案
    1698年,已經在卡爾梅克草原生活了近七十年的土爾扈特部遣人到大清帝國表達了東歸的意圖,當時的康熙皇帝予以首肯。但是,當土爾扈特使者阿拉布珠爾返程時,卻遭到準噶爾部的阻截。準噶爾聲稱,人可以過,但必須把命留下。無奈之下,阿拉布珠爾只好內附清朝,土爾扈特部的第一次東歸無疾而終。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又一個70年。
  • 李世民能夠阻止蒙古滅亡南宋嗎?實力不允許,一切都只是誤差變量
    契丹是在北魏之後,又一個在中原地區建立長期統治的胡人政權。但契丹在中原的統治區域很小,就是幽雲十六州一帶,今天的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然而,這件事卻非常重要。契丹通過自己在幽雲十六州的統治試驗,發展出了二元政體。具體操作上就是兩院制,北院是主體,統治草原;南院也很重要,統治中原的幽雲十六州。
  • 元代主要流通錢幣——大元通寶
    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大元通寶文字又稱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的國師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元代主要流通錢幣,鑄錢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漢文錢為主,但也用八思巴文鑄過有限的幾種錢幣。
  • 蒙古部落是怎樣劃分的?
    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科爾沁區聳立在美麗富饒的科爾沁大草原。位於日新月異的環渤海經濟圈,處於華北、東北兩大經濟區的交匯地帶,扼華北、東北之咽喉,聯京津冀、黑吉遼之樞紐。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