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口碑兩級分化很大,本篇文章就來談談姜子牙這部影片。
首先,姜子牙的畫面特效質量確實上乘,雖然還不像有些國外動漫一樣,連毛髮細節都活靈活現,但私以為姜子牙已經代表了國內最高水準的動畫特效,特別是開頭那一段講述牧野大戰的的2D手繪動畫場面,直接把我震撼到了,當時我還以為之後的影片都是這個畫風,那該是多麼震撼的一個畫面。
當然,畫面好不代表電影就一定好,姜子牙讓人詬病最多的就是劇情問題。
姜子牙講了這麼一個事。武王伐紂結束後,天尊命令姜子牙斬殺狐妖,當姜子牙正準備下刀時,卻發現狐妖體內有一個人類的元神,便猶豫了,而讓狐妖的殘存神力得以逃脫,姜子牙因此被判下界思過。十年後姜子牙遇上了當初那個狐妖體內人類模樣的女孩,在與她共同出發去幽都山的路上,揭開了這次事件背後的隱情。原來在十年前,天尊看紂王昏庸,為了救百姓於是和狐妖結盟,並允諾事成之後將狐妖位列仙班,於是將狐妖與人類之子蘇妲己連上同命鎖,讓其魅惑紂王,引起民憤,最終推翻紂王的統治。但是事成之後天尊並沒有兌現承諾,反而將狐妖趕盡殺絕,並且讓姜子牙執行斬殺程序,同時拋給他一個「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抉擇,但是姜子牙認為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於是走上了反抗天尊的道路。
故事其實挺好的,而且挺有深度的,這個故事中沒有絕對的壞人。天尊是壞的嗎?他雖然下了一盤利用狐妖的棋,這十年間人間也是民不聊生,但在十年前確實拯救了當下的百姓,如果紂王繼續統治,也許百姓會過得更差。狐妖是壞的嗎?她們只是想把握住這個機會位列仙班,她們只是想保護自己的族群,即使最後的大戰,也是因為天尊的背叛在先,她們不也是受害者嗎?
那麼為什麼故事內核不錯的情況下,電影評價還是會一再下滑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因為呈現效果與觀眾期望不符。電影在宣傳時與去年大熱的哪吒進行聯動,而哪吒可是拿到了50億的票房,很難讓人不帶有感情色彩去期待姜子牙,可是當影片真正播放出來時,很多觀眾看完後的反應是,「就這?」,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的觀影效果。哪吒和姜子牙是兩部完全不一樣的影片,哪吒更燃,更接地氣,更能帶動觀眾的情緒,而姜子牙更穩,更高冷,更能帶動觀眾的困意。因此那麼帶著對哪吒的期望去看姜子牙的觀眾,肯定會失望的。
這也是為什麼淘票票上姜子牙的評分只有7.7分,而豆瓣評分也有7.0分,要知道在豆瓣評分7分以上的電影,淘票票的評分一般都是9.0之上的。
二是因為電影節奏太慢。這是我感知最強烈的一個點,平時看電影從來不看手機的我,這次也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搶了兩個紅包,抬頭時發現也沒錯過一丁點劇情。前半部的節奏慢悠悠的,像是一部旅遊宣傳片,看看特效和欣賞美景。導致一部分觀眾睡著而錯過了後面的劇情。
三是因為對於人物先入為主的看法很難被改變。姜子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看過封神榜的人,對於裡面的人物孰好孰壞心中也都會自己的一把秤。但是影片立足於武王伐紂十年後的場景,使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故事,這個故事中,蘇妲己是好人,申公豹是好人,狐妖也不是絕對的壞人,姜子牙最後變成了耶穌反抗天尊的人。很難讓人完全忘了他們原本是什麼人物形象,而去重新接受這幾個人物設定。
四是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劇情配不上電影所描述的主題。電影的內核上面也提到過了,關於救人還是救蒼生的探討。這個餅太大了,大到只敢仰望它,雖然值得讓人思考但是很難讓人產生共情,好比大家進入影院是為了拯救博物館中的小貓,但電影要講的卻是「遠方的哭聲」,就會讓觀眾絲毫沒有代入感而冷眼旁觀。影片故事線挺明顯的,但是劇情和剪輯的搭配給人一種導演想說點什麼,但又沒有表達清楚的感覺,同時姜子牙幾次覺醒和反擊,都是靠畫面特效頂上來的,而不是人物情緒的層層遞進,或者說電影的劇情和剪輯沒有讓人達到情緒層層遞進的程度。
當然,要問我那到底值不值得去看這部電影,我覺得還是值得的,它不算能一部各方面都俱佳好電影,但絕對不是一部爛片。
以上幾點是我觀影后的直觀感受,有何不足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