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新聞刷了屏:「梅姨案」中被拐走15年的少年,找到了!」儘管是置身事外的看官,我們每一個人,也為新聞中尋子15年得到佳音的父親感動欣喜。15年來難以成眠的噩夢終於在今日得以甦醒,這位來自廣州的父親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
無獨有偶,在上海就有這樣一位粗心的媽媽:民警通過走失小女孩報出媽媽的手機號,順利地將小女孩送回家去;不料10分鐘後,民警又在街上找到了另一個走失的小男孩,卻不成想,這個小男孩竟然是剛才走失的小女孩的弟弟。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這位粗心的媽媽竟然「丟了」兩個孩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親愛的》這部電影相信不少家長都看過,電影中的孩子被拐走,父母也自此踏上了一條尋找兒子的不歸路,裡面其他走失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慰藉,抱團取暖,令人唏噓。而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傷害幼童案例也讓不少家長心焦:父母無法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當父母不在身旁時,我們的孩子應當如何保護自己?
1.告知孩子事物的危險性
最近有一個問題被家長們廣泛討論:作為家長,是應該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美好保持他的童真,還是告訴他世界現實?
保護孩子的童心與對世界的美好期待未嘗不可,但同時應該讓他認識到世界上的危險。選擇對身邊的危險視而不見,把孩子包裹在美好童話裡,也是一種過度的保護,無法讓孩子直面危險,就不能提高孩子的警惕性。
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告訴他,哪些東西,事情是危險的,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例如,火是危險的,火會燒毀房屋,給人帶來傷害;刀可以切水果,但不能拿它對著人……只有不斷地強調危險,孩子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危險,從而實現生活中的自我保護。
2.讓孩子學會說「不」
生活中的危險有時候來自於沒有生命的事物,也有可能來自於人。孩子年齡小,尚未對社形成清晰的認知,很容易在天生的善良單純下相信人。而有些,正是利用了孩子天真善良,不懂拒絕的特徵來實施傷害。
家長就需要教導孩子正確地學會說「不」:面對陌生人遞來的食物或者邀請、他人不合適的撫摸,甚至小朋友們調皮的欺負,都要教導孩子勇敢拒絕。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拒絕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難的事情,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採取手段鼓勵他們,建立孩子們的自信心,才能勇敢地說「不」。比如,可以通過建立情境,在家模擬可能發生的情形,比如陌生人問路啊,陌生人遞來水果啊,通過模擬,讓孩子明白類似的事情應當怎樣處理,怎樣拒絕。
通過一次次地鼓勵與模仿,讓孩子逐步建立起對於危險人物的認知,保護自己。
3.牢記家長的聯繫方式
上面新聞裡小女孩就是清楚地記住了媽媽的手機號,才讓民警叔叔順利地送她回家。因此,從這樣的新聞中得到的啟示是:讓孩子牢記家長的聯繫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些信息能夠幫助孩子準確及時地進行自救,也方便他人能夠及時與家長聯絡,保障孩子的安全。據統計,即使順利從人販子手裡解救出來的孩子因為沒法準確地告知自己的家庭信息,而給救助行動增加不少難度。所以,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準確完整地說出自己家庭信息。
這些信息最起碼應當包括:家長的姓名,手機號,家庭住址。同時應當告誡孩子不要把這些信息隨便透漏給陌生人,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讓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長是每個父母的心願,這就需要父母們在生活中不斷努力,逐步建立孩子們自我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