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投降後,軸心國只剩下日本沒有投降。為了督促日本儘快投降,盟國發布了《波茨坦公告》,不過日本拒絕接受接著公告。這個時候,美國就決定使用最先進的武器,也就是原子彈。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自己的人員傷亡。當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美國投放原子彈之前是發了傳單的,讓平民儘快離開城市。可以說還是比較人道的。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最後在日本投放了兩個原子彈,不過大家很少知道是怎樣投放的。
對於原子彈的投放,很多人都知道是放在飛彈上的,這樣投放比較安全。不過二戰期間,飛彈技術並不成熟,所以想要投放原子彈,只能讓空軍投放。不過原子彈威力大、爆炸快,投放之後飛行員的安全未必能有保證。那麼,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時候是如何保障飛行員的安全呢?
首先美國對飛行員都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其次對飛機進行了改造,美國投放原子彈使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B-29型轟炸機,這種飛機起飛快,速度也快。而且為了減輕飛機本身重量,把投放原子彈的飛機所有的重武器全部拆除了,這樣原子彈投放之後,飛機就能儘快起飛,而且飛得比較快。當時制定的目標是投擲原子彈時,炸彈飛行距離要超過9000米,彈著點距目標須在300米之內。
1945年8月6日早晨8時整,3架B-29美機進入廣島上空。9點14分17秒,一架裝載著原子彈的B-29上的視準儀對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時,自動投彈裝置被啟動了。60秒鐘後,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之後飛機迅速俯衝,一瞬間下降300多米,45秒鐘後,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飛行員安然無恙,飛機正常飛行。那麼,飛行員是如何躲過原子彈爆炸的輻射呢?
當時的原子彈相當於15kt TNT炸藥,原子彈爆發後,飛機能飛到13公裡外,就可以保證飛機的安全了。原子彈投放之後,飛機的飛行速度為550千米每小時,這樣的話45秒的時間剛好能飛13千米,也就說飛機在安全邊界線上。也正是這樣,飛機確實躲過了危險。不過由於在邊緣線上,飛機還是受到一點損傷,不過沒有太大影響。
有了第一次投放經驗之後,第二次長崎原子彈投放的時候,非常圓滿完成了任務。其實和飛行員的安全比起來,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當他們知道自己投放的原子彈造成了十幾萬人死亡之後,不知道心理能不能承受得住。當然,投放廣島原子彈的保羅·提貝茲並不後悔,因為他見過日本法西斯的殘忍,所以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為了拯救其他無辜的人。
當然,二戰之後的原子彈投放再也沒有用飛機投放的了,危險係數也沒有這麼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