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湖南等地相繼出現學生在校戴口罩運動猝死事件,令人痛心。
同時,也引發家長關注和討論:疫情期間體育課怎麼上?該不該戴口罩上體育課?
針對家長關注問題,在5月12日的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王登峰司長回應:「教育部和衛生健康委正在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夏季體育課和體育鍛鍊的指導方案……在體育課的課程設置、內容調整、器材使用和錯時錯峰、安全保障等方面都會提出明確要求,特別是上體育課體育鍛鍊,不允許戴N95口罩,因為它的透氣性太差,即使沒有出現意外,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同時,王司長也表示,中小學生在校不戴口罩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低風險地區,二是要確保進入校園的每個人都是健康的,三是校內疫情防控措施要做到位,比如說教室裡要隔位就座,面向老師,還有宿舍、食堂都有相關的人員距離和防控要求。做到這些之後,在低風險地區的中小學是可以不戴口罩的。在高校的疫情防控方面,由於大學生的生源比較多,所以在高校的教室等人員密集的地方還是要戴口罩的。
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學,各地也出臺相關方案指引公眾科學佩戴口罩科學防疫。
近日,廣西組織編制並發布《廣西常態化疫情防控公眾科學佩戴口罩指引》,以指導科學戴口罩科學防疫,具體如下:
廣西常態化疫情防控公眾科學佩戴口罩指引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我區各縣(市、區)疫情風險等級已多日保持低風險等級。為做好我區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引導公眾科學佩戴口罩,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明電〔2020〕14號)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中小學校和託幼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的通知》(國衛辦疾控函〔2020〕363號)等文件精神,結合廣西實際,制定本指引。
一、需要佩戴口罩的情形
(一)在人員密集的封閉場所、與他人小於1米距離接觸時應佩戴口罩,包括:公交、地鐵、動車、飛機等公共運輸工具和廂式電梯;商場、超市、賓館、餐館等生活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場館;影劇院、遊藝廳等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人員密集的辦公、會議、會展等場所;通風條件不良情況下,多人辦公或聚集時。
(二)公眾前往醫療機構就醫或陪護等應佩戴口罩。
(三)以下從業人員在崗期間應佩戴口罩,包括:
1.有職業防護需要的人員,包括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等。
2.在密閉公共場所工作且需要與不同人群頻繁接觸的營業員、保安員、保潔員、司乘人員、客運場站服務人員、警察等。
3.各類學校、託幼機構的校門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和食堂工作人員,以及託幼機構教師、晨午晚檢時的工作人員等。
(四)有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症狀的人員,前往公共場所(場合)時應佩戴口罩。
二、不需要佩戴口罩的情形
(一)室外環境。
原則上可以不佩戴口罩,但人員之間應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避免人員聚集。
(二)室內環境。
1.家庭、私家車內。家中成員健康,私家車無外人乘坐的情況下不需要佩戴口罩。
2.室內工作、會議場所。通風良好,熟悉彼此健康狀況,有條件保持人員1米以上距離可以不佩戴口罩。
(三)中小學校和託幼機構。
1.中小學校。學生應隨身備用符合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標準或相當防護級別的口罩;低風險地區校園內學生不需佩戴口罩。教師授課時不需佩戴口罩。
2.託幼機構。嬰幼兒應在充分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離家到託幼機構,因其特殊生理特徵,不建議佩戴口罩。
三、其他建議
(一)提倡個人隨身攜帶口罩,視情況佩戴口罩。使用過的口罩如需繼續使用,應單獨放在乾燥、清潔的紙袋中。
(二)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限次使用,累計使用不超過8小時。口罩髒汙、變形、損壞、有異味時應注意及時更換。
(三)廢棄口罩不要隨地亂扔,健康人群使用過的口罩按生活垃圾分類要求投入其他垃圾桶或有害垃圾桶內。
(四)兒童應在成年人看護下佩戴口罩,兒童佩戴口罩期間不應打鬧或進行中等及以上強度運動;如佩戴期間出現呼吸不適、皮膚過敏等症狀,應及時摘脫口罩。
(五)有呼吸道基礎疾病患者等需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口罩。
(六)年老及體弱者、慢性疾病患者等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前往公共場所時建議佩戴口罩。
按照教育部指示和當地相關部門指引,學生體育鍛鍊時不戴N95口罩,但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前,該佩戴口罩的場合場所還需科學佩戴,積極防控。尤其是學校的相關工作人員,需按要求佩戴口罩,保護自己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安全的服務。隨著廣西各地學校和託管機構相繼複課營業,金太陽教育的線下複課工作提上日程,為確保師生安全健康返校複課,金太陽各大校區進行全方位殺菌消毒,積極籌備防疫物資,如購置一次性醫用口罩備用,為師生複課保駕護航。
消毒液、洗手液、紅外線體溫計、紫外線殺毒燈、一次性醫用口罩等防疫物資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