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與發揚傳統山水畫的藝術家——石樸

2021-01-09 騰訊網

(本文來源:陝西日報 8月28日10版)

石樸,1950年生,原名張新民,陝西岐山人。當代中國畫家,擅長山水、書法。自幼愛畫,天資聰穎,領悟力極強。上世紀60年代開始,筆耕墨耨,以書畫為寄。其山水畫,遇羅銘而啟蒙,讀秋園而悟道,遠取法宋元明清名賢,近取法黃賓虹、黃秋園、陳子莊等名家,博採古今,沿著純正的「中國畫脈」精進修行。先生視名利為浮雲,始終堅守著一個文化人的獨立品格。沉寂數十年後,其藝術成就漸漸為世人所知。著名美術家理論家楊仁愷、薛永年、孫克、林木等極力推崇,並專門撰文評述。

石樸是傳統山水畫繼承與發揚的大藝術家!石樸在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湧現,逆潮流而屹立於畫壇,實在不易。這是中國畫界、藝術界和文化界值得驕傲和慶賀的事情,我們為這位大藝術家叫好、點讚!

——邵大箴(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

我們的這個時代野無遺賢。由隱而彰。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野無遺賢,只要你有能力,社會或早或晚會發現你,這就是一個盛世的特點。

石樸是一個貫通了國學、國畫還有國術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高人、一個奇人!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

石樸太像寫出西北人文色彩濃烈的《白鹿原》的陳忠實,和同樣生活在黃土高原寫《平凡的世界》的路遙,他們是黃土文化的精靈!除了他們外,沒人可以像他們這樣做。他們,連同他們的作品,都具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性。

——林木(中國當代書法家、著名美術史論家)

石樸,在我眼裡,是一個「畸人」。莊子說,「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也就是說,石樸是一個與世俗不同的「異人」,誠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他十三歲時學畫,苦心造詣,抱樸守一。經過五十餘年的努力,如今他的畫不但人民喜聞樂見,又被鑑賞家、美術史論家稱為「極古極新」「全國獨樹一幟」,如此殊榮,得來不易。

——吳振鋒(《美術博物館》雜誌執行主編)

石樸不僅完整地繼承了中國畫的優秀傳統,而且令人驚嘆的是把傳統運用到了現代人的精神意識層面。他把傳統繼承以後,借古開今。

——姜怡翔(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

石樸絕對有堅韌不拔、堅不可摧的一種代表中國藝術文化的精神力量。我覺得石樸的文化現象,陝西稀缺,全國稀缺!

——李青(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當我拿到他的作品集的時候,我驚訝了!我也是看到石先生的作品才知道陝西有此斯人,先生學養確實令人驚嘆不已!先生的畫,能入紙也能離紙。氣韻與精神躍然紙上。那一幅幅充滿蒼勁生機的大美作品,在自然中尋哲理而探求真源,中得心源,無論古今,不論繁簡,不著外相,處處都投射出「師造化者不在師古人之後,此所謂承前也。非外狀其形而內迷其理,徒取形影為能事。這是畫之正途,更是智者之思道厚實,力可扛鼎的大家氣象。

——呂春祥(西安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畫一是看筆,二是看氣味,石樸老兩者俱為時冠,他的筆墨已入化境,世所希見。

——秦金根(安徽美術出版社《書畫世界》主編)

看到了石樸先生以繪畫作生命,確實讓我為之一振。他的畫寧靜淡泊。他的成長已樹立了一棵很好的「大樹」!

——安遠遠(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1986年,中國美術館黃秋園畫展的時候,李可染先生去看,他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李先生的講話都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大家都有這種責任。他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有顏回這樣的人我們都不知道,應該深以為恥。老先生說得流眼淚了。

我不認為說大家都沉潛,都成了大師了,這是不可能的。是多數裡頭,其中少數人成為了最好的畫家。石樸是多方面的因素造就的。我們對這樣的人是特別珍惜的!特別珍惜!特別要注意這些問題!

——孫克(中國美協藝委會秘書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監製:徐建梅

審核:秦 華/馮英傑

責編:王 娜

編輯:康 寧

第550期

相關焦點

  • 當代青綠山水畫傳承與創新 ║ ​辰立
    回首觀察近現代以來的前人作品,我們不難發覺他們吸收西方美術的有益元素,融入山水畫的創作並煥發出悅目光彩的事實。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重視和警惕西方文化和美術的傳入對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和價值觀念的衝擊和挑戰。對於一門藝術而言,盲從潮流的創新會使其流於浮躁,失去歷史的積澱,但僅僅忠於傳統的繼承又會阻礙其向前發展的步伐。所以,如何把握好創新與繼承的關係是當代青綠山水畫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 《百鳥朝鳳》,電影想表達的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說實話,這種中國傳統農村題材,拍的和演的如此細膩而又寫實,在當代真的已經不多見了。私以為,沒有在近現代的中國農村生活和經歷過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拍不出來這麼細膩的電影的。中國版的爆裂鼓手也罷,大喜大悲紅白色彩的嗩吶也罷,和傳統文化碰撞的西洋樂器比大聲也罷,選愚不選能的傳承方式也罷。
  • 美術研究|論五彩彰施的「重彩」山水,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
    由於中西文化差異,對色彩的認知和表現也存在較大差異,近現代西方色彩觀影響了我國山水畫的色彩觀,在一定程度上啟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動了中國山水畫色彩觀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我們正處於文化轉型期,當代中國山水畫色彩的價值標準更為多元化、更為開放觀。
  • 王永旭:淺談青綠山水畫的認識與實踐
    當然,在繼承古代藝術家的繪畫觀念和技法的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當代繪畫語言。」日前,青年畫家王永旭在「畫境」青年畫家作品展暨線上沙龍,與書畫愛好者分享青綠山水畫創作實踐中的體會與感悟。王永旭,河北唐山人,現居北京。師從於方向、買鴻鈞諸師。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導師班。現為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研究員、河南省美協會員、九零畫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助教等。
  • 青綠山水畫傳統,如何成時代表達的創新
    這種光芒越過千年,激發著今天的觀眾對中國青綠山水的探尋與興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與熱愛。  一  中國山水畫發端於魏晉,其表現形式初始就是青綠設色。而水墨山水畫起始較晚,應說興起於盛唐。五代時期出現了兩種繪畫樣式,一種是描繪北方大山大水的氣魄雄渾之作,一種是代表江南意趣的南方山水畫。宋代的山水畫傳統,主要表現在水墨樣式的屹立。
  • 「青山閒雲」,本土藝術家葉建強深圳美術館展出山水畫
    此次展覽由著名美術史論家、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策展,展覽展出了深圳本土藝術家葉建強六十餘幅山水畫作品,呈現了藝術家近年來在中國畫領域的探索成果。△展覽開幕式葉建強是自深圳本土場域裡成長起來的藝術創作者。
  • 著名畫家高波論山水畫的意境
    按照王國維和歷代先賢關於「意境」的論述,總結一下「意境」的定義:中國傳統美學概念,也稱「意象」、「境界」,是意與象、情與景、物與我的統一關係在作品中的集中體現,,是情與景的交融,是藝術家思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客觀景物的融合,強調主體與客體、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 翰墨風採 · 當代中國畫精品和坐望雲起 · 當代山水畫精品鑑賞
    翰墨風採 · 當代中國畫精品鑑賞在新中國美術的版圖上,尋找中國藝術融入世界的出路,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二位一體的價值敘述模式中,實現中國畫由傳統價值形態向現代價值形態的轉型,是中國畫藝術家不斷探索和推進的課題。
  • 樸實無華,心之所向——何陽山水畫作品展在翰·藝術中心開幕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董子龍)2018年7月15日下午,「樸實無華,心之所向」何陽山水畫作品展在北京798藝術區翰.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遴選了何陽近幾年的藝術創作,無論是寫意水墨小品還是焦墨山水,一張一弛,各有丘壑。
  • 珍惜每顆糧食 繼承傳統美德
    珍惜每顆糧食,繼承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節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浪費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這種現象不能在學校發生!學校要加強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傳統教育,培養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 畫家楊延文:191.36萬油畫《殘雪》以及山水畫作品鑑賞
    寫實與寫意:楊延文的山水畫楊延文君是我國當代畫壇很活躍也很有成就的藝術家。他的山水畫創作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鮮明的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7年,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不僅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向人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而且理直氣壯地向人們宣告,他堅信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堅信繪畫創作必須要以情感人,必須要有新意。他的展覽是成功的。
  • 清代以前山水畫的發展軌跡是什麼?
    山水畫藝術風格的發展一般是從寫實到寫意。南北朝時期,不僅出現了山水畫,而且出現了特殊的山水畫理論,如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唐代山水畫分為獨立的分支,山水畫的技法和理論成果有新高度。荊浩的觀點和概念開啟了五代至北宋山水畫的輝煌,以荊浩為代表的山水畫傳統希望「隱於形」在畫筆底部構建山水領域,無論是素描、抓痕還是墨汁渲染。後者關仝、李成和範寬都屬於荊浩,各有側重和發展,李成強調染色,範寬強調質感。
  • 繼承傳統還是推陳出新:對中國藝術正統和演變關係的思考
    近現代時期,魯迅先生和美學家朱光潛先生針對陶淵明詩歌「靜穆和金剛怒目」的爭論,又顯示出他們對於藝術家藝術創作的不同理解和看法。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每一個時代,人們所具有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傳統是不同的,所處的發展環境也是不一樣的。
  • 無極:緬懷革命先烈 繼承光榮傳統
    中新網河北新聞4月4日電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寄託哀思,緬懷先輩、祭奠英烈的傳統節日,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悼念革命先烈,銘記他們的崇高信仰和民族精神。  4月1日上午九時無極縣機關工委組織縣文明辦、縣網信辦、縣婦聯、縣團委等單位一起來到無極縣烈士陵園,開展了以「緬懷革命先烈 繼承光榮傳統」為主題的祭奠活動。
  • 《中國畫學全史》出於一位畫家之手,他主張繪畫需繼承傳統再提升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先生的山水畫,作其山水繪畫,深得古人山水畫的傳統精髓,春茶有志層巒疊嶂,讓畫面既有情趣,又把山石的厚重展現的淋漓盡致,雖然繼承了古人之法,但不擬於繩法另闢蹊徑,在其繪畫中他一直主張中國畫要在傳統的內部來進行提升,要虛心汲取古人繪畫當中的營養,師法古人從而樹立我法,從而在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以後,將自己的繪畫推向新的高度。
  • 山水畫的傳承與發展的三個基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可見,藝術家的「心」是很大的。古往今來,上下四方,乃至無盡虛空,皆可容於創作者的「心觀內照」之中。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之中,創作者首先應明確的是一個大的創作理念,將自身置於「觀照」的核心,沉思冥想,深入挖掘山水文化的內涵。
  • 崔如琢國畫年成交價持續走高,成為熱門的藝術家,顯得彌足珍貴
    而在繪畫界,崔如琢以年成交價破3億的紀錄,繼續穩坐胡潤排行榜的榜首,成為了最近幾年時間當中,最為熱門的藝術家。這對於76歲的崔如琢來說,顯得彌足珍貴,而那些希望一夜成名的年輕人,也應該拋棄自己的幻想了。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縱觀滿維起的山水畫藝術,其藝術語言質樸、平素,他的畫作中充溢著健康、活潑、明朗、親切、怡人的氣息,這種氣息不僅是中國畫美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人類最希冀的理想的生命狀態,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中國青綠山水畫色彩探析
    似乎只有水墨才是真正的傳統,才具備真正的民族特色。這種頑固的思維定式,緣於人們把元明清以來盛行的文人畫定為傳統本宗。元明清畫壇推崇文人水墨畫的清幽、雅逸、疏簡,講究黑白之韻,以禪的荒寒清冷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為最高美學追求。這是文人士大夫對繪畫選擇的結果,並不是繪畫本身自然發展的結果。
  • 把傳統巨嶂式山水畫出油畫味道,高奇峰繪《獨秀煙嵐》
    巨嶂式山水是北宋山水畫的主要模式,巨嶂式山水沒有一定之規,通常具有幾個特點。首先,巨障式山水構圖以豎幅全景式為主;其次,巨障式山水常常表現山川的壯美雄偉;第三,巨障式山水特別強調作品的氣勢。從這三個角度衡量高奇峰畫的這幅《獨秀煙嵐》都很符合,但細細欣賞又會發現畫中運用的技法和傳統山水皴染又相去甚遠。到底高奇峰在創作中受到了什麼影響,才能畫出這樣有個性的作品,帶著這個疑問,先去了解一下高奇峰的生平經歷,看看從中是否能夠找到答案。毋庸置疑,有個性的人才能創作出有個性的作品,一個畫家能夠擺脫創作環境的影響,嘗試著獨步天下,這樣的膽識與魄力,讓人敬仰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