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的退位,屬於三國大事件,這點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得最清楚,雖然看著很虐心。先是在朝廷上華韻發炮,希望漢獻帝學習堯舜禪讓,漢獻帝當然不答應,意思就是三個字:憑啥啊?
跟著就是兩位「能觀天象」的大臣出現,用天意和圖讖說話,比如,「其讖曰: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言在東,午在西;兩日並光上下移」。
這是一個拆字謎——鬼和委相連,是魏字。一個言字旁,一個午字,是許都的「許」,合起來代表著漢獻帝應在許都,把皇位禪讓給曹丕。所謂「兩日並光上下移」嗎。
這完全就是強詞奪理,搬出「老天爺意思」來強壓人。何為天意?顯然就是誰的拳頭硬,誰就代表天意。就這樣漢獻帝最終被逼無奈下,把皇位禪讓給了曹丕。
哪料,就在漢獻帝變成「山陽公」後不久,另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便發生了,漢獻帝竟然把兩個女兒,都送給了曹丕當妃子去了。
漢獻帝在禪讓時,是一百八十個不高興和不滿意,可突然就又送兩個女兒給曹丕,漢獻帝這是為啥?莫非想明白了?其實這個問題,無關想明白與否。若說原因,卻有三個,且都還跟曹操有關!
其一:名正言順去「臥底 」
當年曹操活著的時候,曾殺掉了漢獻帝的伏皇后,接著就讓自己的三個女兒,齊齊嫁給漢獻帝。其中的曹節,還最終成了漢獻帝的皇后。
從曹操殺伏皇后的動機來看,就是想全面掌握漢獻帝,連最後一點「隱私」都不給留,生怕漢獻帝再鬧什麼么蛾子。故而送出三個女兒,不但有權有勢,還能互相照應,組織起一張「臥底的大網」。
雖從事後看,曹操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因為曹丕篡漢時真正的阻力,就來自於曹節,甚至她都咒罵了曹丕。但問題是誰也沒長前後眼,起碼曾起到過巨大作用,畢竟這三個女兒一來,漢獻帝心理必然打鼓。
如今再看漢獻帝,成了山陽公後就被「請出」了京城,到了自己封地被嚴密監視起來。此刻什麼對漢獻帝最重要?自然是掌控曹丕的情報,跟當時的曹操是一個心思。所以送兩個女兒過去名正言順去「臥底」,給自己增加了一道保險。
其二:希望產生一個皇后
皇后代表著名分,作用是母儀天下。且只要熬成了皇太后,基本上就能產生或決定一個王朝走向、興衰等。這點三國時期就有現成例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就是從郭太后那裡取得了授權。
曹操送給漢獻帝三個女兒,明擺著就是要產生一位皇后,對漢王朝起到影響,根本不必管漢獻帝同意不同意——已經板上釘釘,否則為何殺伏皇后?
所以漢獻帝此刻送兩個女兒過去,顯然也包含這層意思,希望能產生一位皇后出來。可惜漢獻帝沒有曹操那絕對實力,而曹丕也明白他這個意圖。所以曹丕的處理,就是非常有意思,漢獻帝的兩個女兒,都是妃子!
意思就是說,皇后就別想了,哪怕名門望族的甄氏不當,就給小官吏出身的郭女王。你漢獻帝兩個女兒身份再尊貴,也別想染指後宮之首,對曹魏天下產生啥影響!
其三:表示臣服
曹操殺伏皇后立刻送女進宮,除了以上兩點的深層用意外,顯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做個樣子給天下人看:我曹操是忠臣,臣服漢獻帝的。不信你看,我的三女兒都給他了,我們成了一家人!
漢獻帝降級為「山陽公」,該如何表現出自己的臣服呢?自然是有樣學樣,學著曹操送女進宮也強調一遭:我是真心禪讓,你看我們還是一家人。
既讓曹丕臉上好看,也讓自己從中受益。所以,說來說去,漢獻帝送兩個女兒給曹丕,幾乎可以斷定是在學習曹操!
至於有人說,漢獻帝還懷有「復闢」心思,這點筆者是不贊同的。從曹丕篡漢的過程來看,漢室力量已經基本消亡,漢獻帝拿什麼復闢?莫非真讓漢獻帝寄希望於劉備?
別忘了,漢獻帝這裡剛退位沒多久,蜀漢那邊的劉備就稱帝了。漢獻帝就算跑到劉備這裡來,又能如何?甚至還不如在曹魏那裡當山陽公安全呢,當然這就屬於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