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童鞋們在學習詩歌時,會不會有這樣的難點:老師我讀不太懂課外古詩,感覺一句話好像好多東西沒有講。
接著打開度娘,搜索翻譯,定睛一看,咦,不對呀,怎麼翻譯會比原文多出那麼多東西,明明原文沒有說呀。
如果大家在學習古詩時也有這樣的疑惑,說明大家是學習的有心人。今天呢,小編就來給大家解決這個疑惑,分享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完全句」。
在古詩詞裡,「不完全句」特指沒有謂語,或謂語不全的句子。
詩詞是精煉的語言,要在規定字數內,表現尺幅千裡的畫面。那麼就會出現「不完全句」。(王力《詩詞格律》)
這個定義,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
1.這個定義雖然針對的是「謂語」。但我們清楚,古代漢語裡省略主語、賓語、介詞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古詩詞算古代漢語範疇,所以它其實默認了主語、賓語省略現象的存在。
2.古詩還有名詞性詞組就是一句話的句子。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淨沙·秋思》)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
這兩個例句有謂語動詞嗎?沒有!但我們真的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嗎?
也不是,就算沒有動詞,我們也能把一堆名詞連綴成完整的畫面(這是我們小學時候就會的技能)。
當然,古詩詞的難以理解不在於我們能不能把畫面拼接起來的問題,而在於某些「不完全句」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妨看下面一首詩:
春日憶李白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①,俊逸鮑參軍②。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注】①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②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頷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如果不管上下文和標題直譯,就會變成:清新的庾開府,俊逸的鮑參軍。跟「春日憶李白」無關不說,而且頓失詩歌的含蓄美和簡約美。
頷聯正確理解應該是: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逸之風。我們看到,這個翻譯跟原詩相比,意思上完整很多,既補充了對象「李白的詩」,也補充了謂語結構「既有……也有」。
講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會問,這古詩欺騙性也太強了吧,不僅有倒裝,而且還有不完全句。剛才的「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如果不解釋,真的很容易理解錯。
那麼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理解古詩詞必備乾貨:
1. ★★不要把古詩的句子當成正常句子,而應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思考詞之間關係和每個詞的語法角色。
比如《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兩句,「渭北」和「江東」在句子中的語法角色應該是地點狀語。
2.格律詩頷聯和頸聯出句和對句常是同一句型。剛才舉的格律詩例子基本都體現了這一點,不再贅述。
3.主語被省略,實在想不到,試試代入詩人或他想念的人。如:
送何遁山人歸蜀梅堯臣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遠壑杜鵑①響,前山蜀客歸。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徵衣。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②。【注】①杜鵑,又名子規。②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
這是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臨別贈詩。頸聯「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徵衣」兩句真實主語是友人,詩人想像友人歸家喜逢家鄉的燕子,一洗徵塵輕鬆愉悅,寄託了對友人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