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國抗美援朝。當時在裝備落後,國家需要重建時,中國軍人再次踏上戰爭之路。現在網絡有文字對抗美援朝戰爭看法,有小朋友私信我,問為如何評價這場仗。其實一句話:這場仗不得不打!但抗美援朝意義很大,我們不僅一血百年恥辱,也讓西方突然睜眼看到中國。
恥辱歷史
之所以說抗美援朝意義重大,還要從清朝鴉片戰爭說起,那時西方國家用鴉片敲開中國大門,英國僅派了一萬多人,而且遠離本土萬裡之遙,居然打得清朝求和。現在再看那段歷史讓人不解。
清朝籤訂的第一個恥辱條約是《南京條約》,我們每次重溫那段歷史就恨不能穿越到清朝,替清朝出口氣,那麼多人口,一個外來之敵都打不過。
法國看到英國在中國佔了便宜,也躍躍欲試,與英國一起侵略中國,居然輕鬆的侵佔了北京,還燒了圓明園,第二個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籤了,堂堂大清帝國的帝都竟然這樣被輕易攻破,甚至輕易獲得想不到領土和利益,北面的俄國興奮了,不斷從北方對中國掠奪。
大清帝國即使這般受欺負,被割肉還依然保持風度,但隔海相望的日本卻不淡定了。日本就是學中國的一個學生,但明治維新後,日本向西方看齊,國力不斷強大,根本瞧不起老師了。的確老師太弱了,又抽菸喝酒,身體霍霍的虛弱不堪,但總要保持一種「風度」。於是不斷花錢購買武器,但真正的精髓卻沒有學到。反觀日本也學習歐洲,但學到真本事,這樣的學生當然不怕老師,甚至要打老師沾光了。
1894年,甲午一戰,亞洲最強大的海軍清朝北洋水師竟然打不過日本,隨之恥辱的《馬關條約》來了。
列強們開始眼饞了,連小日本都吊打中國,那中國這肥肉不吃白不吃,於1900年八國組成聯軍再次入侵中國,慈禧老太婆雖然生氣,但也不敢打,不得不籤了屈辱的《辛丑條約》,於是強大的中國後來成為西方國家眼中的東亞病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戰,幾十萬勞工戰死,只是換了戰勝國地位,但西方國家瞧不起中國,就連收回自己的土地都不行,居然還弄了個丟人的21條。那些死在歐洲戰場的勞工死不瞑目。
隨後日本侵略東三省,漢卿不抵抗,但無論聽誰的,堂堂中國男兒,手下這麼多兵,連個東三省都保不住。抗戰八年,雖然勝了,但是付出了慘痛代價。中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可是原本屬於中國的琉球群島等地,不也沒給中國嗎?在西方國家眼裡,二戰中國是在美國等國幫助下贏的,他們依然瞧不起。就連日本人也不服。
當年那個「紫石英號」事件發生後,有法國議員甚至叫嚷著要派幾艘軍艦來教訓中國。要知道法國可是在二戰亡國的,在二戰也讓人瞧不起,但戰後卻很硬氣。
立國之戰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剛要展開國家重建,韓戰爆發了。這場家門口的戰爭,當時中國猶豫過,但最終決定出國參戰。那時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軍事裝備基本上還是抗戰留下來的,只有一群士氣高漲的軍人。
但16國組成的聯合軍隊叫囂著要打過鴨綠江,這就讓人想起了50年前的八國聯軍,看來50年前的事,50年後有些國家根本不怕,自信心很強。由此可見一個國家戰爭,決定的不是幾年事,也不是一個王朝的興衰,可能要管近百年。
毛主席一聲令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句話是讓中國人熱血沸騰,一血百年恥辱的機會來了,管他手中是什麼武器,戰場上比拼的是精神。
蘇聯對中國抗美援朝戰爭還抱有懷疑態度,最初甚至在軍事支援上都猶豫,但中國人靠戰爭告訴蘇聯人,中國已經不是以前了。也告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想贏中國已經不可能了。
美軍與中國軍人交手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些穿著破舊的軍服,手中拿著三八大蓋的,沒有空中火力支援,但戰爭發起時,迅速穿插包圍,很快把美軍切割成幾段,當美軍驚醒時已經晚了。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密度超過了二戰,傷亡慘重,美軍都感覺不可思議。但這場戰役被稱為「國魂之戰」。
抗美援朝無數場戰鬥,很多志願軍犧牲了,奠定了這場立國之戰。正是這場戰爭讓美國害怕,當初想打過鴨綠江的野心徹底沒有了,老老實實回到三八線的談判桌上。
抗美援朝戰爭,也讓西方國家突然意識到,這已經不是50年前的中國了,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強大國家,而且誰敢侵略就將遭受沉重打擊。
贏得和平
看過有些資料,認為當時美國沒敢用原子彈。其實美國根本不敢用,無論蘇聯因素,還是道義,美國都應顧及到。也就是說在常規戰爭中,美國已經輸了。
也正是抗美援朝,為我國創造了此後和平建設時期,對印自衛反擊戰只是教訓下印度。也正是通過這場戰爭,我國才能安心搞建設、搞科研,確保兩彈一星誕生,我們也擁有核彈。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還能研製出這些與美國較量的「殺手鐧」嗎?
七十年代,美國主動來華與中國友好,背後有抗美援朝戰爭基礎。中國恢復聯合國五常地位,也正是因為抗美援朝。所以「一戰管百年」,並非完全是比喻,有著現實意義。如果美國想與中國再戰,他們必然考慮到韓戰的因素,應該知道中國人是不好惹的,也是惹不得的。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