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制裁:揭秘美國科技制裁

2020-12-18 西部網

制裁步步升級。

這是不少媒體報導美國對華行動時的標題。

美國,真的已經毫無顧忌了麼?

譚主最近發現了一些沒太被關注的細節。

上個月中,美國針對華為制定的「最嚴」出口管制措施正式生效。

只要含有美國技術的外國產品都不能對華為出口,華為的晶片供應鏈被徹底切斷。

結果,不久前,美國晶片企業英特爾、AMD相繼宣布,已獲得向華為供貨許可。

這一幕,似曾相識。

2019年5月16日,美國首次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在這個清單上的企業,如果沒有特殊許可,無法獲得美國企業生產的晶片等零部件。

結果,4天後,美國商務部宣布給華為及其合作夥伴90天的「臨時許可」,在這期間,美國企業依然可以為華為供貨。

8月19日,許可到期。

當天,美國商務部再次宣布,「臨時許可」延期90天。

先制裁,後許可,背後一定有故事。

譚主查閱信息,發現了《華爾街日報》當時的一篇報導。

大意是,參與華為制裁的美國官員納扎克·尼卡赫塔爾「下臺」。

納扎克·尼卡赫塔爾,原來是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代理負責人。

首次制裁華為前一個月,她獲得提名。

4個月後,為華為供貨的臨時許可第二次延期,她宣布辭職。

對於制裁,美國政府內部的聲音似乎不統一。

理解這種不統一,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工業和安全局。

這個制裁華為、中興等中國一系列科技企業的操盤手,是最近幾年美國最「當紅」的「明星部門」。

過去幾年,工業和安全局設崗數量和部門預算都連年上漲。

2021年其預算甚至超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這可是跟工業和安全局上級——美國商務部平級的機構。

尷尬的是,這個「重要部門」,似乎不太有人願意領頭。

包括納扎克·尼卡赫塔爾在內的前兩任負責人相繼辭職,現任負責人2019年11月才獲得任命。

中間的職位空缺時間長達15個月。

為什麼美國斷供晶片「斷而不絕」?

為什麼主導制裁的部門不好當差?

故事,還要從福建的一家企業講起。

2018年10月29日,周一。

福建晉江市一座投資近400億元的廠房,卻格外安靜。

整個院子裡,只有此起彼伏的腳步聲。

這家企業叫福建晉華,成立於2016年。

按照計劃,晉華要在一種用於存儲的晶片(DRAM)上實現突破。

這種晶片,可應用於幾乎所有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眾多電子設備。

晉華所做IDM一體化工藝,涉及晶片設計、製造、封裝等各個環節。

一旦突破,能帶動的是中國整個晶片產業。

但是,就在一條晶片生產線安裝了將近一半機臺設備的關鍵時刻早已瞄準的「狙擊手」,開槍了。

10月29日這一天,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發布公告,將福建晉華納入「實體清單」。

一群在晉華提供生產設備技術支持的外國工程師,很快接到了公司總部的指令,立即停止合作,返回國內。

當天,晉華的員工還沒來得及跟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研發支持人員說句再見,他們就已經打包撤離。

其他美國晶片設備企業,諸如美商科磊、科林研發也都匆忙收拾,準備離開。

幾天之後,荷蘭廠商阿斯麥(ASML)撤出、日本東京電子也都暫停了對晉華的設備供應。

因為工業安全局的一紙禁令,福建晉華所有的機臺設備裝機、協助生產的運作全面停止,已下單但未出貨的機臺設備則全數暫停出貨。

為什麼一家機構、一張清單有如此大的威力?

曾在商務部條法司工作的任清律師給譚主提到了一個詞,出口管制。

出口管制是美國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的主戰場,核心是任何企業不得將美國生產的管制設備出口到美國禁運的國家或企業。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負責的正是軍民兩用物品的出口管制。

一旦一家企業被工業和安全局列入「實體清單」,所有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都不能再與該企業交易。

出口管制「中槍」的為什麼是福建晉華?

譚主在美國商務部官網找到了公告原文:

讀完全文,譚主注意到了一個關鍵詞,美國原產技術。

在工業和安全局看來,美國原產的DRAM技術,一旦在中國實現量產,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言下之意,晉華竊取了美光的DRAM技術。

竊取 麼?

福建晉華的32納米DRAM技術製程是與中國臺灣第二大代工廠臺聯電合作進行研發的。

在「制裁」來臨時,雙方已經有了一批專利成果。

關鍵,DRAM技術並不是美國原產。

臺聯電在美上市公司曾專門發布過一份聲明,回應美國所謂的原產技術之說:

2010年之後,美光科技通過先後購買臺灣的半導體公司瑞晶電子(Rexchip)和日本的半導體公司爾必達(Elpida),才獲得了25納米DRAM的相關技術。完成了自己的DRAM產品技術的搭建。

換句話說,美光並不是DRAM技術真正的確立者,而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通過資本運作收購 獲得了這些技術。

「原產技術」 ,只是說辭。

但從那時起, 美國正式加速了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無理制裁。

出口管制,成了最主要的制裁手段。

2018年,加上福建晉華,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制定的「實體清單」中,中國新增了8家。

到2019年,翻了10倍多 ,新增84家。

其中包括2019年5月首次對華為的制裁,將華為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68家子公司納入「實體清單」。

2020年上半年,工業和安全局又對中國出手7次

其中一次,宣布了徹底「斷供」華為晶片的禁令。

再橫向分析,更能看清美國的打壓思路。

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披露的清單數據,到今年5月23日,中國是清單中主體數量最多的國家 ,達到362家。

大陸的215家中,半導體等新興技術企業佔比達到了41.4%,位列第一。

美國制裁的要害之一,一直都是半導體產業鏈的最重要一環——晶片

只不過,這樣的制裁,在美國引來的,是憂心忡忡。

因為斷供華為等原因,美國晶片巨頭高通公司今年業績大幅跳水,2020財年二季度,淨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29%。

同期,那家起訴福建晉華的晶片巨頭美光科技淨利潤也同比下降75%。

同樣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網站上發布了一份報告,主要內容是分析美國在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

但細細看完,其中還有幾句話,意味深長。

報告是這麼說的:

出口控制將導致許多外國的公司選擇為中國提供設備和其他物項,美國產業界則將損失數百億美元 的年收入。

這些收入原本是美國公司開發下一代晶片的研發資金。

由於資金減少,美國半導體產業將在下一輪全球競爭中敗下陣來,未來的客戶甚至將不願選擇美國的設備和其他物項。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這個惡性循環,像射擊之後的後坐力,正在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遭殃。

負責出口管制的始作俑者——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也在所謂「國家安全」和產業發展的天平上,越發難以拿捏。

這兩年,除了晶片技術,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一直都想搞清楚一個問題,到底哪些技術出口會影響所謂「國家安全」

如果向前追溯,這個問題很好解答。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楊楠告訴譚主:本世紀初成立的工業安全局,初衷是應對當時美國境內外頻發的恐怖主義威脅,阻止殺傷性技術流入恐怖分子群體及高風險國家。

看起來似乎非常正義與合理。

但現在,這個看似正義的初衷也變味 了。

譚主在工業安全局官網上,看了最新的「實體清單」列表,一共414頁,涉及近80 個國家。

這哪兒還跟反恐有什麼關係。

目標沒那麼清楚的時候,狙擊手最可能暴露在風險之中。

風險的源頭,是2018年8月美國白宮政府推動出臺的《出口控制改革法》。

根據該法,國會授權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針對「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新興及基礎技術」升級出口控制措施,加強相關技術出口的預先審批。

權力擴大了,但與此同時,定義影響國家安全的「新興及基礎技術」的難題,也留給了工業和安全局。

很糾結。

工業和安全局所做的第一步,是先列了個出口管制框架意見的目錄,向美國國內業界徵集關於「新興技術」 名單的意見。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於2018年11月19日在《聯邦公報》上發布的一則「法規制定提案預告」

按照該意見,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量子計算、3D列印、物流技術、生物技術等14個領域的產品和技術都將納入到出口管制目錄。

擔心,很快就來了。

《紐約時報》拿到了2019年1月谷歌、通用、高通等公司提交的意見函。

他們建議儘可能縮小管控範圍,因為工業和安全局擬定的許多新興技術,已經在國外的企業和研究型大學中成形。

嚴格的限制可能最終會危及美國的技術發展。

有一家企業的信很典型,是高通

它在信中寫道:「歸根結底,對美國的國家和經濟安全而言,外國使用美國的技術產品比美國被迫使用外國的產品要好得多。」

這句話,讓譚主想到了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的一段閒談。

在問及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全方位打壓到底會帶來什麼時,朱民提到了一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謝林。

謝林一直在美國的國防部任職,專門研究博弈論

他得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如果科技脫鉤,追趕的那一方反而有更好的優勢和積極性,更快地趕過和超越。

美國最擔心被趕超,對「新興及基礎技術」自然也格外上心。

2019年11月,工業和安全局為此專門組建一個新興技術諮詢委員會,對新興技術進行識別、分類和審核,最終確定一個清單。

譚主注意到,委員會的首次會議名單上,通用、波音、谷歌、高通、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的高管悉數在列。

對於出口管制這個主題,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的老總應該還心有餘悸。

上個世紀末,衛星產業像今天的晶片產業一樣,被美國視為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產業。

1999年,美國出臺了針對衛星技術出口的規章。

結果,事與願違。

波音以及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因為擔心這些限制會削弱它們向海外發貨的能力,將衛星製造業務轉移到了海外。

最終,美國在衛星產業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從全球主導地位下降到了今天的約50%。

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報告揭露了這個事實:管控措施削弱了美國在該行業的競爭力,讓衛星行業在2009至2012年期間丟失了相當於約10億至20億美元的機會。

2013年,美國向中國放寬了衛星技術的出口限制,所謂的「國家安全」成為了過去時

射出去的子彈沒有擊中,反倒傷及自身。

由於確定「新興及基礎技術」清單的任務量巨大,2020、2021財年,工業和安全局連續要求增加預算。

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理清 「新興及基礎技術」的管轄權。

工業和安全局看起來有不少肥差,但因為擬定的清單懸而不決,分歧較大,負責人的職位成了燙手山芋

開頭提到的那位納扎克·尼科赫塔爾,參與了這個清單的制定過程,而她的離職就跟政府內部對該清單的矛盾有關。

制裁還是不制裁,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問題。

譚主想起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報告的名字很諷刺:《出口控制:美國的另一項國家安全威脅》。

美國經常以國家安全之名,隨意使用出口管制措施,四處制裁。

到頭來,真正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可能是美國自己。

編輯:鍾瑩

相關焦點

  • 又有五所高校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至此「國防七子」悉數被制裁!
    此前美國公布了一個實體制裁清單,在那個清單中,我國有13所高校上榜,而在近期美國在一次公布了新的一批實體制裁清單,在這份清單中新增了五所國內頂級高校,這五所高校分別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天津大學。這樣下來,我國的高校進入美國的實體制裁名單中的數量就高達18所之多了。
  • 如何理解美國的反洗錢與金融制裁
    這類二級制裁目的上更直截了當,實施上更不受限制,無需證明對方有「洗錢」或其他犯罪嫌疑,完全體現了美國制裁法律的逐步收緊,也直接彰顯了美國的霸權。儘管金融制裁具有經濟性質,但它是一種旨在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政治工具。當傳統外交不能達到目的,而戰爭的代價又過於巨大時,實施金融制裁可能比較合適。
  • 美國宣布制裁林鄭月娥等11名中國官員 香港特區政府回應美國制裁...
    美國宣布制裁林鄭月娥等11名中國官員 香港特區政府回應美國制裁(中英文聲明)、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就美國財政部對他個人的所謂制裁發表談話 文/冷靜
  • 土耳其強烈反對美國的制裁決定
    他說,在土耳其總統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的領導下,制裁只會增強土耳其採取措施加強國家利益和建設國防工業的決心。「任何國家的制裁都不會動搖土耳其堅定的立場。我們譴責這一決定,並呼籲美國儘快從這個錯誤中走出來。」奧克塔伊在推特上說。
  • 「美國是時候承認它是一個『制裁成癮者』了」
    據伊朗多家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6日,美國針對伊朗發起新一輪制裁。本次制裁主要針對伊朗的石油化工部門,包括石油部長、國家石油公司、國家油輪公司等在內的多個伊朗人員及機構均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報導稱,制裁原因為「這些實體及個人向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以及敘利亞政府提供資金支持。」
  • 美國要正式宣戰!?新一輪制裁有多大殺傷力
    川普今(15)日宣布已籤署所謂《香港自治法案》,再次將制裁「大棒」砸向香港。由於美國還有「花樣繁多」的制裁手段引而未發,包括取消香港特別關稅區地位、幹預港元掛鈎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甚至拋售港元衝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等等。有些評論認為,香港乃至中央都難以招架,建議及早退讓為好。
  • 美國財政部再制裁伊朗鋼鐵業,名單包括中國河南一家公司
    1月6日,美國財政部周二(1月5日)對伊朗鋼鐵行業施加了新一輪制裁,在美國川普政府任內的最後幾周繼續加強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本次制裁名單包括一家中國河南供貨商,12家伊朗重要的鋼鐵和金屬製品企業和一名伊朗公民,以及其他三個外國企業 。
  • 美國發來「表彰名單」,國防七子齊登「實體制裁清單」
    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再次公布了新的對華77個實體及個人「制裁」清單。 算上今年5月份公布的實體制裁清單中上榜的13所高校,新更新的制裁清單中又新增了5所被制裁的高校,現在中國總共有18所高校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制裁影響不了香港
    美國日前又宣布「制裁」中方官員,理由是他們「負責執行香港國安法,威脅了香港的和平、安全與自治」。然而,現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香港國安法的實施,香港街頭燃燒彈橫飛的亂象才得以終結,和平與安全才回到了香港。美國關心的顯然不是香港的利益,而是自己搞亂香港的如意算盤。
  • 中國對等制裁美國行政部門官員
    1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中方決定,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負有主要責任的美國行政部門官員、國會人員、非政府組織人員及其直系親屬實施對等制裁。同時,中方決定取消美方持外交護照人員臨時訪問香港、澳門免籤待遇。這是中方實行的反制措施。
  • 土耳其可能面臨來自美國和歐盟的制裁
    當地時間10日,消息人士稱美國或因土耳其購買俄羅斯S-400飛彈防禦系統準備對其實施制裁,與此同時,歐盟領導人也在當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中決定開始準備針對土耳其的制裁措施。綜合路透社和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10日報導,針對東地中海爭議海域鑽探油氣資源,根據歐盟峰會的討論結果,歐盟領導人已決定開始準備針對土耳其的制裁措施,考慮在現有的措施上追加更多制裁。而多名消息人士也於當日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美國將針對土耳其於去年購買俄羅斯S-400飛彈防禦系統對其實施制裁。
  • 土耳其購俄羅斯軍武,美國擬宣布制裁
    土耳其去年購入俄羅斯S-400防空飛彈系統,引發美國不滿,近日傳出美國預計將對土耳其進行制裁,消息人士表示,此舉也將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友關係進一步惡化。綜合外媒報導,土耳其去年採購俄羅斯S-400防空飛彈,引起美國不滿揚言制裁,消息人士表示,美國預計將在周五宣布對對土耳其國防工業署及署長迪米爾進行制裁,美國總統川普也對此表示支持。消息人士也提到,此舉恐激怒安卡拉政府,並影響當選總統拜登與土耳其的關係。
  • 美國金融制裁那一套,對中國不管用
    想必各位知道,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依託其超強的綜合實力,美國掌握了世界霸權,可謂是想制裁誰就制裁誰。近日,美國格信律師事務所統計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川普上任以來,美國已實施的制裁措施超過3900項,相當於每天要揮舞3次「制裁大棒」,用「制裁成癮」來形容也不為過。而伊朗、朝鮮、俄羅斯等被美國制裁的對象可謂深受其害。有分析指出,美國政府離換屆的時間已經不遠了,本屆政府接下來可能會上演「最後的瘋狂」!
  • ...美國方面已準備實施制裁,制裁對象可能包括土耳其國防工業秘書...
    2020-12-12 17:27:18來源:FX168 【外媒曝美國將宣布制裁土耳其】路透社11日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話稱,因土耳其購買俄羅斯S-400防空系統,美國方面已準備實施制裁,制裁對象可能包括土耳其國防工業秘書處及其負責人伊斯梅爾·德米爾。
  • 美國最高領導人說,美國的制裁意在摧毀伊朗經濟
    早些時候,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npeo)表示,美國正在擴大對伊朗的金屬制裁,以涵蓋用於各種飛彈項目的22種額外材料。 伊朗最高領導人阿亞圖拉·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表示,美國的制裁使伊朗更加強大,更加自給自足。 哈梅內伊說:「美國對伊朗的殘酷制裁意圖在摧毀我們的經濟,他們的目的是限制我們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停止我們的飛彈和核能力。」 他還說,美國通過制裁和對伊朗施加最大壓力來實現其目標的夢想永遠不會實現。
  • 哪怕是全世界反對 美國都要制裁伊朗
    鏚69 9月20日,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表示,雖然聯合國\藏不同意,但該組織對伊朗的制裁已經再次生效;蓬佩奧威藏△丶孞卜脅稱,那些不願遵守
  • 美國用金融制裁威脅中國,這場持久戰怎麼打?
    美國的制裁措施,通常包括了禁止入境、凍結美國境內資產以及禁止美國人與被制裁對象進行交易等等。在這些措施裡,美國對於外國人的金融制裁恐怕是殺傷力最大的一個手段。美國的金融制裁,一般來說就是禁止美國銀行與被制裁者進行交易。乍一看起來這沒什麼,這世界上銀行這麼多,不能和美國銀行做生意,選擇其他國家的銀行就好了。
  • 什麼仇什麼怨,美國還要繼續制裁它?
    近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21財年國防預算草案,其中包括對「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實施額外製裁。美國眾議院此前通過的眾院版國防預算草案中,也包括了制裁「北溪-2」項目的內容。按慣例,此後一個協調委員會會整合參、眾兩院的國防預算草案並提交兩院投票,通過後由美國總統籤署生效。
  • 「制裁」加「庇護」 美國幹涉香港事務再升級
    臨近2020年歲末,美國現任政府抓緊最後時機,頻頻打出「香港牌」。12月7日,美國再次對中方官員實施所謂的制裁,並且把目標對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高層。當地時間12月7日,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宣布,對14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進行所謂的制裁,理由是他們與香港國安法通過以及香港立法會四名立法會議員喪失資格有關。被制裁後,這些中國官員和他們的直系親屬將被禁止到美國,他們在美國的資產也將被凍結,美國人和企業將被禁止與他們交易,包括銀行在內的商業及金融機構無法與其進行重大商業往來。
  • 美國針對伊石油化工部門發起新一輪制裁
    原標題:美國針對伊石油化工部門發起新一輪制裁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據伊朗多家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6日,美國針對伊朗發起新一輪制裁。本次制裁主要針對伊朗的石油化工部門,包括石油部長、國家石油公司、國家油輪公司等在內的多個伊朗人員及機構均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報導稱,制裁原因為「這些實體及個人向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以及敘利亞政府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