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彭新
3月8日,「高達之父·大河原邦男日系機甲設計大展」在廣州太古倉正式開幕,這是擔任日本動畫首位專職機械設定師的大河原邦男首次在海外開設個人設計展,此次展覽由人潮互娛(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展品涵蓋大河原邦男的整個職業生涯,回顧大河原老師40多年工作生涯史。
展覽按照時間線來向每一位觀眾展示大河原邦男不同時期的作品,包括角色設計手稿、複製畫和立體造型作品在內的約300件設計展品。從這些作品中折射出的,是整個日本自1970年代至今,不同機甲動畫的發展歷程,甚至可以從中一窺日系動漫的發展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進程。
大河原1947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造型大學材質設計科,曾經做過服裝設計師。1972年首次從事動畫製作,加入龍之子製作公司美術部門負責背景作畫,受部長中村光毅的推薦而擔當《科學小飛俠》的敵方機械設定,也是第一個以專職機械設計師身份參與動畫製作的人。高達以外的主要作品有「正義雙俠(1977年)」、「裝甲騎兵波特姆斯(1983年)」和「銀河漂流拜法姆(1983年)」等。
作為日本機械設定師,大河原邦男成為第一人,也定義了這個新的職業。「我們推出的作品裡,有很多機械人的角色,機械設定的需求越來越多,我的上司請我來幫忙暫時做機械設計,當時是想等到作品播放之後,再回去畫背景。一開始不是對漫畫與卡通有興趣,但是我發現自己畫的紅色消防車,在動畫的試映室播出時居然會動,真的很有趣,所以之後有(機械設定的)工作,我就會努力去做。」在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時,大河原邦男表示。
在20世紀70年代的科幻動畫作品中,尤其針對機械設定師出品的作品,催生了名為「衍生品」的商業模式,一個具有機關的機器人角色,可以變形合體,這些角色對用戶極有吸引力,也帶來商機。玩具製造商通過將角色商業化而獲利,版權費也可以填補動畫製作費用,大河原邦男正是藉助了這一商業浪潮,而創造可以讓玩具製作商滿意的設計對大河原來說並不難。
能夠將自己設計的作品立體化,成為可以變形合體的模型,這種能力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為動畫公司創作上,大河原邦男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為了更好的去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設計,大河原邦男還會自己親手用各種實物去做原型,為此大河原邦男還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一個小型工廠,3D列印、電鍍加工機、車床一應俱全,他還擁有一張電焊執照。
隨後,大河原邦男在《太空小五義》片中,初次擔任主要機械的設計工作。經過《幻影時光》系列的工作之後,於1978年獨立成為自由造型師,並開始為Sunrise的機器人動畫如《無敵鋼人泰坦3》、「勇者系列」以及高達系列等進行設計。由於高達系列所帶起的風潮,使得大河原也開始聲名大噪,也使一般動畫迷開始廣泛認知「機械設定」這樣的工作。自高達以後的Sunrise系機器人動畫,也多有大河原的參與。
高達系列是大河原邦男最為大眾熟知的作品,該系列是20世紀90年代的標杆。首當其衝的就是《機動戰士高達F91》(1991年)劇場版電影。通過這個項目,大河原從《機動戰士高達》開始參與企劃,並提供各種設計,包括機動戰士、戰列艦和道具等。其中,高達91作為首代高達,涵蓋了大河原特有的挑戰性設計元素。
繼《機動戰士高達F91》之後,《機動戰士V高達》(1993年)、《機動武鬥傳G高達》(1994年)、《新機動戰記高達W》(1995年)、《機動新世紀高達X》(1996年)電視劇系列連續播出4年。大河原參與了所有作品,並從《機動武鬥傳G高達》開始從事主角高達的設計。大河原負責的這三件作品中,高達被要求刻畫為角色而不是武器。在《機動武鬥傳G高達》和《新機動戰記高達W》中,開始以國家為主題,創造出了介於高達本身角色和英雄機器人之間的機動戰士。有趣的是,大河原曾透露,高達原本是有嘴的。
(註:展會現場圖片由官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