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廣東省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廣州交投派駐梅州市五華縣綿洋鎮竹坑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長岑宇鏗獲評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會上,岑宇鏗從省委書記李希手上接過勞模獎章和證書。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既是對岑宇鏗多年來參與扶貧工作所取得成績的高度肯定,也是對廣州交投多年來扶貧工作的認可和鼓勵。
從2009年到2020年,十年歲月不改初心,四輪扶貧盡顯真情。十年來,岑宇鏗的扶貧腳步跨越了珠三角、粵西、粵東的上千裡農村土地,無怨無悔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四度出戰」的岑宇鏗先後被廣州市委、廣東省扶貧辦、湛江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駐村幹部」「扶貧雙到通報表揚個人」「扶貧雙到先進個人」。今年,他榮獲廣東省首屆精準扶貧創新大賽二等獎;他首創的「電商扶貧」項目獲評2014年廣東省扶貧濟困「優秀項目」,還入選了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脫貧先進典型案例」「全國網絡扶貧典型案例」,被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青年網、南方日報、南方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關注報導。
與扶貧結緣 一幹就是十年
岑宇鏗的生日和「全國扶貧日」是同一天,「天生」就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淵源。他自幼在農村長大,身為長子,早早就承擔起了家庭重擔。「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十分辛苦,但充滿著最純粹的快樂。我始終覺得,農村的童年養成了我獨立和不服輸的個性,這影響我至今」,岑宇鏗回憶道。
岑宇鏗在梅州五華竹坑村精準扶貧茶樹種植產業基地與村民一起關注茶葉種植情況
廣州交投在幫扶村打造精準扶貧茶樹種植產業基地
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扶貧工作的赤誠情懷,都不曾使岑宇鏗停下幫扶腳步。從增城官塘村到梅州竹坑村,自廣州交投承擔扶貧任務開始,岑宇鏗就身在其中。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作為集團派駐增城市中新鎮官塘村任黨支部副書記,參與「幹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2010至2012年度,作為集團安排的幫扶陽江市陽西縣竹徑村貧困戶聯繫人,參與了第一輪「扶貧雙到」工作;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作為集團派駐湛江雷州市企水鎮塘頭村任黨支部副書記,參與第二輪「扶貧雙到」工作;自廣州交投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後,岑宇鏗始終滿懷熱情,始終心系對口幫扶的五華縣棉洋鎮三個貧困村,多次為扶貧幹部傳經送寶、出謀劃策,甚至主動駐紮貧困村,為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2019年5月至今,在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岑宇鏗再次扛起重擔,擔任廣州交投派駐梅州五華縣棉洋鎮竹坑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精準扶貧」之路。
岑宇鏗在雷州扶貧為扶貧村引入千禧果嫁接苗
堅持走創新之路 首創電商扶貧
扶貧工作,脫貧致富是關鍵。岑宇鏗立足貧困村農業發展現狀,在「雙到幫扶」的湛江雷州探索出了「千禧」聖女果種植。他創造性提出「電商扶貧」項目,以「網上平臺+線下基地+農戶+團購」的新模式,引入當地「一鎮一業」特色產品,極大地拓寬了聖女果銷售渠道,幫助湛江地區扶貧村銷售農產品超過600萬元,帶動當地種植各類特色農產品超過6000畝,扶貧村人均年收入增加2470多元。
首創「電商扶貧模式」,取得紮實成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在廣州交投對口幫扶的竹坑村、綠水村、平安村,岑宇鏗與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確立了山上種茶、山窩養雞的方案。目前,竹坑村種植了254.6畝茶葉,建立了覆蓋村、貧困戶和全體村民的收益分配機制,可帶來集體收入200多萬元;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養雞基地,為貧困戶實現分紅69.593萬元,得到多方高度認可。岑宇鏗創立的「同福雞」「同福蛋」品牌被納入廣東省首批扶貧產品名錄,在廣東省政府採購網、東西優選網年銷售額突破470萬元。
此外,岑宇鏗還帶隊在北三環高速新安服務區建立廣州市首個高速公路服務區扶貧消費平臺「駐村人+」扶貧館,線上線已累計銷售扶貧產品132萬元。通過幫扶,岑宇鏗推動交投集團三個幫扶村退出貧困村序列,298戶1052人達到脫貧退出標準。9月下旬,竹坑村作為全省「脫貧示範村」應邀參加第二屆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博覽會暨2020年廣東消費扶貧月系列活動。今年,岑宇鏗已在不同媒體參加了7場直播帶貨活動,將梅州扶貧產品帶到全國各地。
廣州交投建立廣州市第一個高速公路扶貧消費平臺——北三環服務區「駐村人+扶貧館」
岑宇鏗在廣州交投與FM106.1廣州交通電臺聯合舉辦的特色扶貧農產品網絡直播銷售活動中分享經驗
舍小家為大家 將真心真情灑在扶貧一線
十年扶貧長路,岑宇鏗一心撲在攻堅一線,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精、越走越深,離家也越來越遠。家事繁多,只有堅強的妻子與年邁的母親操持,只因岑宇鏗在千裡之外操持著更多家庭的脫貧要事。
他走遍廣西南寧、海南陵水等地,只為給農民引入新品種聖女果嫁接苗;他墊資採購五黑雞苗、買材料搭雞棚,為貧困戶設立示範養殖基地;他通宵在廣州江南果蔬市場守候,自費到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對接市場,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他牽頭多名駐村幹部組成銷售團隊,攜農產品到廣州博覽會、廣東種博會上展銷;他制定務工獎勵、教育補助、醫療資助等幫扶措施,解決很多貧困戶的燃眉之急。
岑宇鏗始終牢記「扶貧先扶志」的理念。他將一顆慈父心放在村中孩子們身上,教育他們明事理、幹實事;他將一副熱心腸獻給每一位村民,鼓勵年輕人克服「等靠要」思想,用雙手致富。在農村,他是第一書記,也是服務員,電話成了熱線,稱呼成了村長,哪家有難事,他都能主動幫助解決,哪家有喜事,總會想到先告訴他。
岑宇鏗與扶貧村的孩子在一起
「岑書記,我抓一隻雞給你啊!」這是梅州貧困戶曾雲清打來電話後的第一句話。岑宇鏗一聽她的語氣,便知道曾雲清想讓他多上她家,給她的孩子講講道理。她有4個小孩,丈夫在外務工,自己也在村裡的茶山工作,對叛逆期的孩子無計可施。只有岑宇鏗和他們講的道理,孩子們能聽得進去。
在雷州塘頭村,貧困戶羅海彰給岑宇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羅海彰是一名越戰老兵,與共和國同年,那時已經60多歲了。2013年,岑宇鏗和扶貧幹部們剛進村,羅海彰還住著茅草房,但他從來沒有「等靠要」的思想。在岑宇鏗的鼓勵下,羅海彰種植新品種千禧聖女果,鼓勵他的三個兒子外出務工,2015年春節,終於住上了新蓋三層樓房。在這樣的幫助下,老人每次見到岑宇鏗,都要硬拉著他進家坐坐。久而久之,因為太熱情,岑宇鏗遇到急事需要經過老人的門前時,他都不得不繞著走,回來的時候再和老人慢慢聊。
岑宇鏗入戶核查貧困戶家庭信息
做實黨建扶貧 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紮根農村,堅定信念。作為一名有著近20年黨齡的老黨員,岑宇鏗將黨建引領思想深深植入扶貧道路。在梅州,他推動15個幫扶單位與3個村黨組織開展結對交流,推動127位黨員幹部與扶貧村貧困戶落實結對幫扶,推動3個扶貧村建立黨員活動室,耐心為群眾講解國家扶貧新政策,引導村民向黨組織靠攏,推動扶貧村實現黨味更濃,黨旗更紅。
岑宇鏗組織召開幫扶村村黨委會議
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假期中的岑宇鏗日日心系扶貧村。他四處奔波,走遍居住地周邊的大小藥店,終於在回村前為村民購得了130份口罩和消毒水。大年初七,岑宇鏗第一時間趕回村裡,組織黨員幹部緊鑼密鼓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他在村口設置體溫監測崗,站好入村第一道崗;他組織村委、黨小組,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走村入戶做工作,真正將防疫措施傳達到「最後一裡地」。年後復產復工,岑宇鏗和村黨總支書記一道,切實發揮「領頭雁」作用,多次現場辦公,積極發動在外鄉賢捐款,推動竹坑村沿河路建設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有效解決了村中困擾多年的「急盼難」問題。
疫情防控期間,岑宇鏗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多方籌劃,組織籌劃竹坑村沿河路建設,解決困擾村民多年的「急盼難」問題
十載扶貧路,岑宇鏗將滿腔熱情獻給了扶貧村、獻給了村民,留給家庭的卻是幾分愧疚、幾分思念,可他無怨無悔。悠悠扶貧歲月,幾多風雨功績。事國初心如故,不曾負青山,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初心不改,情懷依舊,岑宇鏗的扶貧之路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