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生活的零售業態,便利店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去年有83.3%的便利店企業開店數量和銷售總額,同比實現了不同程度增長。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的《2020年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顯示,中石化易捷(27699家)、美宜家(20706家)、中石油崑崙好客(20000家)高居前三。
這是榜單上僅有的三家門店數破萬的企業,領先地位不可撼動。但如果具體到某個區域,它們未必就是霸主。例如沒有上榜的芙蓉興盛,在湖南擁有超過1.5萬家門店。見福則是福建便利店之王,擁有超過1700家門店,遠超萬嘉、易太、文獻、匯寧等當地品牌,即使是美宜佳(865家)也不是它對手。
據介紹,見福便利店成立於06年,是集大眾消費、巷口文化、網絡節點、具人情味為一體的便利生活方式提供者、智慧零售的創始者與踐行者。門店主要分布於福建省內,並布局江西、四川兩省,旗下擁有從業人員近萬人。在《2020年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排名第10位,剔除日資及非專業便利店,在國內專業連鎖便利店行業排名第四。
見福能有今天的成績和地位,離不開創始人張利的精心經營。上世紀80年代,他考入了陝西科技大學(原西北輕工業學院)玻璃製造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銀川玻璃製品廠。憑藉出色的表現,一路提拔到主管技術的副廠長。92年的時候,他受命來到廈門,擔任銀城啤酒廠副總經理。
四年後,張利下海創立了廈門市雪津啤酒瓶裝經營部。在創業過程中,他還不忘提升自己,跑到廈門大學讀MBA,接觸到「微笑曲線」理論(製造業最有價值的環節在於產業鏈的兩端,要麼做研發,要麼做營銷)。「研發沒有戲,那就選擇營銷」,加上感覺批發生意已走到盡頭,他決定涉足零售業。
在親朋好友一片反對聲中,44歲的張利在廈門烏石埔開出了首家見福便利店。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的國美如日中天,他突發奇想:「國美,就是把美國調過來叫國美,那我就把福建調過來,叫建福,好不好?後來,它演化成了見福。」
第一年,見福便利店開了5家店,而且都盈利了。不過很快,張利就陷入便利店「七年魔咒」——要熬夠7年,有200家以上規模才有盈利的可能性。直到2013年,見福門店數接近200家時,才算是熬出了頭。緊接著,他們走出廈門,開始布局漳州、泉州、龍巖、福州等地,期間還收購臺資品牌廈門悅士便利店,整合廈門我愛我家便利店、晉江好的佳便利店。
在張利看來,企業規模擴大到500家之後必然面臨物流配送問題,這個規模不大不小,很難找到合適的物流合作夥伴。於是五年前,他決定自建物流體系。2017年又投入5.5億元建設了一個佔地75畝、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園區,涵蓋多溫帶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承載未來3000家以上門店體量)、鮮食工廠、烘焙廠等,這正是見福在朝製造型零售企業轉型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2020年8月份,京東集團入主見福便利店。這是京東首次戰略投資連鎖便利店場景,也是繼騰訊、阿里之後,又一家以投資方式入局便利店行業的網際網路巨頭。在接入京東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見福在福建全省以及成都實現了規模性擴張,未來雙方將在採購、物流倉儲、營銷、金融等多個方面進行合作。京東、見福的強強聯合,會給便利店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