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近日由於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在社交媒體上解密並曝光了一段有關蘇聯試爆"沙皇炸彈"的視頻,而美國《The Drive》雜誌便因此發表了一篇題為《蘇聯試驗50兆噸熱核彈》的文章。
其中首先肯定了"沙皇炸彈"的技術成就,其次也強調了它無以倫比的戰鬥性能。比如聲稱"沙皇炸彈"不僅是人類歷史上製成的最強爆炸裝置,而且它還憑藉5800萬噸當量的爆炸威力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
當然,美媒在誇讚"沙皇炸彈"的同時,也不忘給出消極的評價。《The Drive》雜誌指出,"沙皇炸彈"雖然威力驚人,但由於它的體型過於龐大,導致一方面難以運輸;另一方面也很難選擇攻擊目標,因此"沙皇炸彈"其實並不適合實際軍事應用。
客觀上說,站在美媒的角度上分析,"沙皇炸彈"無論是在冷戰時期。還是現在,怎麼看都不太實用。比如它重達27噸,是由圖-95轟炸機在10500米高空用傘降的方式投放。
這種引爆方式別說飛到敵國上空投放,諾大的空中目標就是能僥倖飛臨敵國邊境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威力如此巨大的核彈,蘇聯到底要用來攻擊什麼目標呢?比如當時試爆的"沙皇炸彈"威力雖然相當於二戰中所有使用的炸彈當量的10倍,相當於美軍投放在日本廣島兩顆原子彈當量的1000倍,但據說其直接殺傷半徑僅為27公裡,間接殺傷半徑50公裡。換言之,如此兇猛的核彈,最終也只能毀掉一座城市而已。
綜上,美媒對"沙皇炸彈"的評價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它卻恰恰忽略了當時蘇聯試爆"沙皇炸彈"的目的,就如赫魯雪夫所說,試爆這一億噸TNT當量(原計劃)核彈的意義,更多的是在於對西方的一種"恫嚇"。
比如在經歷這次試爆之後的數十年裡,西方每每想起"沙皇炸彈",就會對惹怒俄羅斯民族而產生的後果心有餘悸!另外再提一下,軍迷都應該知道,"沙皇炸彈"事實上就是一顆核聚變式的氫彈而已。
按照蘇聯原本的計劃,"沙皇炸彈"當量應該是1億噸,但後期由於專家擔心這個當量會引起大範圍的環境汙染,因此最終將包覆融合芯的鈾238換成了鉛,也就是用鉛來降低鈾原子和中子的融合裂變過程和速度,藉此將1億噸當量變成了5800萬噸。
所以理論上來說,考慮到目前俄羅斯所掌握的小型化核技術,它很容易就能將5000萬當量的核彈重量減至15噸以下並分多個彈頭髮射,而美媒此時就該說它很實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