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階段的快樂是什麼?
很多家長自己喜歡一些級別不高的趣味,不去以身作則,自己天天玩手遊看抖音大腿韓劇瑪麗蘇,孩子通過觀察和學習家長的行為來確認價值觀,就自然會認為的快樂就是手遊抖音談戀愛,這種對快樂的認知形成以後,在孩子心裡,就會變成只有無意義的消耗性的玩才是快樂的。 這種快樂本身很狹義,感性的消耗型趣味,對於個人成長的增值很有限。
消耗型趣味變成孩子心中快樂的唯一標準了,父母開始逼著孩子刷題了,然後把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孩子心中對學習的定義,就變成了「不快樂」。 這種情況下你能逼出天天學習的孩子,那這孩子成年以後大概率得放飛自我放飛到墮落的程度。因為要補償。
以為剝奪孩子一個快樂的少年,就可以讓孩子成為人上人,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真實情況是,你剝奪他快樂的少年,他只會成為一個扭曲的成年。
你把孩子的快樂剝奪了並不能讓他不卑微,反而有可能讓他更卑微。從本質上說,吃苦,是為了在物質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範圍內彌補物質條件的缺失,從而達到和物質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差不多的實踐效果。 換言之,它是一種萬不得已之下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必要手段,也不是主要手段,更不是目的。 吃苦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吃苦本身
然而時移事異,外部環境變了,還死抱著教條,那就成了刻舟求劍。 比如有時候你沒事在家裡躺一會或者玩會遊戲,家裡人就要噴你懶,可你不懶又能怎麼樣,事情都幹完了,難不成為了證明自己勤快去買兩斤煤來洗著玩? 這種毛病該改一改了,所謂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古猿尚且知道能磨石頭最好別磨人,他們都知道這個道理,難道我們現代人類文明還不如古猿?
絕大部分人都要經歷三個階段: 接受長輩的平庸 承認自己的平庸 明白孩子的平庸。其實自己根本沒啥了不起的智商、情商、學歷。卻依然覺得,自己的孩子得高過目前的水準,畢竟自己都「這麼牛逼」了,孩子怎麼著也至少得是985吧,日後再不濟,不是別墅也得是大平層吧。 其次一些普通家庭。家長確實是沒有什麼思想格局的,整天忙於打工。哪怕是80後了,也依然思想陳舊:小時候被自己家長打,長大打孩子,沒覺得有啥不對勁「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完全不懂教育,卻希望自己智商普通的平凡之軀養育出寒門的貴子。
我只想說,父母的格局很重要。一定程度上說,你才是孩子的未來。 你向孩子施壓,你向孩子灌輸內卷, 你鼓勵孩子成長, 你給孩子快樂 ,你教導孩子敬畏時間 ,你積極進步做好榜樣,你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財富 。這些,都對孩子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十年、二十年,孩子漸漸拷貝了你的模樣。是時間,給了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