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敬事房」是什麼機構?令皇帝嬪妃又喜又恨,太監卻人人嚮往

2021-01-07 讀史匯

皇宮是封建帝王的宅院,無論是漢唐兩朝的長安,隋朝的洛陽城,宋朝的開封和臨安等等,它們隨著時間的變遷和朝代更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蒙元入主中原,才開始逐步確立以元大都為都城,此後明清兩朝皆以此為基礎進行修繕和擴建,才形成後人所看到的明清皇宮。

明清皇宮那些事兒

明清皇宮是目前僅存的皇宮建築群,距今已有整整六百年的歷史。《明史》記載,它始於明朝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此時明朝在位的皇帝是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朱棣參照金陵皇宮的設計格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時十四年(公元1420年)終於將明朝皇宮修建完成。

朱棣與西漢孝武皇帝劉徹很像,有著好大喜功的張揚性格,喜歡窮兵黷武。明朝皇宮的修建恰恰彰顯出朱棣想平定北方遊牧殘餘勢力,建立不朽功業的野心。明清皇宮的規模有多大?據不完全統計,面積多達七十二萬平方米,房間有九千餘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古代建築群。

如此諾大的皇宮,一方面是皇帝與后妃的生活宅院,一方面是皇帝與大臣朝政議事的地方,所以皇宮承具有多重的功能。到滿清時期,皇宮已經成為一座分工明確的皇家宅院,所有運作流程全部由內務府總管。順治皇帝在1654年時,效仿前朝開設「十三衙門」的基礎上,將內務府改成十三個分工細化的部分。內務府的最高長官為內務府大臣,滿清赫赫有名的和珅曾是乾隆時期的內務府大臣。

內務府負責皇宮大大小小的事務,從衣食住行到典章禮儀全部歸內務府管轄,包括廣儲、營造、七司、租稅、駟馬等等,外加日常運作的三十多個機構,共有上百的大小不等的附屬機構。其中有個十分不起眼的機構,卻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專門負責皇帝與嬪妃的私生活,卻讓讓皇帝與嬪妃愛恨交加,但在太監眼裡可是人人嚮往的肥差,不惜削尖腦袋往裡鑽,這便是敬事房。

皇宮是最講究禮儀規制的地方,包括皇帝在內,住在裡面的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符合相應的禮制。很多人以為清朝的皇帝富甲四方,便可以想當然地為所欲為、呼風喚雨,實則不然。皇帝的地位雖然很高,卻不能隨意更改或違背皇宮規矩。就拿清朝皇帝召幸選妃一事,皇帝都不能過於幹涉,召幸嬪妃的細節都要服從太監的管理,召幸哪位嬪妃、侍寢的時間會被一一記錄在冊。

何謂「敬事房」

說到底「敬事房」專門負責登記皇帝與嬪妃的個人生活,根據「敬事房」的規定,皇帝大婚或選妃後,后妃要日夜陪伴皇帝居住三個月,以此作為皇家的「蜜月期」。除此以外,皇帝召幸后妃時,后妃動身前,要隨身帶著一塊玉牌作為自己的標記,陪侍前後都要交由敬事房的太監,然後記錄下陪侍的時間,以此作為將來誕育皇子的證據。

那本記事的冊子有個很優雅的名字叫做「承幸簿」,密密麻麻、詳詳細細地記錄著皇帝的私生活,當然承幸簿除「敬事房」太監、皇帝本人及太后,其他人都無權閱覽。作為皇帝本人的生活秘密,「承幸簿」在皇帝駕崩時,要付之一炬銷毀掉。

「敬事房」的設立有兩個初衷,一則是維護皇家血統的純正性,因為皇帝的女人實在太多,皇帝平時很忙、時間有限,不可能逐一管理自己的后妃,所以用記錄的形式來掌管后妃的生育狀況,顯得非常方便直觀;二則為了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皇帝通過「敬事房」召幸后妃,整個過程十分繁瑣,前前後後要經過三個房間,第一個房間「錦被裹之負行」,第二個房間「去衣」,第三個房間才能見到皇帝。

所以,后妃要想得到皇帝的寵幸或者皇帝召幸心愛的女人,就必須通過敬事房的運作,但是皇帝夫婦的一舉一動又處在「敬事房」太監的眼皮底下,使得皇帝和后妃對「敬事房」愛恨交加。

「敬事房」屬於皇帝與后妃相見的橋梁,皇宮的女人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皇帝,必然要想辦法來討好「敬事房」的太監,畢竟自己將來的榮華富貴全部掌握在這些不起眼的太監手裡,所以她們會通過錢財疏通太監,以此換取與皇帝見面的機會,敬事房的太監也成為宮中人人嚮往的肥差。

相關焦點

  • 古代「敬事房」是什麼機構?令皇帝嬪妃又愛又恨,太監卻人人嚮往
    《明史》記載,它始於明朝永樂四年,此時明朝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參照金陵皇宮的設計格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用時十四年終於將明朝皇宮修繕完成。朱棣與西漢孝武皇帝劉徹很像,性格張揚,喜歡窮兵黷武。明朝皇宮的修繕恰恰彰顯出朱棣想平定北方遊牧殘餘勢力,建立不朽功業的野心。
  • 古代敬事房的秘密,太監擠破頭想進,皇帝和嬪妃卻是非常無奈
    皇帝的生活確實值得羨慕一番,住在超級豪華的宮殿裡面,錦衣玉食,無論做什麼都有人服侍,所以,將宮殿修的大也不是沒有道理,住在裡面的除了皇帝一家人,皇帝後宮的三千佳麗,還有皇帝伺候這些地位尊貴的千萬名太監宮女侍衛,要是不修的大一點,根本也住不下這麼多人。
  • 古代妃子遭打入冷宮後,太監做了什麼事讓她們敢怒不敢言?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裡,貴族女子心目中最嚮往的就是嫁入帝王家了。一旦成為皇帝的嬪妃,不光自身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連帶著整個家族都會榮耀加身,飛黃騰達。即使小心翼翼地過活,也有可能在想不到的小事上觸怒皇帝,從此失去寵愛,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正是如此。一旦在後宮中失勢,等待宮妃的往往是最嚴厲的懲罰。有時候皇帝會在一怒之下賜下三尺白綾或一杯毒酒,讓這個犯下錯誤的女人自我了結;另一些時候,等待她們的命運將是在冷宮中了此殘生。在某種程度上,被發配冷宮甚至還不如一死了之,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妃子侍寢為何要用被子裹著?有什麼講究嗎,溥儀晚年說出緣由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後宮中都是擁有著眾多的佳麗的,但是皇帝卻只有一個,而想要做到雨露均沾是特別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因此就會有眾多的嬪妃為了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而開始進行鬥爭,但是想要得到皇帝的寵愛卻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而且如果一不小心將皇帝惹怒的話,那麼就有可能惹來殺生之罪,甚至還有可能因此而牽連到家裡。
  • 古代皇帝是傻嗎?伺候用太監不用宮女?這事全「賴」明朝這位皇帝
    古代皇帝是傻嗎?伺候用太監不用宮女?這事全「賴」明朝這1個皇帝前言:大家在看古裝劇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就是,往往近身伺候皇帝的都是太監,而不是宮女,在皇上的周圍很少能看到宮女們的身影。相信大家因此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皇帝是個男人,應該更喜歡一群漂亮的女生來伺候自己,為何近身伺候皇帝的都是太監?
  • 這才是真實的冷宮,比電視劇還恐怖,嬪妃由兩個太監輪流監視!
    將嬪妃引入冷宮是古裝劇中最常見的情節。嬪妃一旦被皇帝放入冷宮,他們將永遠不會死去,直到他們遇到巨大的變化。影視劇裡被打成冷宮的小妾,要麼馬上瘋掉,要麼上吊,很難有好下場。
  • 古代皇帝第1次都給了誰?並非皇后和嬪妃,而是這兩類人
    我們大家都知道皇帝所居住的場所是皇宮,在皇宮中伺候皇帝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太監和宮女,除此之外就是後宮中的嬪妃了。而皇帝之所以會有著眾多的後宮嬪妃,也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美色罷了,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傳宗接代了。而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傳宗接代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所以說就會有專門的人去教皇帝一些男女之間的事情。那麼就因此讓許多人心中都產生了這樣一個疑惑,有時候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第1次都是給了誰呢?
  • 古代太監娶了妻子,妻子除了伺候好太監,還要做這件難以啟齒的事
    在古代的時候太監他們的地位是最低的,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比較貧窮的家裡,為了給家裡賺錢才來到皇宮中,這樣的一個職業,如果讓現在一個男人去做的話,他們肯定不願意去。因為做太監就是要先進行閹割,這個過程是疼痛難忍的,有的人受不了也在這個過程中就失去了生命。
  • 古代嬪妃脖子上為啥要掛「白布條」?有什麼用?主要是讓皇帝方便
    ———《論語.季氏》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吃食住行,服飾,等都是很有講究的,從很多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妃嬪們,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費盡心思裝扮自己。可是不管多美麗的花兒,也會有枯萎的一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也會慢慢變老,但是為了能夠將美麗留住,打扮就是最好的輔助,就算容貌不是最出眾的那個,但好的裝扮也是能夠留住皇帝的芳心,那麼古代妃嬪們脖子上的「白布條」究竟有何用呢?根據歷史記載,在漢朝時期,漢靈帝就要求後宮們,穿著樸素,決不允許她們穿著華麗,一般都就是青色和黑色搭配的帆布衣。
  •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歷史上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宦官也全不等於太監
    大多數人認知裡古代伺候皇帝和嬪妃的不是宮女就是太監,宮裡的「無根」之人都稱之為太監,無論是按照常識來講,還是看古代宮廷劇,都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理解有些偏差,不要被電視劇給騙了,在古代「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從本質上講宦官也不一定等於太監宦官本是古代專供皇帝及其皇室家族差使的人員。最早的宦官出現在先秦和西漢時期,那個時候的宦官並非全部為」無根之人」。
  • 古代後宮嬪妃來「例假」,碰到皇上翻牌子怎麼辦?古人做法很聰明
    對於女性來說,來例假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身體素質比較差的女性在這期間還會承受非常難忍的痛苦,這是男性永遠也體會不了的苦楚。即便女性的體質不弱,在這期間也身體狀態也會一定程度上下降,有各種忌諱和不方便。在現代還好,對於女性例假這件事情已經不是什麼隱晦的事情了,大家都可以自由客觀地描述這些話題,即便在有男性的場合下也不會覺得很尷尬,這恰恰是尊重女性的一種表現。
  • 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宮女和太監是如何做夫妻的?
    但如果放在古代的宮廷之內,便有了另一種含義了。這代表的是一種畸形的戀愛關係,除了對食之外,還有「菜戶」與之對應。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但裡面都是故事,除了故事之外,還充滿了「事故」。因為這種不正當的關係而「翻車」的現象,在古代皇宮內簡直太多了。中國有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在這種模式下除了皇帝看似幸福之外,後宮的嬪妃、宮女、宦官,全都是苦命人。
  • 古代的女太監是怎麼回事,要淨身嗎,原來真實情況是這樣!
    古代皇帝為了後宮的管理,後宮的男性都要經過淨身,成為宦官,才可入後宮扶持嬪妃,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古代很多家庭如果生活不是逼不得已,是不會把自己家孩子送進宮立當太監。但大部分都是男性為主,其實歷史上是有女太監的,但是這種女太監被稱為「女官」!
  • 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要喊一句''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可能見過皇帝去世後太監哭著跑出來大喊「皇帝駕崩了」的場面。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是要喊「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伴隨著悲痛的哭聲。「承河」是指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亡。死亡在古代漢語中也有等級,不同等級的稱呼不同。例如,醫生因「死亡」,天子因「死亡」,「勝利」而死亡,意思是「黃駕駛崩潰」。《禮記》中,天子被稱為「崩潰」,諸侯被稱為「死亡」,醫生被稱為「死亡」,史事被稱為「布洛克」,平民被稱為「死亡」。《唐代示例規定》無償,2件以上射殺,5件以上卒死,後肉死於平民。
  • 為什麼電視劇很少會說皇帝去世後嬪妃們的結局?看完你就知道了
    中國古代是皇權至上的時代,而最惹人嚮往的除了無上權力之外,還有後宮佳麗三千人的待遇。但皇帝駕崩之後,他的三千佳人又何去何從呢?現代許多後宮電視劇中,都會有女主角是皇后或者妃子,她們往往是光環加身,一路升職加薪,成為後宮的主事人。
  • 古代太監的起源、閹割,以及「對食」,宮女居然也有「幽閉」之刑
    古代皇宮內,有一堆皇室成員需要服侍,有很多力氣活因為體力原因,是宮女們無法完成的,所以皇帝就想到這宮裡的下人中必須要有男人。但是同時,後宮內基本上住的都是女人,而封建帝王是絕對不能後宮內出現任何不光彩的事,於是就有了太監這個職業。古代太監的閹割,高風險,摧殘人性閹割太監在古代是件高難度的技術活,拿到現在也是難度不小的外科手術。
  • 嬪妃侍寢為啥用被子裹起來?清朝最後一位太監說出真相,耐人尋味
    在古代的時候皇宮裡面皇上後宮有很多的嬪妃,每一個嬪妃都長得貌美如花,讓皇上看了以後很心動,同時這些嬪妃們還很有實力又聰明,深得皇上的寵愛。後宮的嬪妃們反而能夠得到皇上的寵幸,也是費盡了很多心思,比如說經常去皇上所去的地方,或者給皇上做他最喜歡吃的東西,尤其是每當獲得皇上翻牌子的時刻,對於這個即將被臨幸的嬪妃來說,真的是比現在的買彩票還要幸運。畢竟那個時候後宮之中有那麼多的嬪妃,皇上也一時之間寵幸不過來了,晚上也會進行翻牌子,不過有的嬪妃的牌子不一定能出現在那個盤子當中,她們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被皇上翻牌子了。
  • 中國古代皇帝後宮嬪妃的封號有什麼意義?她們收入有多高?
    中國古代皇帝一般擁有眾多配偶,在民間中傳言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等說法,這些後宮之人在宮中有著不同的封號,如昭儀、婕妤、美人、八子等等,這些封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因為我們庶民只能一妻匹配,所以我們在古代又叫匹夫匹婦,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匹夫就是庶民。秦始皇以後除了王后改叫皇后外,後宮嬪妃都有著不同的封號,這些封號除了代表著這些嬪妃在後宮的地位外,還和她們的待遇息息相關,歷朝歷代的后妃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
  • 古代唯一一個太監王朝,一品宰相到七品縣令全是太監,原因很現實
    2000多年封建社會,自然什麼朝代都有,有的朝代是女子攝政,有的朝代是外戚幹政,還有的朝代是宦官亂政;而史上還出現了唯一一個太監王朝,上至宰相,下至縣令全是太監,原因很荒唐。五代十國時期,局面混亂,不少人選擇南遷,這期間有個叫南漢的割據政權,南漢的實際開創者是劉隱,他的父親劉謙在晚唐時任職封州刺史,擁有人數數萬的精銳部隊,還有數百戰艦,劉謙去世後,劉隱統一了嶺南。
  • 皇帝怎麼吃飯?溥儀親自講述,過程繁雜,一餐上百種,擺滿七大桌
    即便是皇帝哪天心情好,想要和哪個妃嬪吃飯,也不是說吃就能吃的,皇帝還要提前通知敬事房,由敬事房登記下來,再告訴妃嬪宮中的敬事房宮女,而且他們也要記錄下來,再給妃嬪梳妝打扮一番,全部準備好後,通知輿夫,也就是宮中的車夫準備好專門的轎子,才能乘轎子到皇帝宮中,和皇帝一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