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後宮嬪妃的封號有什麼意義?她們收入有多高?

2020-12-12 我們的英雄霍去病

中國古代皇帝一般擁有眾多配偶,在民間中傳言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等說法,這些後宮之人在宮中有著不同的封號,如昭儀、婕妤、美人、八子等等,這些封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遠古時期帝王的后妃封號並沒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舜的三妃就沒有尊卑高下之分,都稱夫人,商代開始有王后,但時常有幾個王后並立的情況。

周代依周禮王的後宮有了明確規定,一般是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共一百二十一人,這些就是在編的後宮佳人,中國古代帝王除宮中女性外,在宮外再有女性為情婦者是極少的,另外帝王一般不娶同姓。

周禮也規定了帝王以下的人們娶妻的數量,這個是不能亂來的。諸侯娶九女,一妻八妾;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民一妻,不許納妾。因為我們庶民只能一妻匹配,所以我們在古代又叫匹夫匹婦,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匹夫就是庶民。

秦始皇以後除了王后改叫皇后外,後宮嬪妃都有著不同的封號,這些封號除了代表著這些嬪妃在後宮的地位外,還和她們的待遇息息相關,歷朝歷代的后妃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秦朝後宮皇后待遇等同皇帝,二等的夫人待遇等同公爵,三等的美人秩2000石,和九卿待遇相同,五等的八子秩有千石,比一個大縣的主官收入還高。

漢朝後宮佳人的收入就更高了,皇后不說了,二等的夫人、三等的貴嬪收入是所有的爵位收入都比不上的,四等的淑妃收入與丞相、諸侯王相同,五等的淑媛與縣公同(這裡的縣公不是縣令、縣長那些官吏,是爵位的縣公,收入遠遠高於九卿,差不多和三公一樣),以下的收入依次比照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到了十等的婕妤,收入是中2000石,和九卿一樣,依次再下去又是真2000石、比2000石、千石、比千石等等。

上面說的中2000石、比2000石是什麼意思可能有的朋友不太理解,順便在這裡說下漢朝官員的收入。漢朝官員最高收入的是丞相,萬石,其次三公,也有幾千石,再次九卿、太守,2000石,再次縣令、縣長,幾百石不等,大約從200石到800石。2000石分比2000石、2000石、中2000石,比2000石打6折,就是實發1200石,2000石打7.2折,實發1440石,中2000石就是實發2000石,有些還略高一些,在漢朝最高的中2000石實發到2160石,這有點像現在的軍銜制裡的將軍,有上、中、少將的區別。

以後皇帝的後宮基本比照這個制度,除了封號名稱有些改動以外,待遇都是依照官員的正一品、正二品等收入一樣,有些朝代低級的嬪妃還有正七品、八品等,這些嬪妃收入就低了,也不知道夠不夠她們的用度。高級的除了皇后,都是從三公、九卿待遇依級遞減,收入是很可觀的。

皇帝後宮有封號的人數一般百多人,極少有超過200人的所謂後宮三千,那除非連宮女也算上還差不多。

相關焦點

  • 帝王后宮: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宮嬪妃有哪些品級?
    帝王的後宮一般與皇帝接見大臣的前朝向連接,形成了一種坐北朝面、前殿後寢、家國一體的宮廷結構。在後宮居住的主人,除了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就是各種嬪妃了。成百上千的后妃成為這個家庭的主體,她們逐漸形成一種完善的體制。
  • 古代嬪妃脖子上為啥要掛「白布條」?有什麼用?主要是讓皇帝方便
    ———《論語.季氏》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吃食住行,服飾,等都是很有講究的,從很多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妃嬪們,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費盡心思裝扮自己。可是不管多美麗的花兒,也會有枯萎的一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也會慢慢變老,但是為了能夠將美麗留住,打扮就是最好的輔助,就算容貌不是最出眾的那個,但好的裝扮也是能夠留住皇帝的芳心,那麼古代妃嬪們脖子上的「白布條」究竟有何用呢?根據歷史記載,在漢朝時期,漢靈帝就要求後宮們,穿著樸素,決不允許她們穿著華麗,一般都就是青色和黑色搭配的帆布衣。
  • 古代殉葬制度有多殘忍?皇帝死后妃嬪陪葬,明成祖的陪葬團最龐大
    古時候實行並非一夫一妻制,一個男人可以有無數老婆,而這之中擁有妻妾數量最多的當屬皇帝,從前就有詩句「後宮佳麗三千」來描寫皇帝嬪妃之多,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大後方的規模。但是後宮這麼多人全歸於皇帝一人專享,名義上這些妃子不論是不是受寵,有沒有得到過皇帝的臨幸,身處在什麼樣的位份之上,她們都是皇帝的女人,受道德倫理的束縛,也無法再嫁,那麼這些人又該何去何從呢?封建王朝帝王之死,牽動天下,舉國上下都需要為之服喪,在一定期限之內都不可進行婚嫁亦或是屠宰等行為的發生,這無疑是皇家之權的體現。
  • 周朝時期後宮嬪妃人數為什麼有規定?原因很簡單
    周朝時期後宮嬪妃人數為什麼有規定?原因很簡單文|薦文史古代皇帝後宮嬪妃都非常多,我們常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實際人數是達不到那麼多的,後宮嬪妃越多越能給皇帝孕育出優秀個皇子,但是周朝的後宮嬪妃人數是有規定的,後宮嬪妃人數規定為121人,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定呢?
  •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有什麼作用?主要是方便皇帝
    在我國古代社會當中,很多王朝都是由漢族人民統治的,所以就一直延續著《周禮》。到了清朝入關,滿族人統治天下。滿足作為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禮儀制度,因此,在這方面與中原漢族地區有著一定的差別,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少數民族的服飾制度了。
  • 古代皇帝為啥不讓嬪妃哺乳自己的兒女,而是找奶娘?原因很簡單
    ——慈禧《可憐天下父母心》古代,皇后和嬪妃生孩子並不是罕見的事情,但是,他們生下來的孩子都不是自己餵養,而是都交給奶娘來餵養。說到這裡,有很多人可能就有疑問了:為何親生母親不餵養呢?難道是不想?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保護孩子。
  • 古代的女官是做什麼的,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滿足皇帝,淪為玩物
    女官,看到這個詞就知道是女性官員的意思,但是這些女官只能在後宮中才能發揮自己的權利,根本不能參與前朝的政治大事,所以只是聽起來比較厲害.實際上,女官的地位在後宮僅僅只是介於嬪妃和宮女之間,協調好這兩者就是她們的本職工作,主要就是安排嬪妃的日常生活所需,還有管理後宮的宮女。
  •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有啥用?主要為了讓皇帝方便
    作為唐朝寵妃,楊玉環那個時候還是以胖為美,皇帝選妃一般都是根據身段和樣貌。然而,到了清朝後,妃子選擇標準就不一樣了,一般都是看是否在旗和門第。一旦被選上,妃子們日後生活中,脖子上都會出現一塊「白布條」,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呢?其實主要就是為了給皇帝提供方便。
  • 古代帝王究竟是如何來選擇後宮嬪妃的?其中有一條標準最至關重要
    古代帝王究竟是如何來選擇後宮嬪妃的?其中有一條標準最至關重要話說古人講究「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古代帝王們打著這樣理直氣壯的旗號,把挑選嬪妃充裕後宮當成國家大事,大肆採選美女也成了事關天下百姓福祉的要事。
  • 古代皇帝第1次都給了誰?並非皇后和嬪妃,而是這兩類人
    我們大家都知道皇帝所居住的場所是皇宮,在皇宮中伺候皇帝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太監和宮女,除此之外就是後宮中的嬪妃了。而皇帝之所以會有著眾多的後宮嬪妃,也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美色罷了,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傳宗接代了。而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傳宗接代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所以說就會有專門的人去教皇帝一些男女之間的事情。那麼就因此讓許多人心中都產生了這樣一個疑惑,有時候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第1次都是給了誰呢?
  • 後宮嬪妃生下孩子,為什麼不讓嬪妃親自餵奶呢?
    前言:古代的皇后、嬪妃、包括宮中女子,生孩子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沒有一位嬪妃是親自給自己所生的孩子餵奶的,都是交由奶娘餵養,甚至連皇后這麼有身份的人都不能親自給自己孩子餵奶。難道嬪妃不想自己餵養嗎?天底下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那為什麼後宮中嬪妃生下孩子後不親自餵奶呢?
  • 清朝皇室有一特殊規定,能讓皇帝坐穩皇位,卻害苦了後宮嬪妃
    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延續了276年的封建王朝。清代統治者自然希望江山永固,所以對此作了非常嚴格的規定。歷代皇帝最擔心的就是外戚幹政,歷史上外戚亂政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就像漢代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等一樣。明王朝為防止外戚幹政,朱元璋定下了一條規矩:皇帝選後納妃,不準選富貴之女,而選平民。
  • 為什麼電視劇很少會說皇帝去世後嬪妃們的結局?看完你就知道了
    中國古代是皇權至上的時代,而最惹人嚮往的除了無上權力之外,還有後宮佳麗三千人的待遇。但皇帝駕崩之後,他的三千佳人又何去何從呢?現代許多後宮電視劇中,都會有女主角是皇后或者妃子,她們往往是光環加身,一路升職加薪,成為後宮的主事人。
  • 古代妃子遭打入冷宮後,太監做了什麼事讓她們敢怒不敢言?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裡,貴族女子心目中最嚮往的就是嫁入帝王家了。一旦成為皇帝的嬪妃,不光自身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連帶著整個家族都會榮耀加身,飛黃騰達。然而,後宮中並不只有舒適的生活和優越的條件,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嫁入後宮不光意味著從此失去自由,還有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和森嚴宮規,一旦出錯就將萬劫不復。即使小心翼翼地過活,也有可能在想不到的小事上觸怒皇帝,從此失去寵愛,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正是如此。一旦在後宮中失勢,等待宮妃的往往是最嚴厲的懲罰。
  • 古代皇宮既沒空調也沒暖氣,皇帝冬天怎麼取暖,有種方式很「無恥」
    說到這我們也要感謝科技的進步,要不然我們哪有空調可以享受呢,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皇宮沒有空調暖氣,皇帝在冬天怎麼取暖?在夏天怎麼納涼呢?我們總是會在不斷的抱怨,在寒冷的冬天我們期待著夏天趕緊來溫暖一下自己,可是真的到了夏天,大家又巴不得趕緊回到冬天,因為夏天實在是太炎熱了。
  • 古代皇帝的生理「啟蒙」女官,在教完皇帝後,她們的結局怎樣?
    ,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皇帝也是普天之下最為尊貴的人,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坐擁後宮佳麗三千。在古代,皇室男子的普遍結婚年齡都在十三四歲到十六七歲之間,比普通男子的結婚年齡要早,這也能理解,對於皇室中的男子來說,越早越好,生得越多越好,不怕早生多生,就怕生不了和生不好。這要是放在現代,那就是嚴重的早婚早戀超生。
  • 為什麼後宮嬪妃都得讓人攙扶著走路?還真不是因為太嬌羞
    古代的女人規矩可多,更不用說在最高的皇家裡了,那肯定會比平常百姓家的規矩要多得多得多了。在歷史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很多的娘娘啊,嬪妃啊都是被人攙扶著走的,無論是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這就使得我們有些許的疑惑,如果說年紀大的被攙扶著還說得過去,畢竟年紀大了,走路沒準,萬一摔了。但是對於年紀小的,還要被人攙扶著走,這又是為什麼呢?
  • 延禧攻略:為什麼後宮嬪妃都懼怕高貴妃?
    在延禧攻略裡邊,後宮嬪妃都懼怕高貴妃。怡嬪不敢惹她,替愉妃隱瞞懷孕的真相,怕高貴妃知道了,加害愉妃。當愉妃受到高貴妃威脅,逼自己喝枇杷膏時,怡嬪也不敢直接反對高貴妃,而是跑去求皇后。為什麼後宮嬪妃和下人都懼怕高貴妃呢?一是高貴妃在後宮地位高。在清朝,後宮嬪妃有八等級,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一般情況下,有皇后在,不設皇貴妃,所以,高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地位高意味著等級高,除了皇后,其他嬪妃當然都要尊敬禮讓她。二是高貴妃家族勢力強龐大。
  • 難怪後宮嬪妃大多數無身孕,甄嬛卻能屢次懷上龍胎?太后一語道破
    導語:女子的一生無外乎嫁個夫家,生兒育女罷了,後宮女子只是希望得了皇帝的寵幸,有個孩子相伴罷了,一入後宮深似海,後宮嬪妃本就很多,得皇帝寵幸就是一大難事,能懷上孩子的更是稀少,後宮嬪妃大多數無身孕,就是奉為貴妃的端妃和華妃也都無子嗣,甄嬛卻能屢次懷上龍胎?這是為何?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 古代太醫能隨意進出後宮,但為什麼不用被淨身,難道皇帝不擔心嗎
    現如今我們的生活都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如今我們要想去了解古代的歷史的話,只能通過觀看一些影視劇或者是查閱有關歷史資料而得知,而且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是處在一個發展比較落後的時代中,在這一時代中,不僅有著重男輕女的嚴重思想,同時人們也都非常的封建和迷信,使得當時的女子都過得非常的悲慘